发源于我国东北长白山和黑龙江之间广大地区的满族,如今有1068万余人(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他们除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省外,其余散居在河北、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山东、福建等省自治区,以及北京、天津、上海、西安、成都、广州等大、中城市,是我国人口较多、分布较广的民族之一。
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分北部和南部两个方言;满文创制于16世纪末,是借用蒙古文字母创制而成的。17世纪40年代,满族大量入关以后,普遍开始习用汉语文。
满族信仰萨满教和崇拜祖先。佛教在其生活中也有一定的影响。
挥戈入关 统一中国
满族,史称“诸申”,直系先民为明代的“女真”,其族源可上溯到3000多年前生活在“白山黑水”间的“肃慎”(中国古代民族)。
300多年前,建州女真左卫首领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创建了具有军事、政治和生产职能的八旗制度,于1616年称“英明汗”,建立了“大金”(史称后金)。1635年,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废除民族旧称“诸申”(女真),改族称为“满洲”。次年即帝位,定国号为“大清”。之后进一步加强政治、军事力量,积极准备大举进攻明朝,夺取中央政权。
1644年3月,李自成率领起义军攻克北京,推翻了明朝。驻守山海关的明朝辽东总兵、平西伯吴三桂,请求“大清”出兵帮助镇压农民起义军。“大清”利用这一有利机会,由摄政王多尔衮于当年4月率清军挥戈入关,5月进入北京,10月顺治帝从盛京(沈阳)迁都北京,建立了清朝。
从康熙到雍正再到乾隆100多年间,清朝政府一方面缓和国内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加速国民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创造了封建史上辉煌的“康乾盛世”;另一方面开疆拓土,消灭封建割据势力,抵御外国侵略,大大加强了祖国统一,巩固了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这是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但在其过程中,满族起了很大的作用。
反帝反封建斗争
1840年以后,列强侵略中国。为了捍卫国家主权,维护民族尊严,满族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投入了英勇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驻守在浙江乍浦观音山脚下的八旗兵,在佐领隆福的率领下,连续打退了英国侵略军的五次进攻,杀伤大量入侵之敌并击毙英军十八团的汤林逊中校。守卫在江苏镇口的八旗兵1500多人,面对10倍的敌军和洋枪、洋炮,寸土不让。对此,恩格斯赞扬说:“如果英军在各地都遇到同样的抵抗,他们就不会取得南京。”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沙俄帝国主义者用武力强占我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广大地区,疯狂推行民族压迫和殖民掠夺的罪恶政策。对敌人的残暴行径,当地满族和其他各族人民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进行了长期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给沙俄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
1894年,日本帝国主义人侵朝鲜,进而强占我辽东大片土地。激起了当地满、汉、朝鲜等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他们在保卫辽阳的战斗中,“壮夫老弱,死战不降”,一日之内接连四次挫败日军进犯,粉碎了日本侵略者妄图占领奉天城“度岁”的狂妄计划。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大举人侵我东北,东北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东北各族人民陷入苦难的深渊。而满族贵族集团的代表人物——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幻想借日本帝国主义之尸,还“恢复祖业之魂”,在东北当上了日本帝国主义一手制造的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
伪满政权一建立,就遭到广大汉、满等各族人民的坚决反对。满族人民纷纷参加义勇军、抗日会及红色游击队、抗日联军等抗日组织,采取各种形式打击日伪反动军队和卖国贼。其中,许多将领如王光宇、张兰生、陈翰章、关化新、伊俊山、关向应等,在抗日战争中建立了不朽功勋。
抗日战争胜利后,满族人民又积极投身到解放战争中,为解放全中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旗 袍
历史上,满族男子喜欢穿青、蓝色的长袍和马褂,头顶后部留发,束辫垂于脑后,戴圆顶帽,下穿套裤,脚着呈船形的双鼻皮条布鞋,冬天时穿靰鞡。妇女则喜欢穿旗袍,梳京头或“盘盘髻儿”,戴耳环,腰间挂长手帕。
满族入关后,满汉服装逐渐趋于一致,但旗袍却以其独特的魅力流传了下来。辛亥革命前,旗袍一般为宽袍大袖,而且在北京等地还盛行“十八镶”的做法,即镶十八道衣边才算好看。辛亥革命后,旗袍开始由肥变瘦,并有长短袖之分。经过不断改进,其样式一般为:直领,窄袖,右开大襟,钉扣袢,紧腰身,长至膝下,两侧开衩。穿上它,既能体现身材美,又可显示出女性的文雅、高贵和大方。因此,旗袍已不仅仅是满族妇女喜爱的服饰,也是我国广大妇女喜欢的服饰,而且它作为中国女性服饰的代表走向了世界,受到了许多国家妇女的青睐。
满 汉 全 席
最能代表满族“食文化”的,莫过于驰名中外的“满汉全席”。这种宫廷佳宴形成于清代中期,虽是满汉文化交流的产物,但仍比较集中地代表了满族的整个烹饪技术。
“满汉全席”流传至今虽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但全席中的满族菜肴,无论是在选料、制作,还是在吃法上都依然保持着满族的特色,而且其中的山珍如猴头菌、人参、鹿尾、飞龙、野鸡、蜂蜜等,大都还是来自满族的老家——“白山黑水”。
除了“满汉全席”外,满族还有许多风味小吃和种类繁多的点心。其中最为人们喜欢的要数“萨其玛”。“萨其玛”是满语,意为金丝糕。主要是用面掺入糖稀、芝麻、青红丝、瓜子仁等佐料油炸而成,香甜可口。如今“萨其玛”不仅销售全国,而且在原料、制作方面也较过去更加多样和精细。
三 面 炕
居住在农村的满族人,其住房都继承了传统的建筑形式,并且多半建在依山傍水的地方。院落围以矮墙或木障,院内有影壁,并立有“索罗杆”。
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开。西间称西上屋,中间称堂屋,东间称东下屋。西上屋设南、西、北三面炕,西墙上供祖宗板,所以西炕不许客人坐卧,南炕为长辈所居,北炕为晚辈居住之处。西上屋多开南窗和西窗,以达到冬暖夏凉之功效。堂屋设灶,作为做饭的场所。东下屋内设三面炕或一面炕不等,通常为兄弟或儿子夫妇所居。过去,窗子糊的都是纸,如今都换成了玻璃,越发显得宽敞明亮。
莽势空齐与清音子弟书
满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莽势”、“空齐”是他们的一种传统舞蹈。莽势空齐多半是在新年或喜庆的宴会上跳,以表示庆贺和祝福。舞时,两人相对而舞,举一袖于额,反一袖于背,盘旋作势。这种舞姿称为“莽势”。舞蹈者唱歌时,众人拍手以“空齐”二字相和的形式叫“空齐”。
过去,不仅民间盛行莽势空齐,就是宫廷里也保留着传统的“喜起”和“庆隆”舞。凡举行大宴,都要选侍卫进行表演,就连康熙皇帝在为母亲祝寿时,也亲自“舞蹈奉爵”,极欢乃罢。由此可见,从皇帝、王公大臣到一般群众,都是能歌善舞的。
清音子弟书,是“八旗子弟”于18世纪中期创作的一种只有唱词、没有说白、配合鼓板三弦演唱的新鼓词。当时,这种曲艺不仅盛行于北京,而且在东北亦流传很广,成为满族人民所喜爱的一种曲艺形式。
满族人民不仅能歌善舞而且在曲艺方面还有极高的创造力,如后来在北京、天津、沈阳等地盛行的单弦、大鼓、评书、相声、莲花落等曲艺节目,以及涌现出来的许许多多满族曲艺表演艺术家等,就是有力的证明。
跑 冰 鞋
世居祖国东北的满族,很早就喜爱滑冰。他们最初是用兽骨缚在鞋底上滑,后来演变成用一根铁条嵌在鞋底上滑。俗称“跑冰鞋”。
跑冰鞋在19世纪中叶以前,是八旗兵必须操练的一项军事技术。满族入关后,每年冬季都要在北京的北海冰面上检阅八旗兵的滑冰技术,并把它作为训练部队的制度之一。接受检阅的人数有时多达1600名,检阅的项目有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上足球比赛、冰上杂技表演等。其中,花样滑冰有“探海”、“大蝎子”、“金鸡独立”和由两人表演的“双飞舞”等动作;冰上杂技有缘杆、耍刀、弄幡、叠罗汉等技巧。此外,还有滑冰射箭等项目。
满族的冰鞋有单刀、双刀两种。双刀不易摔跤,是供初学者使用的。当时的冰鞋是把冰刀装在木板上,再把木板绑在鞋上。一般冰刀比较短,停止和转弯都可以利用鞋跟,十分灵活。
骑射与举重
骑马射箭,曾经是满族社会生产和加强战斗力的重要手段,在满族社会生活中有过特殊的作用和地位。开弓射箭需要坚强的臂力,锻炼臂力的举石担,因此也格外受到重视。
在清王朝历来实行的武举制度中,考试的主要内容就是骑射与举重。无论岁试、乡试、会式均分三场:第一场叫外场,考骑射;第二场叫内场,考步射;第三场叫后场,考臂力,内容为开硬弓、舞大刀(80—120斤重)、举石(200—300斤重)于胸前。清朝还建立“禁庭射者”的制度,即挑选精于骑射的满族官兵,充当禁庭射者,赏戴花翎。
这些措施,曾影响到满族社会的各个角落。例如:在辽宁的岫岩城、凤凰城建有箭亭,设有专备骑射和步射用的校场,每到春秋季节,满族健儿就到这里演练。又如,每当男孩降生时,门口就挂一付小弓箭,祝愿其成为一个好射手;生女孩时,门口就挂一根红布条,既表示吉祥,也象征着古代满族妇女骑射的需要。
如今,骑射已经衰落了,但举石担却一直沿袭至今,成为农村广大青年爱好的活动。
跳马 跳骆驼
历史上,满族的军事活动很多,经常开展军事体育训练,以提高士兵的体质和战斗技巧。其中跳马、跳骆驼就是经常训练的项目。
所谓跳马,就是在马飞跑的时候,骑手要纵身一跳,飞快跃骑到马背上。这种活动,要求骑手纵跳要快,时间差要掌握得准,身体要轻便灵活。
跳骆驼与跳马稍有不同。跳马是横跃上马,而跳骆驼则是要从奔跑着的骆驼后面纵身跃上骆驼背,难度很大。
此外,还有摔跤,也是八旗军的一种军事体育活动。摔跤,满语称作“善朴”。摔跤时,不穿特别服装,只穿褡裢、短裤,双方两臂交叉顺肩至腰相互抱住,然后用摔、绊、背等招式,尽力拼摔,以把对方摔倒在地为胜。
如今,这些飞跃上敌骑擒拿敌人的军事技巧,已演变成为饶有风趣的传统体育活动。
科 技 贡 献
满族是一个善于学习、勇于创造的民族。长期以来,他们为发展祖国的科学技术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康熙主持编修的《数理精蕴》、《历象考成》、《皇舆全览图》等书,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乾隆的第五个儿子永琪的算法造诣很深,他的《八线法》手卷,内容丰富,除了A、B、C、D用甲、乙、丙、丁表示之外,与今天的几何、三角法大体相同;
水利专家完颜麟庆撰写的《何工器具图说》,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水利工具专著,所著《黄运河口股金图说》,对于治理江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陶瓷专家唐英在康乾盛世时所创立的“唐窑”,其工艺奠定了我国现代陶瓷业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复旦大学教授、中科院生物学部委员的秉志,是我国现代生物学的奠基人,他于1921年创办了中国科学生物研究所、静生物调查所;
满族的外科医学接骨,在西医石膏绷带法还没有普遍流行之前,一直在北京占主导地位,乾隆年间的伊桑阿,就是当时著名的整骨专家,许多外科接骨医师在他的培养下也做出了惊人的成绩。
文 人 辈 出
满族不仅在科学技术方面硕果累累,而且在文化艺术方面也同样著述丰富,人才辈出:
著名词家纳兰性德著的《侧帽集》和《饮水词集》,清新婉转,生动自然,引人人胜,在艺术上达到了较高的境界;
文学巨匠曹雪芹所著的《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无论作品的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都达到了时代的高峰,堪称世界名著;
在经受“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满族青年知识分子,一部分人投身文学创作事业。其中老舍、端木蕻良等成了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代表作有《骆驼祥子》、《茶馆》等,端木蕻良的代表作是《曹雪芹》。
此外还有:京剧程派创始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著名书法家启功,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侯宝林,著名舞蹈家贾作光,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英若诚,等等。他们都以其卓越的成就,为祖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为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来源:《民族大家庭》· 南海出版公司199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