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
相关链接

布朗族

2009-10-24 03:30  

在云南西双版纳的傣家竹楼里,每家有一个做饭取暖用的火塘,细心的人会发现火塘边都留有一个缺口不放柴禾,相传这是留给布朗族阿哥烤火的位置。

布朗族的民间传说,把傣族、拉祜族、哈尼族和汉族等民族说成是共同从葫芦里出来的同胞兄弟。因此尽管历代封建王朝、土司头人制造民族隔阂,挑拨民族关系,但是当地各族人民之间友好往来,同甘共苦,一直是历史的主流。布朗族给傣家送去了红薯、茶叶和棉花,布朗族也需要傣家的棉织品、粮食和盐巴,各民族和睦相处,为开发祖国的“沧江、怒水”做出了贡献。

布朗族人口9万余人(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的布朗山、西定、巴达以及临沧地区的双江县,其余分散聚居在镇康、云县、耿马、澜沧、景东、景谷、墨江、普洱等县。布朗族居住的地区,群山起伏,绵延千里,成为祖国西南边疆的天然屏障。

布朗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部分人讲傣语、佤语或汉语。没有本民族文字,部分人会汉文、傣文。

西双版纳的布朗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

 

“濮人”的后裔

布朗族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其先民“濮人”的记载最早出现在春秋时代的《尚书·牧誓》中,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古代“濮人”的部族众多,分布很广,很早就活动在澜沧江和怒江流域各地。根据隋唐以后文献对“濮满”、“蒲人”的记载,其分布更为广阔。由于地理条件等多方面的原因,“濮人”一直到宋代还没有最终走出原始社会。

到元朝,布朗族先民的历史发生转折,一部分“濮人”在经济文化方面已有进步。居住在云南西部的人已使用铁锄,他们的首领每年以一定数量的铁锄作为贡纳,上缴元朝政府。在明朝,云南西部一带的“濮人”,有的已“渐习文字”。滇西南的布朗族社会发展迟缓,直到本世纪50年代初期,该地区还处在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农村公社阶段,同时还有一部分氏族公社的残余。

 

赤 胆 护 疆

19世纪中叶以后,各国列强用铁舰和枪炮轰开了清政府的大门,布朗族人民也汇入了全国各族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洪流之中。

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英帝国主义占领缅甸,随即把侵略矛头指向我国云南西部和西南部;与此同时,法帝国主义占领越南、老挝后也将魔爪伸人云南南部。英、法帝国主义的野心是想要瓜分我云南和西南诸省,以便与侵入长江流域和华南的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联结起来。因此,他们不断地派出所谓的“探测队”和披着宗教外衣的间谍分子,深入云南边疆进行刺探情报、破坏我各民族的团结等罪恶活动。英、法帝国主义并将鸦片传播到云南边疆,毒害我各族人民。布朗族人民与其他各族人民一道掀起了抵制打击侵略者的斗争。

在抗日战争期间,布朗山、西定、打洛、巴达以及临沧等地的布朗族人民又与汉、傣、拉祜、哈尼、彝等各族人民积极支援部队,共同抗击日军的侵略,为保卫祖国的神圣边疆作出了贡献。

 

口 头 文 学

布朗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学艺术。由于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所以文学限于口头文学,艺术也靠言传身教。布朗族的口头文学丰富多采,主要表现形式有神话、故事、诗歌、谚语、谜语等。这些体裁的作品从各个方面生动地反映了布朗族人民各时代的历史经历、思想感情和斗争精神。同时这些作品中充满着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色彩,是我国各民族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瑰丽的鲜花。

诗歌是布朗族文学的一种主要形式。人们常用洗炼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健康又浪漫的情调吟咏成诗歌,以抒发心中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愿望。1943年,曼瓦寨群众掀起反对头人借国民党征粮而进行勒索的斗争。当时布朗族人民就用诗的战斗语言怒斥头人:“你们是水我们不喝,是太阳我们不晒,是火我们也不煮饭,就是佛我们也不拜。”一连串铿镪有力的比喻,表达了布朗族人民不畏强暴的坚强品格。

 

    

布朗族的传统集体舞蹈圆圈舞,是由能歌善舞的小伙子领舞,敲锣和打象脚鼓者紧随其后,小伙子、姑娘们围成一个大圆圈。姑娘们围外圈,双膝微微地一起一伏,柔软的双手在肩两侧,或前或后轻盈翻舞,边舞边向逆时针方向移动。小伙子们围里圈,他们一会聚拢来作有节奏的虎步跳跃,一会又分散到姑娘跟前与姑娘轻声对唱,然后又聚拢作虎步跳跃,如此循环往复。舞蹈时,有象脚鼓、小三弦、钹、铓锣等乐器进行伴奏。

 

    

布朗族男子上身穿青色或黑色圆领和长袖的对襟或大面襟衣,下身穿宽裤,肩挎挂包。老人缠青布大包头。儿童戴瓜皮小帽,青少年戴洋毡帽,帽沿还斜插上几朵鲜花。青年腰挎长刀、挂包,身背火药枪。   

布朗族妇女喜欢穿圆领窄袖对襟的白色或粉蓝色短衫,双襟在胸前交合后,再把两条带在左腋下打个活结,衣角两边各悬挂一条飘带,随时可系紧短衫。已婚妇女的上衣为黑色或青色短衫,内衣用鲜艳条纹的花布制成夹衫。下装为两层筒裙,内层为白布裙,外层为黑底红色横条纹和花裙子,下摆镶一道黑布或蓝布边。小腿缠白布裹腿。头缠黑色或青色包头巾。发髻上插一根银簪针,针顶端镶嵌有三颗梭形透明的玻璃珠,腰系一条细银链,吊着多角形的小银片、小银铃等。戴银耳环,下垂至肩。姑娘戴一对手镯,还喜欢在发髻上插上几朵鲜花。

 

酸茶甜人心

布朗族聚居区属于典型的热带和亚热带气候,物产资源极为丰富。在巴达的原始森林中,有一棵生长了1700多年的“茶树王”。这棵云南众多“茶树王”中的老寿星高34米,被看成是中国作为世界茶叶故乡的活见证。

中国是茶的国度,茶一般都带着苦味,可你喝过酸茶吗?布朗族嗜好酸性饮食。他们常用酸鱼、酸笋、酸菜等食品作为平时待客的佳肴。而酸茶则是他们保持了多年的一种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区特色的特殊饮料。布朗族聚居的西双版纳勐海县布朗山地区,是驰名中外的普洱茶主要产地,这里的布朗族酷爱种茶,善于制茶。酸茶的制法是,先将采下的鲜茶叶煮熟,放在洁净的阴凉处,几天后,待茶叶发酵变酸后,再将其装入事先准备好的竹筒(用粗竹砍制成的),装至大半筒时,用塞子塞紧,再用竹笋叶将整个竹筒包好,藤条绑紧扎牢,埋在土中,三四个月后取出,即成酸茶。

酸茶味清香且酸,有止渴生津解暑之效。布朗族居住区大多在海拔15002300米之间的崇山峻岭之中,气候湿热,即使是冬天,气温也高达30度左右。在这种炎热天气中生活,人们劳累一天,疲惫不堪,回家喝上一碗酸茶,既能润口解渴,又能解乏提神,还能促进食欲,帮助消化。当远方的客人踏进布朗山寨的茅屋或竹楼时,热情好客的布朗人,常常双手捧上一碗浓郁醇香、味酸可口的酸茶送到客人手中,客人会倍感亲切热情。这时,特制的酸茶就成了传递友情的媒介。

 

五味俱全的“剁生”

布朗族的饮食,品类繁多,风味独特。除喜食酸、辣、香、凉的食品外,食生也是他们饮食的一种习惯。其中,他们最喜欢吃的风味佳肴有一种叫做“剁生”。“剁生”的制法是:将选好的生猪里脊肉剁成碎末,再拌以经过淘米水加工处理祛其涩味的猪血,随后放酸木瓜使肉浸透,再撒上盐巴、生姜末、辣椒粉、花椒粉、大蒜泥、香菜等佐料拌匀,腌渍一会儿,待佐料浸入肉中,即可食用。“剁生”食品肉鲜色美,香、酸、麻、辣、凉五味俱全,备受布朗族人民的欢迎。这种菜肴据说早于14世纪60年代时(即明朝期间),在布朗族地区就已经出现。经过数百年传承延续,发展至今,吃法上又有了新的变化。除生吃外,现在还有的布朗族家庭将剁碎的里脊肉烤熟或炒熟后,放上佐料食用,并成为逢年过节待客的一道名菜,味道更为鲜美。

 

清香爽口“翡翠酒”

布朗族人热情好客,不论你走到哪个村寨,他们都会用“翡翠酒”来招待你。这种自酿自制的酒,是布朗族人民特有的佳品。他们选用上等糯谷,精心酿造。在出酒时,用一种叫悬钩子的植物叶子过滤,使酒成为翡翠般的颜色,因此叫“翡翠酒”。这种酒透明、清香、爽口。每逢节假日,村村寨寨到处酒香飘溢。

 

干 栏 竹 楼

布朗族居住的干栏竹楼为竹木结构。竹楼建为两层,上层住人,搭七八级楼梯;下层关家禽家畜,堆放柴禾,并置有一座舂米碓。楼上地板用龙竹剖开压成宽竹板铺垫而成,卧室与待客之处铺以篾席,进屋必须脱鞋。楼上客厅设一方形大火塘,火塘左右两边为卧室。一般竹楼可住20年,每隔两年要用茅草翻盖屋顶一次。

 

迎接太阳的节日

宋坎节是布朗族盛大的年节,在每年农历三月清明节后七日,即阳历413-15日举行。节日里,主要活动是泼水,名叫“厚南”。其仪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朴的传统方式——迎接太阳的习俗举行,所以人们一般把它称为迎接太阳的节日。

每到这一节日,布朗人都要早早起来,走出村寨迎接太阳出来。在西双版纳布朗族地区,迎接太阳的地点,设在村寨的东边地头。节前,布朗族群众在这里搭起彩棚。到了节日这天黎明,人们一听到公鸡叫声,立即起来着好盛装,带上篮、竹盒(内装有糯米饭、紫米粑粑、鱼、鸡肉、瓜果等食品),举着旗幡,扶老携幼,随着锣鼓的节奏,模仿着动物动作,边唱边舞,走向迎太阳的场地。在场地上,男女老少举行各种仪式和歌舞活动。直到太阳转向西方,人们才簇拥着返回村寨,意味着把太阳迎回自己的家中。

现在,宋坎节的内容比过去有很多改变,除以往的传统活动外,又增加了现代文娱节目的表演和体育比赛,更为广大群众所欢迎。

 

   

在布朗族中,花是爱情的象征。布朗族有这样的风俗:小伙子相中了哪位姑娘,他在上山干农活时就注意采撷美丽芬芳的花朵送给她。如果姑娘钟情,就接下鲜花并且把它插在包头巾上,小伙子见了便会与她约会。花为媒里还有这样一个典故呢。从前,有一位猎犬追金鹿来到密林中。其实,这只金鹿是天神帕雅因的女儿变的。她早就爱上了这位英俊善良的小伙子,故意引他进深山倾吐衷肠。小伙子十分激动,心想:用什么来表达自己的爱呢?他见悬崖上长着一簇飘逸着幽香的凤兰,正可表达自己对姑娘人品的爱慕,便探身去摘,一歪身,摔到悬崖下。姑娘飘飞下去,用仙水救活了他。他俩结为夫妻,恩恩爱爱。从此,送花成为布朗族人表达爱情的传统。小伙子总是不避艰险,寻采艳丽的花朵,送给心爱的姑娘。

 

独特的命名

布朗族人的命名十分独特。人们没有姓只有名,凡男子都在名字前冠一“岩”字(老年男子则在名字前冠一“达”字),女子都在名字前冠一“伊”字(老妇人则在名字前冠一“牙”字)。婴儿出世后三天或一月举行命名仪式。布朗山一带的布朗人命名时,不论男孩女孩都与母亲连名。具体做法是先选定小孩名字的前两个字,然后把母亲全名的第二个字连在小孩名字之后即可。例如布朗山曼果寨有一妇女名叫牙冷榜,她生一个儿子取名岩苏冷,连母名;岩苏冷之妻伊光罕生一女取名伊问光,连母名;伊问光婚后生一女取名伊硬问,也连母名。这样,四代人的名字都以母亲全名的第二个字连接起来了。

来源:《民族大家庭》· 南海出版公司1996年版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