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昂族现有1.7万余人(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主要居住在云南省潞西县和镇康县,少数散居于盈江、瑞丽、陇川、保山、梁河、耿马等地。
德昂族自称“纳安诺买”、“梁”、“昂”、“冷”、“布雷”等。旧称“崩龙族”,1985年改为德昂族。在本民族语言里“德昂”含有山崖、岩石的意思。
德昂族渊源于古代“濮人”,公元前2世纪就居住在怒江两岸,是开发保山、德宏一带较早的民族之一。传说他们在唐、宋时已能自制陶器,使用陶制器皿。至今潞西县芒市河边及轩岗坝等地,均有古代德昂族巨大村落遗址。后来,德昂族逐渐向山区迁徙,并继续在山区开辟田地,培植茶林。在今德宏州高黎贡山西部的群山中,有许多引人注意的历史遗迹,如瑞丽县孟修寨旁的古老佛塔、南津里附近的石铺村道,以及一些山区发现的大片老茶树林等等,据说都是德昂族先人留下的遗迹。
德昂族有自己的语言,德昂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没有本民族文字,部分人通用傣语、汉语、景颇语。
斗 争 峰 火
居住潞西一带的德昂族,由于不堪忍受芒市傣族土司的残酷剥削压迫,1814年冬,联合当地傣族人民共同掀起了反土司的武装斗争。
近代以来,德昂族与景颇族等各族人民,曾共同抗击英帝国主义对我国云南西部地区领土的侵略。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军从缅甸侵入我德宏地区。当时沦陷区的德昂族人民参加了汉、傣等各族人民组织的一支2000余人的游击队,用铜枪炮、长刀和弩弓,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多次斗争。
抗战胜利后,德昂族人民为反抗国民党军队的镇压,各村组织了自卫队,经常伏击敌人。
新中国成立前夕,德昂人民积极协助中国人民解放军,围歼向云南狼狈逃窜的国民党军队,迎来了德昂族地区的解放。
《芦笙哀歌》和“格楞当"
在德昂族居住地区,几乎所有的老年人和青年人都会吹《芦笙哀歌》的调子。这一在民间流传最广的凄恻哀怨的曲调反映的是青年男女岩瓦和玉南的爱情悲剧,它是德昂族丰富多采的民间传说和诗歌中的代表之作。古歌《达古达楞格来标》是一部叙述德昂族起源的史诗。《历史调》记录着德昂族反抗统治阶级斗争的历程。
德昂族还保存着一种水鼓,德昂语称之为“格楞当”,是一种独特而古老的乐器。一般用直径30厘米、长约70厘米的圆木挖空制成,鼓面蒙以牛皮,敲打前,从鼓身中间孔内注入一定量的清水,湿润鼓皮,故称水鼓。这种鼓音色深沉、庄重,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水鼓舞则为德昂族独有的舞蹈。
五色娑罗布
德昂族的纺织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唐代,德昂族的先民就已有较高的纺织技术,能纺织五色花布,史书上称为“五色娑罗布”。纺织的原料主要是木棉,德昂族先民濮人就是以纺织木棉出名,被称为“木棉濮”的。
德昂族妇女人人会织布,历史悠久的手工织布,至今仍然是德昂族妇女的一项主要家庭副业产品。
德昂族妇女上身穿着对襟短上衣,佩戴圆形或方型银饰,下身穿着黑红相间条纹筒裙,这是德昂族妇女的典型装束。过去德昂族男子有纹身的习惯,一般在脚部、臂部或胸部刺以虎、鹿、鸟、花草等动植物图案,作为装饰。
无竹不成寨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是中国古代一些知识分子追求的生活情趣。在德昂族居住的地方,真正是有村必有竹,无竹不成寨。
竹林成荫,大青树挺立,是德昂族村寨的特点之一。德昂人居住的地方,多产竹子。竹子的种类繁多,常见的有龙竹、京竹、凤尾竹、实心竹、茨竹、毛竹等多种。龙竹大的直径达八九寸,干粗梢长。远在汉晋时期,德昂族的先民永昌濮人就把它作为向中原王朝进贡的贡品,所以史书把这种大龙竹称为“濮竹”。
在德昂族的生活中,竹的用途十分广泛,从建筑房屋、制造生产工具到制作日常生活用具,多以竹为原材料。竹在德昂人的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长时期来,竹楼是各地德昂族共同的住宅形式。在德宏等地是一家一院,主房楼上住人、做饭、储藏粮食等,楼下关牲口,附房用作堆放柴草和安装舂米用的脚碓。镇康地区若干小家庭同住一幢房子,房内中间有宽敞的走道,两旁为各小家庭住室,间壁而居,各有火塘,所以竹楼较大,有的占地近四百平方米。新中国成立以后,这种竹楼建筑已有改变,现在部分德昂族的住宅与附近汉族的平房一样,多家同住的大竹楼也已为各家各户的小竹楼所代替。
腰箍作信物
德昂族妇女,有在腰部装饰“腰箍”的习俗。
据唐代史书记载,德昂族的先民“茫蛮部落”就有“藤篾缠腰”这一特殊习俗,这一传统流传至今。德昂族姑娘成年后要在腰部裙子外佩戴上五六或十余圈,甚至二三十圈藤或韧性强的草制“腰箍”,宽窄粗细不一,多漆成红、黑、黄、绿等颜色,有的上面刻着各种花纹图案,有的还包上银或铝皮,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鲜艳夺目。姑娘身上佩戴的腰箍越多,做得越精细,人们就认为这个姑娘越勤劳、智慧,也表明她心灵的美好。腰箍既然能体现女青年的美德,因此,在青年男女社交期间,小伙子为了获得姑娘的爱,往往费尽心思,精心地制作有动物图案和花纹的“腰箍”,送给自己心爱的姑娘佩戴,于是,它就成了男女爱情的信物。
洗手洗脚礼
德昂族有良好的尊重长者的风尚。他们把爱护、尊重与赡养老人,视为民族的美德。每当过年过节时,年轻人都要把家里最丰美的饭菜送一份给村里的高寿老人以表示敬意。对于村里的孤寡老人,当他们丧失劳动能力时,亲戚们要无条件地替他们下种和收割,使他们有饭吃;有的则把老人接到家里和自己一起生活。住在澜沧县的德昂族,每年新谷登场吃新米饭时,首先要由后辈子孙盛饭敬长辈老人,长辈尝新后,说几句祝福的话,然后全家才能进食,否则被认为是对长者的不敬。
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德昂族互相洒水祝福。在家中,幼辈要为长辈洗手洗脚。当一盆温暖的水端到老者面前时,幼辈先向长辈合掌叩拜,口中喃喃自语,说明一年来自己在某几件事情上,有违背长者教诲之处,或在某些方面有对长者不够尊重的地方,望长者指教原谅。长辈也在某些方面做出自我批评并祝愿今后和和气气地相处,阖家幸福等。然后幼辈用温暖的水为长者洗脚。如果父母去世,哥哥、嫂嫂、姐姐都算长者,就像父母一样,应当接受弟弟、妹妹的洗手洗脚礼。嫁出的女儿、妹妹,或出门已入赘的儿子、弟弟,也要偕同他们的配偶回家为长者举行洗手洗脚礼。如果路远不能回来,可由一方做代表,并向长者说明不能回来的原因。他(她)们回来时,要送一小包茶叶和几块糯米粑粑,用双手恭恭敬敬地献给长者。洗手洗脚礼有对于培养幼辈尊重长辈,长辈爱护幼辈,协调家庭成员及亲戚间的关系,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古老的茶农
在德昂族古歌“达古达楞格来标”中有这样的记述:茶叶是万物的阿祖,德昂族的祖先就是由天界上一棵茶树的叶子飘落大地后演变而来的。很明显,这一传说与德昂族同胞悠久的种茶、饮茶历史有着密切的关系。
茶叶在德昂族的社会生活中有着广泛用途。探亲访友,茶叶是见面礼;男婚女嫁,茶叶是头号彩礼;邀请亲友作客,先送一包茶叶,就像今天社会生活中的请柬一样,显得十分庄重。每当婚丧嫁娶,送礼人如果不送茶叶只送钱财,就会被认为不懂事理,甚至会把事情办坏。可见茶叶在德昂人心中的地位。
过去德昂族种茶,主要供自己消费,现在茶叶生产已成为德昂族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
来源:《民族大家庭》· 南海出版公司199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