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
相关链接

塔塔尔族

2009-10-07 03:39  

塔塔尔族现有0.4万余人(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主要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宁、塔城、乌鲁木齐等城镇。另外,在奇台、吉木萨尔和阿勒泰等县的农牧区也有少数的塔塔塔尔族居住。

    塔塔尔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文字系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由于长期与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共处,因而大都兼通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的语言文字。

    塔塔尔族史称:“达旦”、“达达”和“达靼”,都是“鞑靼”一词的不同译音。而“鞑靼”一名最早见于唐代,是我国北方游牧的突厥汗国统治下的一个部落。唐朝以后,鞑靼一词成为北方诸部落的泛称。蒙古族兴起后,鞑靼部被蒙古人兼并。

    15世纪中叶,钦察汗国境内的鞑靼人脱离钦察汗国,自建喀山汗国。喀山汗国建立之前,其境内的鞑靼人,突厥化了的蒙古人同钦察人、保加尔人长期相处,融合发展而成一个民族,成为该汗国的主要居民。19世纪后,该族部分人从伏尔加河中游陆续迁入我国新疆,逐渐形成自己的特点,成为我国的一个民族。

 塔塔尔族信仰伊斯兰教。

 

反帝反封建斗争

19世纪中叶,沙俄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把新疆置于自己的势力范围,在新疆擅自设置“阿克沙卡勒”,对塔塔尔族人民横征暴敛,欺压凌辱。塔塔尔族人民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重重压迫下,没有任何政治权利,经济生活十分贫困。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到新疆,塔塔尔族和新疆各族人民都受到极大的教育和鼓舞。塔城、伊宁的塔塔尔族人民纷纷集会游行,提出了废除“阿克沙卡勒”的口号,一些塔塔尔族职工与其他民族职工还建立了职工会,以抵制资本家的压榨。经过数次斗争,获得了每周半天休息的权利,使人们初步认识到,只有进行斗争,才能得到应有的权力。早在1944-1949年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区的革命中,塔塔尔族人民发扬革命传统,积极参加斗争,不少知识分子也投入了战斗的行列,为和平解放新疆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别具特色的食品

塔塔尔族的饮食一天三顿,中午是正餐,早晚是茶点,吃饭用勺子,用饭时每个人面前放一块小手巾,以便随时擦试餐具。塔塔尔族食品种类很多,除牛羊肉、抓饭、馕、拌面等通常食品外,还有馅饼、饺子以及“古拜底埃”、“伊特白里西”、油煎肉等。副食有牛羊肉和土豆、西红柿、黄瓜、圆白菜等蔬菜,饮料除茶外,多为牛奶、羊奶和马奶。每当喜庆节日或宾客临门时,人们总爱拿出最好的食品和饮料,其中最富有民族特色、最受青睐的食品是“古拜底埃”和饮料“克尔西玛”。“古拜底埃”是一种用大米做的烤饼,它的制作方法是:先将大米洗净、晒干,倒入一个金属器皿中,大米上面覆以奶油,撒上杏干、葡萄干等各种果料,然后置于火炉中烘烤而成。这种烤熟后的米饼、吃起来外皮酥脆,内里松软,香甜可口。还有一种做法与之完全相同的风味烤饼,叫“伊特白里西”,只是原料稍有变化,它是以南瓜为主,再加大米和肉。“克尔西玛”是一种用蜂蜜发酵制成的饮料,类似啤酒,喝起来清凉甜润,醇香提神。它与用野葡萄酿成的另一种称为“克赛勒”的低度酒一样,是塔塔尔人自制的喜庆节日宴饮待客最受欢迎的饮料。

 

绣花衬衣伴春秋

    塔塔尔族的服饰很有特点,十分别致。无论男女老幼,通常都喜欢穿绣花白衬衣,在衬衣领口、袖口、胸前都绣有十字等几何图案的花纹,色彩和谐而美观。男子喜欢在白色的衬衣上,再套一件黑色紧身短背心或黑色对襟长衫。裤子也是黑的,喜欢戴黑白色绣花小帽,冬季则戴一种用羊羔皮做的黑色卷毛皮帽,既保暖,又显得潇洒、英俊。

    塔塔尔族妇女的服饰艳丽大方。通常穿连衣裙,多为白色、黄色、紫红色等颜色,素雅中透示着鲜艳。也喜欢穿一种镶有半绉边的长裙,更富民族特色。头戴镶着各种颜色珠子的花帽,配戴金、银等各种质地的耳坠、项链、戒指、手镯,伴以热情、爽朗的性格,更显得楚楚动人。

    刺绣是塔塔尔族妇女最擅长的本领之一。她们灵巧的双手,不仅在各种服饰上绣出令人赏心悦目的花纹,同时,还在枕头、被褥、床围、墙围、桌布、窗帘等室内物品上绣出多姿多彩的图案。姑娘出嫁时的婚礼服,更是她们显露自己才能与智慧的“用武之地”,一方方图案,一朵朵花卉,无不表达着姑娘温顺、善良的性格和对新生活美好的希望与追求。塔塔尔族的小伙子们通常也都是以姑娘刺绣技艺的水平作为择偶标准的。但无一例外的都会被姑娘们高超的本领所折服。

 

生活无处不歌舞

    塔塔尔族人民的文化生活丰富多采。民族音乐节奏鲜明,有豪放的草原情调。乐器种类很多,有“库涅”(二孔直吹的木箫)、“笠比斯”(口琴)、二弦小提琴等。唱歌和跳舞时多用手风琴、曼陀林伴奏。塔塔尔族的舞蹈活泼、开朗。男子多踢蹲、跳跃等腿部动作。女子则多为手和腹部运动,它吸收了维吾尔、俄罗斯、乌孜别克等族舞蹈的特点,又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近代以来,又与音乐、诗歌融为一体,使传统的舞蹈艺术又有了新发展、新内容。

    塔塔尔族民间舞蹈很多,一般可分为劳作歌舞、节庆歌舞、婚礼歌舞和模拟歌舞等形式。

    劳作歌舞主要有《农耕舞》、《放牧舞》、《打猎舞》等,它们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塔塔尔人民在生产斗争中的勤劳、智慧和乐观、豁达的民族性格。

    节庆歌舞主要是跳一种令人眼花缭乱的《踢踏舞》,它节奏鲜明,欢快强烈,与俄罗斯民间的踢踏舞很相似。其基本动作特点是点脚尖,擦脚。男子双手插腰,两腿反复伸屈,上下跳动;女子摆动双臂,大幅度旋转,可男女双人跳,也可多人共舞。

    婚礼歌舞也形式多样,其中年轻人最爱跳的是《艾皮拍》。《艾皮拍》的音乐节奏鲜明,悦耳动听,且结构简洁,旋律较固定。歌舞高潮时,人们往往伴以高声的呼唤和尖锐的口哨声,使婚礼的场面更加热烈、欢快。

模拟歌舞,是一种模仿某种动物,或人们日常的捕猎、放牧等劳动乃至战斗场景的舞蹈,通过提炼、夸张和美化,使之充分体现出人们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感情。脸炙人口的《白天鹅舞》,描绘的便是塔塔尔民族崇尚的白色天鹅,其纯真、美丽,而且性格坚毅,尤其对爱情自由忠贞不渝的情操,通过舞蹈,给予了充分的表现。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塔塔尔民族高尚道德观。

塔塔尔族除了能歌善舞外,还颇具音乐天赋,民间音乐丰富多采,形式多样,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

    民歌是塔塔尔族人民的口头创作。千百年来,人们习惯用它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感情与深刻的思想和美好的愿望。塔塔尔族民歌大致可分为歌舞曲和抒情曲两大类。歌舞曲是配合舞蹈进行的,其特色是节奏鲜明,旋律流畅华丽,结构短小精悍,动听而易于上口,歌舞至高潮时,往往伴以尖声呼唤和口哨,充分表现了塔塔尔族豪爽、乐观的民族性格。抒情歌曲则速度缓慢,旋律优美,节奏多变,与歌舞曲相比,又别具一格。

    塔塔尔民歌大多都有固定的歌词,如《白天鹅抖动翅膀》、《艾皮拍》、《黑眼睛》等。其中,“巴拉米斯肯”调的一段固定歌词这样唱道:

    花园怎能没有鲜花,生活怎能没有歌声。

    朋友们让我唱支歌,我怎能辜负他们一片心。

    我的歌抖动金色翅膀,请大家快乐地来欣赏。

    让我的歌声打动心弦,请大家和我一起来歌唱。

    歌词真实地反映了音乐在塔塔尔族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也生动地表达了塔塔尔民族热爱美好生活的激情。它被视为民族的传世佳作,世代流传。

 

巧手制出天宫物

塔塔尔族的工艺美术品制作,种类繁多,技艺高超,闻名遐迩。而其中的建筑艺术,更是一枝独秀,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彩绘和楼刻,在塔塔尔族的建筑工艺中,应用得十分广泛,尤其是清真寺建筑。它的大门、横梁、柱子和木制天花板都有彩绘装饰,用单线平涂移绘,以天蓝色为底色,按图案要求,使用各种颜色,色彩对比强烈,艳丽而醒目。影绘图案取材于各种花卉,且以对称、交错、并列、循环等多种手法构成。寺院建筑的门扇、门框、窗框、窗扇等,大都有精美的雕刻。雕刻样式多是结构复杂的几何图形。其中的花卉,大多涂染为白色或红色的鲜花,在天蓝色、浅绿色等底色的衬托下,显得光彩夺目。此外,还有镶嵌在门窗、柱子、天棚上的拼接花草,是用本色木条,按花草纹样和几何图案拼接而成,再涂以油彩。这种雕花装饰,表现了一种淳朴自然的审美观念。如新疆乌鲁木齐市的“奴格伊麦斯奇提”清真寺,是塔塔尔族寺院建筑风格的典型代表作。它别致的拱门、穹隆、塔楼和栅栏构成了外部的轮廓特点。室内装饰艺术主要体现于梁、柱、门、窗、天花板的精美雕刻与彩画。尤其是寺内的“麦合拉甫”和阿訇讲经用的木制楼梯形高座——“明拜尔”,更是一种繁复华丽、金碧辉煌的塔塔尔族建筑佳作。

 

喜庆的节日

    塔塔尔族除了同回、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同过古尔邦节、开斋节、圣纪节外,还要过撒班节。塔塔尔族的撒班节也叫“犁头”节或“春耕”节,时间在春耕前,是为迎接春耕而举行的,亦是全民族一年一度的盛会。地点大多选择在山坡、河边等风景优美的地方。届时,不论是居住在山乡牧区还是居住在城镇的塔塔尔族群众,都要把自己打扮一新。男人们总喜欢穿上传统的宽袖、直领绣花白衬衫,外加一件黑色齐腰短坎肩,或穿黑色对襟长外衣,配上一条漂亮腰带,下穿黑色长裤,脚蹬长筒皮靴,头戴黑色或红色绿色绣花小帽。妇女们则身着白色、黄色或酱色为主的宽身、皱边、窄袖口连衣裙,下穿宽大紧口长裤,脚蹬高筒皮靴或称为“喀以喀”的花皮鞋,头上有的喜欢戴镶有珍珠的小花帽,有的戴一条漂亮的花头巾,饰以耳环、项链、手镯、戒指以及领口上的别针等。年轻妇女还要在两条长辫上缀饰一些闪闪发光的特制小型金属牌或旧银币。人们打扮完毕,前往聚会时,家家还都要带上自制的“古拜底埃”、“伊特白里西”等各种点心和“克尔西玛”、“克赛勒”等各种饮料,同时,也不忘带上木萧、口琴、七弦琴、提琴、手风琴等各种乐器,当来到聚会地点后,大家首先互相祝贺节日,接着便开始游玩、聚餐或进行歌舞、拔河、摔跤、赛马、爬杆等各种传统文体活动。直至傍晚,才尽兴而归。

来源:《民族大家庭》· 南海出版公司1996年版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