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
相关链接

六盘水市盘县特区淤泥彝族乡

2012-12-24 16:16作者:吴晓婧  

  【概况】

  淤泥彝族乡建于1992年2月,位于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北部。距红果新城88公里,全乡19个村1个居委会,154个村民小组,9085户29103人,居住着彝、白、汉、苗、布依等8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1%,彝族占61%,总国土面积175.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8295亩,人均耕地约1亩,是盘县境内彝族最集中的地区。全乡属高原盆谷地貌,分布着石灰岩、砂岩、砂页岩,岩石裸露为典型的喀斯特地形,最高海拔八大山2558米,最低海拔嘎哒河1360米,平均海拔约1780米,年平均气温15.7℃,年降雨量1366.4毫米,无霜期272天,年均日照时数为1647.5小时,全年气候温凉,干湿季节明显。土壤以黄壤、黄棕壤和沙土为主,主产玉米、水稻、小麦、豆类、薯类、荞等农作物。矿产资源主要有煤、铁矿、水晶石等。农作物主要有玉米、水稻、小麦、油菜、洋芋、苦荞、大豆及其他杂粮,牲畜有牛、马、羊、猪等。近年来,淤泥乡举全乡之力,大力推进“三化”(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的成就,清新爽朗的“四在农家”建筑群、具有历史气息的彝族风情街、彰显彝族韵味的文化广场,为淤泥乡的全面发展增添无限光彩。

  【经济发展】

  淤泥彝族乡境内有多种矿产资源,其中以煤最为丰富,现已探明煤炭贮量1.4亿吨。全乡以煤炭为支柱产业,有9对有证煤矿、7座洗煤厂。2012上半年生产原煤45万吨,洗精煤36万吨,实现工业产值128457万元。完成财政税收16251万元,其中国税完成8050万元,地税完成8201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9570万元。淤泥乡境内雨量充沛,现已建成小水电站3座,装机容量为1670千瓦,全年发电量为900千瓦,引资过亿的八大山风力发电项目正在申报过程中,目前已建风力监测站。另外,淤泥乡积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确保粮食稳定增长、农民稳定增收。2012年上半年实现农业总产值3449.56万元,其中畜牧业产值2172.13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3%。认真做好农业推广工作,推广玉米优良品种“盘玉2号”7000斤,“盘玉5号”3000斤,累计推广面积2500亩。完成马铃薯净作面积1300亩,优质稻移栽6000亩,玉米28100亩,蔬菜500亩。完成了植被恢复费工程补植1000亩,完成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用材林补植506亩,共发放退耕补贴712348.67元。另外,2011年底,淤泥乡淤泥村联合苏座村发动200多户农民,集资3800万元设立六盘水市格外香食品有限公司,在贵州省红果经济开发区建立土豆制品厂,属淤泥乡第一家农民集体产业。

  【社会事业】

  城镇建设显魅力。淤泥乡突出重点、统筹全局,在大力发展乡域经济的基础上,结合新农村建设,不断加快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乡容村貌焕然一新。一是彝乡风情街立面改造。淤泥乡党委政府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投资超过2500万元实施彝乡风情街立面改造,涉及改造的房屋131栋,261个门面,改造所需资金按照乡政府承担80%、居民承担20%的出资比例。彝乡风情街的建设为发展淤泥的旅游业提供了新的亮点。二是新建淤泥文化广场,提升城镇文化品味。投资4000余万元在小城镇中心区建设文化广场,占地面积24000平方米。文化广场集文化长廊、音乐喷泉广场、民歌广场、火炬广场、虎文化广场、酒文化广场、浮雕墙、篮球场、大型LED电子屏、彝族铜雕、绿化亮化为一体,为群众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提供场所。广场内人流量平均每日超过3000人次,现在的文化广场已成为淤泥乡百姓休闲娱乐的最佳地点。三是人居环境显著改善。淤泥乡“四在农家”(富、学、乐、美)建设覆盖5个村共1622户,其中811户村民在3个月的时间内完成改建房屋,使其所在村寨面貌焕然一新。

  民政救济落到实处。加强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12年上半年共发放城市低保金和一次性生活补助金442083元,其中邮政发放260454元,城镇居民参合金2430元,惠及159户219人;发放农村低保金和一次性补助金3872390元,其中邮政发放3852194元,惠及3435户5693人。建立健全优抚对象台帐,全面掌握各类优抚对象的具体情况,2012年上半年定期定量发放补助金199707元和一次性生活补助金39960元,发放优抚对象2012年参合金5550元,全面做好优抚工作。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继续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全部免除学费和书杂费。教育教学环境显著改善。全乡中小学共计2821人,共发放寄宿生补助109800元;投入29万元建设寄宿制学生宿舍;投入44.3万元建设中小学食堂200平方米;完成44.414万元的固定资产投资,用于购买中心校办公设备、中学会议桌凳、多媒体设备等硬件设施。

  卫生事业有了长足进步。农村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医疗设备及设施建设有效改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取得新成效。2012年全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6274人,上缴参合金1313700元,参合率达96.52%。2012上半年淤泥乡卫生院共产生门诊13275人次,住院967人次,外出务工人员34人次,共计产生医疗费用2942844.74元,补偿医疗费用142362815.43元,有效的减轻了人民群众的负担,基本上解决了农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防止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

  【民族文化】

  淤泥乡境内群山起伏,峰峦叠嶂,山川秀美,风光迷人,是一个亟待开发的旅游处女地,蕴藏着神奇画廊的沙河峡谷,宛如跨空碧虹的沙河两道一线天,有“人间奇景”一说的落泥石里画廊,有革命教育意义的沙河烈士陵园,有沟壑纵横的沙河万峰林,有千奇百怪的沙河龙滩口溶洞群(已列为坡上草原省级名胜风景区风景点),有气势磅礴而雄伟的八大山以及世界第一深竖井嘿白白雨洞等丰富的旅游资源。

  境内文化风情浓厚,山歌渊源流长,无论是大人和小孩,都能随便哼上几首。不仅是一年一度的火把节要唱,正月时间要唱,就是劳动之余或者劳动之中,彝民都要唱。无论是在田间地头,还是农家小院,或者山岭沟壑,都能听到即情即景编唱出来的山歌,其中《山歌出在淤泥河》更是被广为传唱,唱山歌已成为淤泥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水拌酒也因为酿造工艺和口味的独特,成为各种庆祝活动时招待嘉宾好友必不可少的饮品,饮后情深意浓、回味无穷,常说茅台酒一闻香千里,喝过淤泥彝族乡水拌酒的人便知一闻醉人心,一喝见真情,是名副其实的淤泥乡“乡酒”。正是彝家丰富的山歌和独特的美酒,淤泥彝族乡早在2000年被贵州省文化厅、六盘水市政府命名为“歌舞之乡”,麻郎垤村2011年被贵州省授予“最具魅力民族村寨”。

(资料来源:六盘水市盘县特区淤泥彝族乡乡政府)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