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
相关链接

哈密地区哈密市乌拉台哈萨克族乡

2013-04-16 20:26作者:吴晓婧  

哈密市乌拉台哈萨克民族乡原址

  【概况】

  哈密市乌拉台哈萨克民族乡原址位于哈密市东北部120公里东天山喀尔力克山脚下,海拔最高点4600米,乡政府所在地海拔2300米,地形高山地,偏僻山坡,年降雨量150—200毫米,水资源充足,存在较好的天然林和植被,东部同沁城乡的天生圈村相连,西部同沁城乡芨芨台村相连,北部到喀尔力克山同伊吾县接壤,南部同沁城乡西路村相连,地理位置东经94°28¹,北纬42°53¹。全乡总面积156平方公里,草场面积96万亩。为加快山区牧民脱贫致富步伐,从1987年开始,哈密市委、市政府对乌拉台乡实施异地搬迁,建立了乌拉台乡扶贫搬迁开发区,开发区位于哈密市以东60公里,气候热量丰富,气温高,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无霜期191天左右,地理位置优越,交通、通信十分便利。经过20多年的开发建设,乌拉台乡100%的牧民从山区迁至平原,目前开发区初具规模,农牧民生产和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地改善,人均收入不断增加,从1987年的280元提高到现在的7150元。

  乌拉台开发区总面积8750亩,开垦耕地面积5400亩,已耕种成熟5000亩,以种植棉花、大枣、饲草为主(其中:大枣870亩)。总户数248户,总人口892人,是由哈萨克民族组成的纯民族乡;其中农业人口763人,非农业人口数129人,有劳动力407人。

  全乡辖1个行政村,2个村民小组。目前该乡有财政拨款行政事业单位6个,在职干部职工27人,退休人员1人。设有一所学校、五站一所。全乡设立党委1个,下辖3个党支部,其中:村支部1个,教育系统1个,机关站所支部1个,团员111人,全乡有民兵230人。共有党员79名,“三老”人员7名,全乡共有清真寺2所,宗教人士2人。

  【经济发展】

 

开发区旧貌                              开发区新貌

  2012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1000万元,较2011年增加156万元,增长率18.4%。其中:农业收入450万元,较上年增加50万元,增长率12.5%。畜牧业收入300万元,二、三产业收入50万元,较上年增加15万元,增长率42%。劳务输出完成收入200万元,较去年增加90万元,增长率8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150元,较上年增收1650元。集体经济收入5.5万元,较上年增加3万元,实现了全乡92户贫困家庭脱贫。

  【社会事业】

  全乡以“整村推进”为契机,加大安居富民房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入,切实改善农牧民生活品质,稳步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经反复研究论证,全乡科学规划建设项目共四类20个项目,规划投资3500多万元,实际完成投资4000余万元,达到“九通”“九有”“九能”建设新标准。

  2012年,安居富民建设项目规划拆旧新建厨、卫配套的民族特色安居富民房218套,现在安居房218套已全部竣工交付,超计划完成118套,实现了安居房当年拆迁、当年建设,当年入住,整乡推进的目标。并完成小区供排水、电力、道路、路灯亮化、商业网点、污水净化、绿化管网等配套设施建设。安居小区焕然一新,小城镇面貌初具雏形。

  【民族文化】

山区一景

  哈萨克族的游牧文化在哈萨克族的游牧、迁徙过程中吸收周围民族的文化内容,创造出了具有特色的哈萨克民族文化。

  哈萨克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实践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哈萨克文学包括书面文学和口头文学,后者的地位十分重要。牧民们在相互交流与联系中,将不同部落的杰出文才创作的口头民间文学加以传承和发展,使之日益丰富。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叙事长诗、爱情长诗、民歌、谚语等,其中尤以长诗所占地位突出。

  哈萨克族工艺美术丰富多彩。妇女会制作毡房、各种毡制品、毛制品和服饰。不少男子会制作木器、铁器和骨器。用金银、玉石制作的各种装饰品造型艺术水平较高。哈萨克族爱好音乐,能歌善舞。民间乐器有“冬不拉”等。

  哈萨克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马奶酒、手抓肉是他们日常生活最喜欢的饮料食品和待客佳肴。每年七八月份牛肥马壮,是酿制马奶酒的季节。勤劳的哈萨克族妇女将马奶收贮于皮囊中,加以搅拌,数日后便乳脂分离,发酵成马奶酒。

待挤奶的母马和小马驹

 

   手抓羊肉                               哈萨克族刺绣

(图文资料来源:哈密市乌拉台哈萨克民族乡政府)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