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把旅游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造血产业,认准全域旅游发展之路,引导农牧民发展旅游,实现带动性扶贫。
3月份的响沙湾旅游景区并不冷清。“2天时间,我们置身壮美大漠,在仙沙岛、悦沙岛、福沙岛、莲沙岛不同景区感受大漠风光、观赏蒙古族歌舞、观看鄂尔多斯婚礼等,感受沙漠文化、草原文化、祭祀文化、民俗文化,真是不虚此行。”游客说。
响沙湾通过景区资源的整合和创新,实现了由观光旅游到休闲旅游的转型发展,带动周边村民融入旅游产业,实现了带动性扶贫。“去年景区接待游客80万人,毛收入1.45亿,带动景区周边百余户村民走上致富路。”响沙湾景区经理张瑞明说。
“以前,全家人务农,年头忙到年尾,也就是够个肚饱,跟着景区干旅游,全家才摘了穷帽子。”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瓦窑村村民李振伟说。他们一家3口在景区工作2年多,开展经营活动,一年收入20万元左右。
除了旅游产业扶贫,内蒙古不少地区还依托文化、草原、森林等特色旅游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不仅改善生态,也让贫困地区村民实现了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富裕。 2016年,全区57个国贫、区贫旗县的294个村(嘎查)从事旅游业,近3.5万贫困人口通过旅游脱贫,占2016年全区脱贫人口24万人的14.5%。
曾经的乌兰察布市卓资县梨花镇东壕赖村原来是个靠天吃饭的贫困村,村民一年收入不过万,现在家家户户发展农家乐,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善,原来外出打工的年轻人纷纷返乡干旅游,收入翻了好几番。
悠悠万事,民生为重。旅游扶贫是扶贫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承载民生,凝聚人心。2017年,我区旅游发展规划从定性和定景的角度,推进乡村旅游提质增效,出台《关于促进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的实施方案》,指导创建乡村旅游示范村、现代农牧庄园、中国度假乡村、中国风情小镇等乡村旅游示范项目。
“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全域旅游理念的树立,不仅带来游人如织、外出务工人员的返乡创业,激活地区发展的一池春水,更持久的效益是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渐渐展现。”张瑞明说。(记者 赵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