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
相关链接

西藏着力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永葆“净土”在高原

2017-08-30 14:42来源:新华网  作者:次仁罗布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人们都把它向往……” 曾几何时,一首耳熟能详的《香巴拉并不遥远》,唱出了人们心中向往的理想家园。

  八月,最美的季节里,西藏处处都是让人流连忘返的风景——一望无际的羌塘草原牛羊肥壮;云雾缭绕的“西藏江南”妩媚动人;壮美的“天上阿里”迎来八方来客;“西藏粮仓”日喀则青稞吐露麦芒;雅砻河谷乡村田野弥漫着鸟语花香……

  地球第三极,山川秀美,河流清澈,动物多样,植物繁茂,碧水蓝天……

  最新发布的中科院监测研究报告显示:青藏高原各类生态系统结构整体稳定,生态质量稳定向好,水、气、声、土壤、辐射及生态环境质量均保持良好。

  永葆西藏美如“仙境”的背后,是我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保持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构建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为抓手,永葆雪域高原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

  战略定位更突出 顶层设计再强化

  西藏是青藏高原的主体,面积120多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地势高峻,地理特殊,野生动植物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称,是我国和亚洲的江河源,是亚洲乃至北半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调节气候、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守护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建设美丽的青藏高原”。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启动,指出要着力解决青藏高原资源环境承载力、灾害风险、绿色发展途径等方面的问题,让青藏高原各族群众生活更加幸福安康。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不仅对开展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提出了明确要求,也为我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西藏指明了行动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随着战略定位的凸显,进一步强化我区生态保护顶层设计势在必行。为此,我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牢记中央嘱托,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保护好青藏高原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的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坚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生态环境,坚持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为建设生态文明扎紧扎好制度的笼子——

  出台了《关于建设美丽西藏的意见》《关于着力构筑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组织编制了自治区“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明确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西藏建设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任务措施。

  先后颁布实施了《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西藏自治区湿地保护条例》《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办法》《西藏自治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监督管理办法》等30多部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基本涵盖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各个领域,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措施陆续发布实施,为生态环境保护架构了环境法制体系,也实现了对我区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驾护航”。

  “为了西藏生态环境保护,哪怕是挖金子,我们也不要。”西藏自治区环保厅党组书记胡为民说,“硬杠杠”摆在那儿,就要严格落实,从源头上掐断污染物排放高、耗能消耗大、资源利用率低下、生态破坏严重项目进藏的任何机会。

  撸起袖子加油干 绿色渐成主色调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对于做好西藏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建设美丽西藏,有了明确的定位和奋斗目标,接下来就需要撸起袖子,加油干!

  雅江微澜,两岸翠绿。看着眼前的美景,日喀则市南木林县艾玛岗村民次旦不禁回忆道:“十几年前,这里风沙大得很,每到春秋季节刮起风来,人和牲畜都不敢出来。”“自从在这里种树,风沙天少了,从前少见的狐狸、兔子也慢慢多起来。”

  随着我区生态环境保护各项举措的落地生根,不光在雅江两岸,如今绿色渐渐成为高原的主色调。

  为了稳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仅在去年,我区共命名392个自治区级生态村、46个生态乡镇、3个生态县。林芝市巴宜区、工布江达县完成创建国家级生态县技术评估。启动了自治区生态监测中心和昌都生态监测站项目建设。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进一步完善,优化筛选国控土壤风险点位311个,调整确定国控地表水监测断面46个,为环境管理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

  全面实施“大气、水、土壤”三大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开展了全区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专项检查;全面完成黄标车、老旧车年度淘汰任务,继续推进燃煤锅炉整治。自治区、市(地)、县(区)三级政府层层签订了《水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完成了重点地区年度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拟定了《西藏自治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对《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自查,完成7市(地)、32县(区)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情况专项检查。

  严格水电、矿产、旅游、大宗土地资源开发以及工业等项目环境管理。牢牢守住生态环境保护底线,严禁“三高”项目进入西藏。组织完成2015年度全区环境保护考核工作。出台《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督察实施方案》,建立环保督察机制,实现“督企”向 “督政”转变。印发了《2016年全区重点行业环境保护专项执法检查工作方案》,对水泥、城镇污水处理厂等重点行业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在“6·5”世界环境日、“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6·17”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世界湿地日等重要纪念日举办形式多样的环保宣传活动。

  全区纳入监测的河流、湖泊整体水质均达到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Ⅲ类标准,城市建成区无黑臭水体;地级以上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主要城镇的环境空气质量均达到二级标准;全区电磁辐射环境背景水平无变化。全区环境质量持续保持在良好状态。

  保护成效更显著 世人点赞西藏美

  “最爱西藏的蓝天白云,仿若梦境画卷,没有一丝污染,不愧是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 “西藏不仅是离天最近的地方,也是离污染最远的地方。”来自山东的游客李振和来自北京的游客王妍,不约而同用这样的话语形容他们在西藏的感受。

  这是两位普通游客的亲身体验,也是权威机构的评估结论。

  中国科学发布的《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工程(2008—2014年)建设成效评估》表明,高原生态系统整体处于稳定状态,重点工程区的生态效益已经开始发挥,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得到有效维持。

  ——高原生态系统整体稳定,植被覆盖度呈增加趋势。近20年来,西藏自治区严格执行国土空间管控,生态格局的变化率低于0.15%;地面植被覆盖度呈小幅度上升,覆盖度增加的区域面积占全区国土比例66.5%,生态系统结构改善。

  ——沙化面积减少,工程区风沙治理成效显著。防沙治沙工程实施之后,沙化土地面积减少10.71万公顷,年均减少1.53万公顷。极重度沙化土地向重度或中度沙化转化。

  ——天然林与自然生态区保护初见成效,野生动植物种群恢复性增长。天然林保护一期工程自实施以来,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增加0.9%。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41.37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3.9%。受保护湿地面积430.8万公顷,占全区湿地面积的65.98%。珍稀野生动植物得到了有效保护,种群增加显著。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逐步提升,生态安全屏障功能稳定向好。生态系统水源调节作用在波动中提升,工程实施前后相比增加了2.65%,森林涵养水源功能稳定保持;生态系统防风固沙作用开始发挥,主要风沙区沙化强度减弱,西藏仍然是世界上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

  中科院副院长张亚平表示,西藏生态安全屏障工程实施开局良好,高原生态系统整体上处于稳定状态,重点工程区的生态效益已经开始发挥,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得到有效维持。至2030年屏障工程完成之后,将能够基本实现“有效保护、成功治理、稳定向好、生态安全”的《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目标。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