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
相关链接

新村·新业·新貌——西藏五个首批脱贫县区印象

2017-12-26 15:47来源:新华社  作者:多吉占堆、张熠柠  

  2017年11月1日,西藏自治区脱贫攻坚的成绩单上新添浓墨重彩的一笔:拉萨市城关区、日喀则市亚东县、山南市乃东区、林芝市巴宜区和昌都市卡若区正式宣布脱贫。

  作为全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西藏区内59万贫困人口在五年内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乡村展现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和生活富裕的崭新风貌。近日,记者走进西藏首批脱贫的五个县区,聆听那里的脱贫故事。

  新村:拔根换业移乡风

  25岁的措旺旦增卖掉了老家的7头牦牛,把位于拉萨市城关区的新家装修得更漂亮舒适。

  在距离拉萨市城关区约200公里的林周县老家,措旺旦增和丈夫、婆婆以及三个年幼的孩子原来只有两亩薄田,11头牦牛。田里的青稞只够喂牛,牦牛只在夏天山上长草时产奶,牛奶还不够六口人打酥油吃。几乎没有现金收入,吃穿全靠政府救济,措旺旦增一家成了低保户。

  “我年纪轻轻,也不想吃低保。可在老家,山多地少,只能靠养牛。”措旺旦增说。

  2016年底,措旺旦增一家作为当地易地扶贫搬迁的首批对象,入住拉萨市城关区东南部的新村。新家里家具家电一应俱全,一家人“只带着碗就搬过来了”。

  很快,措旺旦增在新家附近的养牛场找到了打酥油的工作,每月工资3000元。现在的她,不用再过“望牛兴叹”的日子,也不用等到新年才给三个孩子买件新衣服。

  和措旺旦增一样,昌都市卡若区的114名贫困群众,从2016年起陆续入住紧邻市区的“北京新村”。依靠生态采摘等项目,他们在搬迁当年实现收入翻番,顺利脱贫,而且在建有独立牛棚、马厩、垃圾房和冲水厕所的新村,过上了人畜分离、一户一厕和垃圾分类的新生活。

  “十三五”期间,西藏易地扶贫搬迁群众预计达26.3万人,占全区贫困人口的44.6%,目前已有超过10万人自愿搬迁到714个安置点。未来,昌都“三岩”片区等不适宜生存居住的地区将实现整体搬迁,从而帮助更多家庭挪穷窝、拔穷根、换穷业,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途径。

  新业:不离故土旺乡业

  在日喀则市亚东县绰木拉日峰脚下,琼卓玛用自家仅有的4头牦牛做股本入股帕里牦牛产业公司。

  年近半百的琼卓玛14年前生孩子时落下病根,又单身一人抚养儿子,无法外出打工,主要靠织氆氇补贴家用。2017年9月成立的帕里牦牛产业公司,为母子俩带来了新希望。

  帕里镇党委书记扎西介绍,公司现有的8000多头牦牛中,70%来自本地群众的牦牛入股。对于每头入股的牦牛,前三年每年分红650元,以后每年递增200元。“牦牛不杀不卖就能赚钱。几年后,牦牛还能如数领回。”

  除牦牛外,公司还接受草场入股,用来放牛、种植饲草等。琼卓玛的草场入股后,在原来每亩1.5元政府补贴的基础上,还能获得每亩0.5元的公司补贴。

  亚东县县委书记舒成坤说:“我们培育本土产业,一方面可以发挥本地农牧产品特色,另一方面有助于群众在家门口脱贫增收,盘活他们手中的资源。”在舒成坤看来,亚东县能成为西藏首批脱贫县之一,离不开鲑鱼和牦牛养殖等特色农牧业。

  仍在脱贫道路上的县区也纷纷擦亮自己的特色产业招牌。白朗县的蔬菜产业,南木林县的人工种草产业,隆子县的黑青稞产业,贡觉县的阿旺绵羊产业,芒康县的葡萄产业……截至2017年10月底,西藏已落实产业扶贫资金超过100亿元,直接带动5.12万人脱贫,辐射20多万人受益。

  新貌:绿水青山寄乡愁

  巴桑曲珍已经在山南市乃东区苗圃基地工作了七八个月,年底将一次性领到七八千元的劳务报酬。

  此前,巴桑曲珍完全靠母亲和姐姐接济过活。37岁的她至今未婚,还缺乏知识和技能。2016年8月,巴桑曲珍当上了草原监督员,负责清理草场,每年有3000元的岗位收入。今年她来到离家不远的苗圃基地打理树苗,住宿免费。

  绿树青草改变的不仅仅只有巴桑曲珍的生活。“因为有雅江绿化项目,树苗根本不愁销。”苗圃基地的负责人索朗次仁估算,2018年基地收入将达到1000万元,预计带动当地贫困户30户72人人均增收3400元左右。

  一株株树苗到了山南人民手中,便让雅鲁藏布江沿岸的风沙地里长出绿色家园。而一片片林海,在林芝群众的守护中,更加苍翠茂盛,掩映着雪山下的旅游小镇,寄托了游人的乡愁。

  位于林芝市巴宜区的鲁朗镇一直以原始林海闻名。2016年10月起,由广东省援藏资金打造的鲁朗国际旅游小镇投入运营。数据显示,仅2016年,旅游小镇通过家庭旅馆等项目,带动当地人均增收约8000元。

  西藏自治区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陆华东说,西藏首批5个县区顺利脱贫后,又有25个县区即将达到脱贫标准。西藏的脱贫攻坚将转向其他44个深度贫困县。未来几年,相信将有更多的贫困户住进新村,从事新业,过上崭新的生活。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