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
相关链接

脱贫攻坚 瞄准深度贫困地区

2018-04-02 09:41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颜珂 朱磊 杨文明 程远州 黄娴  

  未来三年,历史性地解决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让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同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小康社会——新一轮脱贫攻坚战,已到后半程,更是冲刺期。

  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是打好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关键是攻克贫困人口集中的乡(苏木)村(嘎查)。

  瞄准特定贫困群众精准帮扶,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发力,各地各部门实招硬招迭出,以非常之策,解非常之困,坚决打好打赢精准脱贫攻坚这场历史性决战。

  以最实作风“啃”最硬骨头

  抬头是山,低头还是山,武陵山深处的湖南省泸溪县洗溪镇宋家寨村,距县城不过25公里,车行却足足1小时。

  全村1359人,贫困发生率高达46.2%——初来宋家寨扶贫,外人都替张碧桃担心:“这个贫,怎么扶?”

  张碧桃是泸溪县就业局局长,全局一共8个人,她带来俩,加上自己这个年过半百的单位“一把手”,在宋家寨“安了家”。

  村部内一间大约20平方米的小屋,就是张碧桃临时的“家”。除了一张床,余下的空间被一卷卷地膜占满。“今年免费给贫困户发了辣椒种子,这也是免费给他们的地膜。”每周5个工作日,除了到单位安排工作,张碧桃几乎把全部精力都倾注到了宋家寨。

  解非常之困,当用非常之力。

  “总书记要求尽锐出战,对于我们基层而言,就是要把任务细化到每名干部身上。”泸溪县委书记杜晓勇介绍,聚焦“重点中的重点”,泸溪县确定了39个深度贫困村,县领导各自认领,包干到人。全县181个后盾单位(包括省里和州里的后盾单位),约7000名干部,全部细化了责任。

  “啃”最硬骨头,就要上最强力量。深度贫困村是打赢攻坚战最薄弱的环节,中办、国办去年底印发《关于加强贫困村驻村工作队选派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各地迅速贯彻,加强选优派强的力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要求南疆四地州的驻村干部主要从区直机关、中央驻新疆单位选派,驻村工作队队长由厅级干部、处级干部担任。湖南要求新一轮省市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安排要向深度贫困村倾斜。

  “啃”最硬骨头,必须以最实作风。党中央已经明确,将今年作为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各地闻令而动,集中力量解决脱贫领域“四个意识”不强、责任落实不到位、工作措施不精准、资金管理使用不规范、工作作风不扎实、考核评估不严格等突出问题,让作风“虚火”降下来,让脱贫工作硬起来。

  “硬化村路8.6公里,269.8万元;113户危房改造,130万元;村容环境治理83.925万元……”湖北省秭归县九畹溪镇仙女村正在建设的村委会广场上,今年扶贫攻坚项目公告引起了村民关注。14大项扶贫攻坚任务,总投资2146万余元,每一笔资金的拨付、使用、监管及项目进度一一在列。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介绍,下一步中央财政、省级财政、市财政、县财政扶贫资金分配结果一律公开,乡村两级扶贫资金、扶贫项目公示公告,接受社会监督。

  针对扶贫领域存在的冒领、套取扶贫和涉农资金的问题,河北省张家口市万全区今年采用“人脸识别”身份认证系统,实现精准识别人员、精准发放资金,堵住资金发放微腐败的漏洞。

  “啃”最硬骨头,要用最严考核。

  泸溪县小章乡梓木坪村的扶贫工作队员姚俊辉掏出手机,展示起一款应用程序,“一天要在上面打4次卡,有没有在村里,后台掌握得一清二楚。”

  “连续两个季度考核位居后五位的实行末位淘汰。”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扶贫办副主任杨凯告诉记者,县里不定期对全县20个乡(镇)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到岗和履职情况进行督查,目前已经调整、撤换了11名抓脱贫攻坚工作不力的村干部。

  放眼全国,脱贫攻坚战以来,已查处作风和各种问题的案件6万多起,处理相关责任人8万多人。层层较真碰硬,层层传导压力,脱贫攻坚责任越压越实。

  让扶贫产业拔节生长

  3月24日,贵州省麻江县克麻村的示范产业园里,大棚栽培的大球盖菇正大量出菇。驻村第一书记陈开军说,该园区规划300亩,引进专业公司负责种源配置、技术指导,“半年多时间,跑县乡培训,在园区实践,我也成了土专家。”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贵州省委书记孙志刚说,“必须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舍此别无出路。”今年,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贵州启动了脱贫攻坚“春风行动”,作为“四场硬仗”中最难、最重要的产业扶贫再次吹响冲锋号——“利用春耕生产的有利时机,坚决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攻坚战。”

  奋发新作为,特色优势产业正不断在贫困山乡拔节生长。

  青藏高原上养蜜蜂?人都缺氧,蜜蜂能活?西藏贫困程度最深区域之一的南木林县,就选择了一条不寻常的蜂蜜产业发展路子。

  “拔穷根,难就难在选准产业。”西藏自治区农科院农业所副所长王文峰研究高原养蜂技术多年,担任南木林县仁欧村驻村工作队队长伊始,就筹划在村里搞蜜蜂养殖。

  “飞来飞去的,蜇到人和牛羊咋办?”当王文峰把蜂箱搬到了村里时,村民炸开了锅。

  “我们长期从事农业新技术、新方法的示范推广工作,农牧民群众对新事物有所抵触,我们已经见怪不怪。”王文峰和队友们同村两委班子成员一家家走访,耐心地介绍相关知识,渐渐打消大家的顾虑。

  被“驱逐”出村子的蜂箱,又搬回来了。如今的仁欧村,已形成了养蜂、养牛、电焊等几个能给群众带来稳定收入的产业。“村里的住宅区、产业区,都要请专业单位帮我们制定规划,开了春就一项一项地实施。”村支书尼玛石曲说。

  革除小农经济等落后观念,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在转变思想观念上来一场革命。

  年均气温2.1摄氏度,无霜期不足100天,这样的资源禀赋怎样发展产业?转换思路,河北康保县劣势顿变优势:气温低、风沙大,种庄稼不行,但疫病少,正是绿色养殖的好条件。看中这里的好生态,龙头企业乾信牧业落户,扶贫基金跟进,产业加速发展。

  变劣势为优势,切实提高扶贫产业的质量和效益,也必须在转变产业发展方式上来一场革命。

  李圣友的勤快在泸溪县潭溪镇下都村是出了名的,地里的活总是赶在前头做。几天前,他就早早地给自家的椪柑林搞完施肥和剪枝,“再等半个月就能上山去打药了。”说话间,这位皮肤黝黑的汉子拖来一筐椪柑,“去年最后的一点存货,还甜着咧!”

  种植椪柑,李圣友前些年可没少尝苦头。

  当年生产队“分家”,李圣友跟着父亲,就要了一条渡船,靠摆渡为生。渡口架桥,李圣友失业,没有一分田地的他只好承租流转土地跟着其他人种椪柑。行情不好,别人或许有路可退,李圣友却根本不知往哪退……

  哪里跌倒,哪里爬起。县农业局的帮扶,让李圣友明白,要有品质意识,以质取胜。通过技术培训,改进种植方式,果子的品质上来了。去年,他种下的80亩椪柑早早脱销,销售收入达19万多元。

  创新生产经营方式,创新产销对接机制,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成为各地用产业特色擦亮扶贫亮色的必答题。

  “要不是院士团队来,我们可不敢张罗村民种马铃薯。”澜沧县农业服务中心主任赵艳龙说起县里的马铃薯产业,底气十足。中国工程院对口帮扶澜沧,带来冬季马铃薯种植技术,以前鸡蛋大小的马铃薯现在最大能达到两公斤一个。“保守估计每亩产量也有3吨,一公斤2元,亩产值就有6000多元。”赵艳龙说。

  “产业扶贫必须要做强做大品牌,延长加工产业链,突出附加值。”宁夏回族自治区扶贫办副主任刘学智说,宁夏产业扶贫突出“四个一”(建设100个产业扶贫示范村、培育100家扶贫龙头企业、培育1000家扶贫产业合作社、发展10000名致富带头人)示范带动工程,积极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带动贫困户长期稳定脱贫。

  补齐贫困群众“精神短板”

  澜沧县竹塘乡云山村蒿枝坝二组,当年死活不肯种马铃薯的贫困户李扎袜,今年却开始为自家田地不够种而发愁:前不久,他特意又租了别人两亩地,还是种马铃薯。

  去年他家土地的亩产值从400多元猛增到7000多元,靠的就是优质马铃薯。

  “当初为什么不愿种?”

  “万一种不成,一家人吃啥?”李扎袜道出了大实话。

  “很多贫困群众并不是不愿意干,而是干错了无法承受失败的损失。要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就要想办法让贫困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收益。”竹塘乡副乡长毛如志说。

  从注重外部帮扶向注重外部帮扶与激发内生动力并重转变,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补齐贫困群众“精神短板”,是脱贫攻坚的一项重要任务。

  “给牲口肌肉注射,在它的耳朵下方两三厘米处成45度下针,动作要快要准。”3月29日晚,贵州省松桃县太平营街道芭蕉社区的青年志愿者脱贫攻坚夜校里,防疫员唐云青一边讲解一边示范,台下30多个学员前倾着脑袋,目不转睛……

  共青团贵州省委在全省开办50所青年志愿者脱贫攻坚夜校,重点覆盖全省14个深度贫困县,让越来越多的贫困人口用知识和技能脱贫致富。

  扶智扶志,教育培训至关重要。从竞相开办脱贫攻坚农民夜校、讲习所等机构,到实行“一村一幼”、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各地发力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根据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日前印发的《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年)》,力争到2020年,西藏、四省藏区、南疆四地州和四川凉山州、云南怒江州、甘肃临夏州等深度贫困地区教育总体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

  扶智扶志,关键还看帮扶工作实不实、细不细。

  宁夏盐池县青山乡古峰庄村,一度赌博盛行,村民张平“耍钱”是出了名的狠——1995年就欠了40多万元的债。最难的时候,借钱借不到,贷款贷不着。村党支部书记张玉东却找上了门:“我出钱,你出力,咱们合伙养牛羊,挣的钱对半分。”

  3月29日,见到张平时,他一身尘土,粗糙的双手满是灰泥,“刚给工地送水下来。”这些年,张平养羊养出了上千头的规模,包工顶峰时要带着上百村民干活,已经还清了债款。对着外人提起过往,他不愿多说,只是指着张玉东:“没有他,我干不起来。”

  用心、用情、用力帮扶,让“没想法”的贫困群众脑子转起来、心里热起来、身子动起来,已在各地蔚然成风。

  扶智扶志,通过乡村自治等方式进行合法管理和引导也必不可少。

  “去年种了3亩黑皮冬瓜、2亩南瓜,收入近3万元。”吴达超话里透着得意。旁人故意逗他:“你家牛呢?”他咯咯笑,忙摆手说:“卖了卖了!”吴达超原先是个“牛痴”,醉心于斗牛娱乐,家里却常常揭不开锅,需要政府救济。一场村民大会,吴达超等8人被评为“懒汉”,万达集团帮扶的专项扶贫基金分红停发了。无奈之下,吴达超等人加入合作社学种菜。5亩地3万元的收入让他开了窍,没等干部上门,他主动找到合作社要求接着再种5亩菜。

  针对“干部干、群众看”问题,吴达超所在的贵州省丹寨县积极引导村党支部、村委会通过村规民约建立奖勤罚懒机制:对不参与公益事业、不参加村级合作社生产经营的懒汉,暂停或取消享受集体经济分红等优惠政策,并用取消的分红奖励“最勤”的贫困户,营造良好的帮扶导向。

  不断改进帮扶方式方法,更多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机制,促进形成自强自立、争先脱贫的精神风貌。

  “扶贫扶贫,扶一把,还得自己走,不然工作队撤了,不还是回到老样子?”从宋家寨村部扛起一大卷地膜,贫困户杨良全正准备铺到今年新种的辣椒地上,步子虽慢,但走得精神,走得稳当……

  

  《 人民日报 》( 2018年04月02日 06 版)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