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族

2009-11-17 03:15  

在我国东北,有个特别擅长种植水稻的民族——朝鲜族。早在150年前,他们就在寒冷的东北种植水稻获得成功,创造性地掀开了我国农业史上崭新的一页。

朝鲜族,现有192万余人(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除主要聚居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外,在吉林省其他地区以及黑龙江、辽宁、内蒙古等省区也有分布。

朝鲜族,是从17世纪末开始从朝鲜半岛陆续迁入我国东北的。其中:1869年,朝鲜北部遭受大灾荒,大批朝鲜人迁入我国延边等地;1910年,日本帝国主义吞并朝鲜,大批不堪忍受日本侵略军残暴统治和压迫的朝鲜人又迁入我国东北各地。他们刚迁来之时,处境十分困难,后来在当地汉、满等族人民的帮助下,以自己辛勤的劳动,逐渐建立了家园。

朝鲜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语言系属尚无定论;文字创制于15世纪,有40个音素字母,拼写时把同一音节的音素叠成字块构成方块字。

朝鲜族中,有的信仰基督教、天主教,佛教在朝鲜族中也有较广泛的影响。

 

抗日抗美的斗争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大规模武装入侵我国东北,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许多村庄被烧毁,大量的人民遭屠杀。仅1932年,珲春县烟筒砬子一次就有20个村子、1600多户人家的房子被烧毁;在三汉里和荒沟,有1000多名妇女儿童遭杀害。1933年至1935年,在不到30万人口的延吉县,就有2万多人死于日本侵略者的屠刀之下。日本侵略者为了割断游击队与群众之间的联系,还强迫实行“集团部落”(集中营)政策,使朝鲜族人民丧失土地、房屋,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面对日军的残暴,朝鲜族人民从不屈服,他们同当地各族人民一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各种抗日斗争,不断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在东北抗日联军的11个军中,每个军都有朝鲜族的将士,有的军里,朝鲜族将士多达一半左右。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先后有十几万朝鲜族人民参加了艰苦的战斗,数以万计的朝鲜族儿女为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用鲜血写下了无数悲壮的诗篇。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解放全中国,朝鲜族人民又积极投身全国的解放战争,涌现了抗联老战士送儿参军、妻子送丈夫上战场等许多动人的事迹,先后有5万多名朝鲜族青年参加解放军。同时,延边地区还组成了20多万人和19000多辆大车的担架队、运输队冒死支援前线,并有3400多人立功受奖,有许多人在前线成为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

新中国成立不久,美帝国主义发动了朝鲜战争。为了抗美援朝,跨过鸭绿江同美军作战,仅延边就有4600多人参加了志愿军,有3600多人随军从事翻译、运输等工作,同时还培养了1000多名战地护士送往前线。

“山山都有金达莱,村村都有纪念碑”,可说是朝鲜族人民革命历史的真实写照。从30年代开始,朝鲜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无论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还是在抗美援朝中,都不惜流血牺牲,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国的命运联在一起,同各族人民结成了不可分离的血肉关系。

 

短 衣 长 裙

短衣长裙,是朝鲜族妇女服饰的一大特点。它大都是用粉红色、红色、黄色、浅黄色、浅绿色丝绸缝制,不仅色彩鲜艳,而且体式十分优美。

短衣,朝鲜语叫“则高利”,是一种斜领、无扣,以布带打结,只遮盖到胸部的衣服。这种衣服的衲子、衣襟与下摆十分协调,而且富有曲线美。尤其是少女的衣服,袖子由七色相间的绸缎制成,犹如彩虹在身,轻盈柔美,非常漂亮。

长裙,朝鲜语叫“契玛”,其长短,一般由穿着者的年龄大小来定。长及脚跟的多为青年、中年妇女穿,而长至膝盖的多为少女穿。裙子腰间有许多皱褶,宽松、飘逸、潇洒。

过去,朝鲜族妇女以“绿衣红裳”为最高礼服。但随着生活条件和审美观念的变化,妇女对服装颜色的追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可谓五彩缤纷,鲜艳夺目。

男子一般上穿素色短上衣,外加坎肩,下穿裤腿宽大的长裤。外出时,多穿斜襟以布带打结的长袍。老年妇女喜欢穿白色衣裙,并习惯用白布包头,冬天加穿以毛皮为里、绸缎为面的坎肩。中老年妇女多穿缠裙,不穿筒裙。缠裙是分衩裙子,有许多细褶,长及脚跟。穿时把下身缠一遍后,再将裙子下摆的一端提上来掖在腰里。筒裙是缝合的筒式裙子,与其他民族的筒裙不一样,它的腹间有细褶,可伸缩,上端还连结一个小背心,穿时从头部往下套。

打糕  冷面  泡菜

朝鲜族的传统风味食品很多,其中最值得津津乐道的莫过于打糕、冷面和泡菜。

打糕,顾名思义,就是打出来的一种糕点。其制作方法是:将糯米蒸熟,放进木臼或木槽,用棒棰舂打成糕团,之后切成块状,撒上红小豆面或黄豆面、绿豆面,加稀蜜白糖。除了佐以豆面外,有的还喜欢放上松籽、栗子、红枣、芝麻等。

冷面,又叫长寿面,是朝鲜族最为讲究的主食之一。其做法,将荞麦面加淀粉加水和匀压成面条,煮熟后捞出,冲凉水进行冷却,而后再加入香油、胡椒、辣椒、泡菜、酱牛肉片、熟鸡蛋、苹果片或梨片以及酱、醋和牛肉汤等。这样做成的面条,吃起来清凉、馥郁、鲜美、可口。朝鲜族人不仅喜欢在夏天吃,用以消热解暑,而且在寒冷的冬天也喜欢,特别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初四的中午,要全家在一起吃冷面,说是这一天吃了长长的冷面就可以长命百岁。所以,冷面又叫“长寿面”。

泡菜,是朝鲜族人人都喜爱吃的一种美味佳肴。其做法要数延边地区的最为讲究。每年秋收后,家家户户选出大量的包心较紧、棵头较大的白菜,去掉菜帮子,洗干净后放进淡盐水缸里浸泡几天,然后取出来用清水漂净,再把白菜一片一片地掰开,抹上用生姜、大蒜、辣椒等捣碎并调拌好的味料,有条件的还加入虾米、甘贝、牡蛎、明太鱼、黄花鱼以及牛肉、苹果和梨等。最后,把抹好味料的白菜放进大缸里密封起来,半个月后即可取出食用。当然,腌制的时间越长,味道越可口。

改革开放以后,朝鲜族的打糕、冷面和泡菜等传统食品,以其独特的风味,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欢迎,尤其“朝鲜泡菜”已成为大小酒店、餐馆的佳肴。

 

窗明几净的居室

到朝鲜族人家作客,你就会发现这个民族特别爱清洁、讲卫生。不仅屋子里布置得整洁、美观,而且擦拭得窗明几净,给人一种非常明快、舒适的感觉。

朝鲜族的村子多半座落在山坡下的平地上,村落之间一般相距二三里。房屋方向大多面向东南、南或西南,别具一格房盖都是四面坡,墙壁用秫秸和泥土制成。正面开3扇或4扇门,以门代窗。设平地炕,进屋即上炕,所以鞋子必须脱在屋外。屋里用木板隔成48个单间,中间的一间用来做厨房,其他各单间之间以及与厨房之间都有门道相通,而且各单间和厨房又都有门直接通向房外。各房间通炊烟经过炕底烟道进入烟囱。靠烟囱的单间一般用来给客人住,所以把这间房子称作客室。

新中国成立前,富人住瓦房,穷人只能住草房。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住房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不仅砖瓦房代替了草房,而且各式家具和日常生活用品也应有尽有。

 

头 顶 水 罐

顶运,是朝鲜族妇女的一种特殊运输方法。关于这种习俗的形成,还有个有趣的传说。说的是很久以前,有个财主趁村子里的男人都到外地打工,只剩下妇女之机,扬言欺侮脖子软的妇女。妇女们听了以后,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一个表示脖子不软的对付办法,即全村妇女去河边汲水时,都把水罐顶在头上运回。财主见了很害怕,再也不敢痴心妄想了。从此以后,顶运不仅成了朝鲜族妇女机智勇敢、忠贞不屈的象征,也成了一种运输东西的习惯。

顶运,主要靠脖颈和头部来承受被顶物体的重量。因此,头顶物体时,须在头上垫一个用草绳或葛藤编织成的垫圈(也有临时用一块手帕代替的),以分散物体的压力,减少头部因承受面过于集中而引起的疲劳。顶运的物体,多半是水罐、竹篮、筐子、瓦盆、木盆等各种容器和大小包袱及柴禾。顶水罐,一般不用手扶,全靠颈部、头部和身子之间的灵活配合,体现了朝鲜族妇女的敏捷和平衡能力。

如今,顶运已不仅仅是一种运输的方法,它已成为民间的一种体育形式。每逢节日、喜庆,朝鲜族妇女都要开展顶水罐比赛,并且当地政府还把它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列入当地民族体育运动会。

 

   

跳板,是朝鲜族妇女普遍喜爱的传统体育运动之一,在每年的元宵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节庆日子里都要举行。妇女们通过这种以蹬跳为特征的全身运动,既可以锻炼身体,保持健美体态,又可培养果敢的性格和刚强的意志。“姑娘不会跳跳板,出嫁以后会难产”的俗话,也说明了跳板是一种妇女进行户外锻炼、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运动形式。

关于跳板的由来,还有各种各样的传说。有的说,是在古代封建社会里,妇女们由于受封建伦理的限制,难于出大门,于是想出了一个办法,在院内墙根下支起跳板来腾空跃身,观看墙外风光,开拓眼界。有的说,是在古时候,有两个男人被囚,他们的妻子为了能看到在狱中的丈夫,就采用了跳跳板的办法。不管是来源于哪一种传说,都体现了朝鲜族妇女的机智勇敢。

跳板一般长56米,宽0.30.4米,厚0.50.6米。跳板中央的下面放一个高约0.3米的“板垫”,使跳板两端可以上下活动,然后一二人坐在跳板中部压住“板垫”,跳板两端各站一人轮流起跳,借对方落下的重量将自己弹起,并且编做各种动作,如直腿、曲腿、分腿、旋转、空翻、舞扇、舞长绸和套大花环等。

过去,跳板比赛主要是比高度、比抽线(即在规定时间内以腾空者将系在脚脖子上的线抽拉出来的长度)定胜负,现在已逐步向技巧方面发展,增加许多高难度动作,更是精彩。

 

   

    荡秋千同跳板一样,也是朝鲜族妇女普遍喜爱的传统体育运动之一,而且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传说在很久以前,妇女下地劳动生产时,为了使孩子在家里有玩的,于是便在大门的横框上拴上两条绳子,让孩子们荡着玩,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后来的荡秋千。

荡秋千一般有单人荡和双人荡。荡秋千比赛,最初用树枝或花枝吊在秋千正前方较高的地方为目标,以脚尖踢着或用嘴叼着为优胜,后来发展成为以碰铜铃的高低和次数的多少来决定胜负。

朝鲜族妇女荡秋千,过去一般是在端午节和中秋节进行,现在每当节庆和农闲季节,人们都要在大谷场上竖起高高的秋千架,或把秋千挂在老榆树上,让穿着艳丽服装的姑娘们荡起秋千,争比高低。

如今,荡秋千已不再是朝鲜族妇女的专利,它已为更多民族的妇女所喜欢,而且经过科学规范,已作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竞赛项目之一。

 

   

摔跤,是朝鲜族男子十分喜爱的一种古老的体育活动。这种活动,平时一般在河边的沙地或田坝上举行,正式比赛时则在运动场上举行。朝鲜族式摔跤与其他民族的摔跤不同,其特点主要是使用腰腿带。腿带一般是用长约3米的麻布或白布做成,先缠腰际,其余有伸缩性地缠在右腿上。腰带约1.5米长。比赛开始之前,双方蹲身略向前倾,右膝着地,左腿弯曲,足掌轻压地面。然后,相互搂住右肩,右手抓住对方的腰带,左手抓住对方的腿带。待裁判员比赛哨音一响,双方就同时起身,使尽全身力气,运用各种技巧将对方摔倒。在比赛过程中,不许扭对方的脖子和胳膊,不许用拳头伤及对方。一般采用三战两胜来决定胜负。

大型的摔跤活动,一般都是在端午节或其他喜庆节日里进行。比赛时,根据不同年龄,将摔跤手分为少年、青年、壮年三个等级。每次正式比赛,都由少年开始。按传统习惯,只要来到摔跤场,任何人都可以参加比赛。对在正式比赛中获得冠军的摔跤手,奖给一条大黄牛。冠军要骑着大黄牛,戴上大红花,绕场一周,向欢呼的观众答礼致意。

 

农乐舞  伽耶琴

朝鲜族历来以能歌善舞著称于世,具有悠久的文学艺术传统。

朝鲜族舞蹈,优美典雅。其舞姿或如仙鹤展翅轻盈舒展,或如柳丝拂水柔婉沉静,既刚劲跌宕,又活泼潇洒。既反映了明朗与含蓄、激昂与深沉相交织的民族性格,又展示了细腻与大方相表里的民族风度。著名的民间舞蹈有农乐舞、长鼓舞、扇舞、顶水舞和剑舞等。

农乐舞历史悠久,表现的是农民劳动和生活的欢乐情景,舞者人数不限,表演很自由,大家在农事开始和结束时,都喜欢跳。人们伴随着具有浓郁民族特点的音乐旋律,翩翩起舞,边舞边鼓,既有柔软敏捷的群舞,又有飞腾欢跃的单人舞。男子舞时,有的人头戴“象帽”,帽顶上有3米多长的“象尾”,用力甩动头颈,让“象尾”绕着身体旋转,并且由慢变快,形成高潮。这也是舞蹈中最精彩的部分。女子舞时,各持一把小单鼓,舞姿欢腾优美,充满活力,表现了妇女们热爱劳动和欢庆丰收的情景。

朝鲜族歌曲具有旋律流畅、婉转、明朗的特点。著名的民歌如《桔梗谣》、《阿里朗》、《诺多尔江边》,几乎人人都会唱。朝鲜族还有许多自己独特的乐器,每当节日来临,到处可以听见古老的伽耶琴和筒箫的优美声音。早年的伽耶琴只有12根琴弦,如今的伽耶琴已从12弦逐渐增至23弦,扩大了音域、增强了表现伽耶琴演奏,动作优美,指法多样,其中最富有表现力的拢弦法,产生的音色可以达到表达不同感情的效果。

 

老人花甲礼

朝鲜族十分注重礼节,尊老爱幼是他们的一大美德。讲话时,晚辈对长辈必须用敬语,平辈之间初次见面也用敬语,以示敬意;晚辈不得在长辈面前喝酒、吸烟,无法回避时,必须起立背席而饮,以示尊敬;吃饭时要先给老人和长辈盛饭上菜,并给老人设单人席桌,等老人、长辈举勺动筷后,其余人才能就餐。特别是当父母诞辰60周年的这一天,子女们都要为父母举办“在花甲宴”,也叫行老人花甲礼。

老人花甲礼非常隆重。这天,老夫老妻里里外外都穿着儿女们特意为他们制作的新衣服。花甲宴上,摆满了老人最爱吃的美味佳肴、糕点和水果。开宴时,由子女搀扶人坐宴席的中央,然后,是前来祝贺的同辈兄弟和本乡年逾花甲的老人依次入席,坐在老两口的左右两边。之后,穿着节日盛装的子女高高兴兴地来到宴席前,以辈份长幼为序,依次向老人敬酒。首先是大儿子向父亲跪拜敬酒,等父亲喝完后再跪拜。然后按同样的办法向母亲敬酒。这之后,便是大儿媳、二儿子、二儿媳……孙子、孙女们依次按上述方法跪拜祝酒。待儿孙们行完礼以后,亲朋好友们才依次上前敬酒。礼毕,亲朋好友由子女们盛情款待。

据说,老人花甲礼,已有600多年历史。

来源:《民族大家庭》· 南海出版公司1996年版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