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

2009-11-14 03:17  

瑶族自称“勉”、“金门”、“布努”、“拉珈”、“炳多优”、“黑尤蒙”等。因生活、地域、服饰的不同,又有“盘瑶”、“山子瑶”、“过山瑶”、“白裤瑶”、“江瑶”、“蓝淀瑶”、“平地瑶”等称谓,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

瑶族现有263万余人(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及江西等省、自治区。

瑶族有自己的语言。瑶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由于支系比较复杂,各地语言差别很大,有的甚至互相不能通话。通用汉语或壮语,没有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

瑶族与秦汉时期的“荆蛮”、长沙“武陵蛮”等在族源上有渊源关系。南北朝时期,部分瑶族被称为“莫徭”。唐代诗人杜甫游湘江时写的《岁晏行》,其中的“渔父天寒网罟凉,莫徭射雁鸣桑弓”,就是对瑶族先民生活的描述。

瑶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神话有《盘古开天地》、《盘王歌》等。音乐、舞蹈与其民间歌谣一样,起源于劳动与宗教。有卡鼓舞、铜鼓舞等。工艺美术有印染、挑花、刺绣等,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其中尤以蜡染、挑花最出名。

瑶族早在唐宋时期开始,学习用汉字记录本民族的历史,编纂各种典籍。其中著名的历史文献《过山榜》是瑶族对祖国历史文化的一大重要贡献,是研究瑶族历史的宝贵资料。

瑶族宗教信仰因地而异,有的地区主要是自然崇拜、祖先崇拜或图腾崇拜;有的地区主要信仰巫教和道教。

 

反帝反封建斗争

瑶族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从汉代开始到清代,不断地掀起反抗封建统治阶级压迫的斗争。其中大藤峡瑶民起义,斗争此起彼伏,烽火绵延,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也是瑶族古代史上反抗最为剧烈、斗争十分艰苦的一次起义。在太平天国革命中,不少瑶族儿女积极参加太平军,南征北战,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瑶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掀开了新的一页。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瑶族人民踊跃参加了百色起义和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建设,红七军中还组建了大部分战士为瑶族子弟的独立连。红军主力北上后,瑶族人民无论是在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中,还是在与桂系军阀的斗争中,都始终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1933年,在桂北灌阳、全州、兴安等县的瑶族人民,举行了反对国民党血腥统治的武装暴动,给桂系军阀以沉重的打击。在解放战争中,各地瑶族人民纷纷参加当地游击队,开展反对国民党统治的斗争,为全中国的解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瑶家的甜酒,一种为日常饮用,另一种则为妇女坐月子时的滋补品。日常饮用的甜酒,不加任何成分,既可解渴,又可充饥。凡宾客临门,主人一般不是倒茶、递烟,而是先敬上一杯可口的甜酒。坐月子甜酒,与日常饮用的甜酒不同,在煮甜酒时,还需要加姜片、红糖和鸡蛋。这是一种很好的滋补品。坐月子的妇女,喝这种甜酒,可收到强身、补血和恢复健康之功效,所以瑶族妇女在坐月期间,每日三餐都不离甜酒。由于坐月子甜酒具有独特的功效,所以瑶族妇女怀胎时,甜酒属必备的食品。如果居住在异乡僻壤,当地不产糯米,孕妇家也必想方设法到山外去购买糯米,做上一坛甜酒。

 

   

居住于广东连南的瑶族,自古以来在每年农历的十月十六日这一天,要举行最隆重的节日——“盘王诞生纪念日”。相传,盘王是个开天辟地的英雄,所以瑶族最崇拜、最敬仰他。在节日里,除了举行祭祀盘王以外,男女青年还要聚集对歌、交友,俗称“耍歌堂”。

 “耍歌堂”,分大歌堂和小歌堂两种。大歌堂举行三天,小歌堂举行一天。“耍歌堂”活动仪式,一般由瑶寨的寨老主持。仪式之前,主持者分别通知各家各户预先筹备美酒佳肴,即米酒、糍粑、豆腐、鸡鸭、猪肉等,以款待远方前来共同欢度佳节的亲戚朋友。

在“耍歌堂”那天,村上的青年男女,都穿上盛装。特别是姑娘身上佩戴各种精美的银饰品,头上插着洁白的羽毛,迎风摇动,为节日增添了浓郁的欢乐气氛。

历时三天的大歌堂,每天都要安排一定的活动内容。第一天,旭日东升,大地刚从睡梦中苏醒,主持仪式的寨老,就到庙前摆上鸡、酒、米、肉等祭品,并喃喃地念着瑶经。一些童男童女随着卡鼓的节拍舞蹈着,手里还不时地挥动着五彩缤纷的纸带。锣鼓声、牛角声、唢呐声和土铳声,犹如一曲曲动听的传统宗教乐章,缭绕着瑶家山寨。一些人从庙里抬着木制的高大神像到村巷中游神,然后把神像临时安置于村中,从而揭开了“耍歌堂”的序幕。

第二天清早,又是土铳阵阵,金号齐鸣,鼓角喧天。寨上未婚的青年男女,打扮得漂漂亮亮,三五成群地涌向广场,摆开了“歌堂”对唱的阵势。自朝至暮,成双结对的男女青年,面对面地站立着尽情地欢唱。第三天,男女老少又浩浩荡荡地把神像送回庙里安置。当日落西山,夜幕降临时,又是鼓乐齐鸣,“耍歌堂”就在这欢乐的歌声中宣告结束了。

 

卡鼓与卡鼓舞

相传,在远古的狩猎时代,盘王为了救国安民,英勇杀敌,终于获胜,并且博得了国王的一位美貌公主的欢心,结为夫妻。婚后,他们从平原迁到一个风景秀丽的南山养儿育女。一天,盘王为了给第三个刚刚降世的小儿子筹办满月酒而游山狩猎,不料被羚羊群撞下山崖,卡在一棵树杈上。瑶族先民为了纪念这位生前曾为国为民立过战功的英雄,就把那棵树砍来做成大、中、小三种不等的卡鼓,并把羚羊皮剥下来蒙鼓面留给后人敲打,以示对盘王的纪念。从此,卡鼓一直流传于瑶族民间,并成为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卡鼓舞,有文武两种舞蹈动作。文舞是以轻歌曼舞为特点;武舞是以节奏强烈、明快为特征。舞蹈内容丰富多采。其中表现劳动生产的,有36套舞蹈动作,表现狩猎生活的有72套动作。舞者常常是口不离曲,手不离鼓,足不离舞,边鼓边舞边歌,场面庄重、热烈,鼓声洪亮、悦耳,充分表现了瑶族人民勇敢、刚毅和豪放的性格。

 

   

达努节,是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九日为纪念创世女神密洛陀的丰功伟绩所过的节日。

达努节,源于创造世界万物的远古神话。相传,古时天下无人烟,无飞禽走兽,也无树木花草,在那无边无际的荒野里,只有东西两座耸入云霄的高大山峰遥遥相望。

东山,形似一位英俊的小伙子,西山,犹如一位清秀的姑娘。这两座大山每天各自向前移一尺,后来像一对恩爱的小夫妻紧紧地靠拢在一起了。有一年的农历五月二十九日,两座大山突然同时轰隆隆地炸开了。东山变成了一位漂亮的小伙子,西山变成一位美丽的姑娘。小伙子名叫“布洛西”;姑娘名叫“密洛陀”。后来他俩喜结良缘,不久先后生下三个聪明可爱的儿子。一年,布洛西为了创立一个美丽的天堂而远走高飞了,留下了密洛陀和三个儿子。一天,密洛陀到神仙那里去取各种种子回来并把种子撒遍大地,从那以后大地就有了五谷、瓜果和树木花草。之后,密洛陀也就扬名于世了。

当密洛陀的三个儿子长大成人时,她已经年过花甲。于是她就吩咐三个儿子自去谋生。老大出外做生意,买卖兴隆,家财万贯;老二到平原去耕种,五谷丰登;老三上山去开荒播种,结果禾苗全被飞禽走兽吃光,颗粒无收。于是密洛陀就送了一只铜鼓给老三背上山去敲打,飞禽走兽听见铜鼓震天动地的响声,吓得逃之夭夭,再也不敢前来糟蹋庄稼了,于是老三年年丰收。从那以后,每年在农历五月二十九日(也是密洛陀的生日),瑶族人民都要纪念创世女英雄密洛陀的丰功伟绩。届时,家家户户杀猪宰羊,酿造醇香的美酒,蒸好五色糯米饭,男女老少身穿五彩斑斓、绚丽多姿的民族盛装,聚集在一起敲锣打鼓,唱歌跳舞,共同欢度。

 

   

瑶族房屋建筑风格多样,有木楼、茅屋、干打垒,也有水泥结构的砖瓦房。其中木楼最具特色,在湘、粤、桂三省交界的林区最为常见。

瑶族习惯居住于依山傍水之地,所以木楼的地基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低后高,成梯形。即前半部作昂楼,铺木板,后半部为地面。木楼坐落的方向不限。坐西向东,坐北向南皆可。房子结构以木作支架,以木板作壁,走廊和栏杆等都是木制品。房上或盖瓦,或盖杉木皮,或盖竹筒等。木楼一般分为三层,即吊楼下(地下室)为第一层,主要用于圈家畜;第二层住人;第三层储存粮食和其他物品。

居室内的布局合理,除厢房外,一般有左中右三大间正房。通常把左边的一间隔成前后两个卧室;中间的一间,分成前后两个部分,前厅后室;右边的一间作厨房。

瑶族民间有许多能工巧匠,建造木楼的技艺相当高超,不需要图纸和专门的设计师,也不需要一个铁钉,两三层木楼即可拔地而起,十分牢固。木楼阳光充足,空气流通,居住舒适。登楼眺望,远山美景尽收眼底,使人心旷神怡。

 

五 色 衣 裳

瑶族妇女的服饰,独具特色。她们常用五颜六色的丝线在服饰上绣花,所以古有“瑶好五色衣裳”之称。

瑶族妇女头饰最为讲究。其中有“龙盘”形的,即把10多米的绣花巾盘在头上,犹如巨龙盘踞于高山之巅,风趣至极;有“A”字形的,即用绣花巾缠绕而成,上窄下宽,接着再系上各色丝线,以及琳琅满目的彩色珠子,造型新颖,别具一格;还有“半月牙”形的,即将三块“半月牙”形的银牌,置于头顶上,用线把它与头巾连成一体,银光闪闪,远远望去,犹如嫦娥奔月。还有“飞燕”形、“平板”形和“伞”形等,不胜枚举。

上衣图案丰富多采,有表现树木花草和飞禽走兽的,有表现云霞、蝴蝶和齿轮的,也有表现三角形、长方形和圆形的,还有印章形及人物形象的,真是千姿百态。衣领包括圆领和立领两种。一般都是对襟,两旁镶有花边或红色绒线,无扣,将对襟交叉于胸前,以花腰带捆于腰间。有的还以五六块长方形的银牌或红缨系于胸前作为装饰品。袖口往往也镶有花边。广西龙胜县瑶族妇女的上衣全用红丝线织成,鲜红艳丽,故有“红瑶”之称。

瑶族妇女的裤子上面绣有各种美丽的花纹图案。广东连南及十万大山的瑶族妇女,还常穿齐于膝盖的短裤。广西贺县、南丹、龙胜和广东的连南、乳源有部分瑶族妇女仍穿布片裙、绣花裙或连衣裙,其中布片裙前后各一片长布,左右两侧从上至下全开有衩口,所以两腿均为半外露,以示健美。

绑腿,为瑶族男女不可缺少。它既起护腿作用,又显示出精神旺盛、威武、潇洒和刚毅。

来源:《民族大家庭》· 南海出版公司1996年版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