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

2009-11-11 03:19  

在云南省,有一棵高32米、树龄在800年左右的“茶树王”。这棵茶树王就在种植茶叶有着悠久历史的哈尼族聚居区勐海县巴达乡。

哈尼族人口143万余人(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南部哀牢山和无量山区以及红河与澜沧中间地带。

哈尼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同彝语、僳僳语、拉祜语、纳西语比较接近。哈尼语分为三种方言,彼此差别很大,不能相互通话。新中国建立前哈尼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有些地方曾刻木结绳记事。1957年党和政府帮助哈尼族创造拉一种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哈尼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

 

悠久的历史

根据史书记载,公元前3世纪活动于大渡河以南的“和夷”部落,可能就是今天哈尼族的先民。

从公元4世纪到8世纪,又有部分“和夷”向西迁移到元江以西到达澜沧江地区。在唐代文献里,哈尼族的先民被称为“和蛮”。公元7世纪中叶,“和蛮”的大首领向唐朝进贡地方特产,唐朝承认他们是自己的臣属。

南诏、大理政权建立后,今天哈尼族聚居的红河地区,就属于其东部“三十七蛮部”中的“官桂思陀部”、“溪处甸部”、“伴溪落恐部”、“铁容甸部”等。元朝征服大理政权后,设置元江路军民总管府,隶属云南行省,加强对哈尼族和各族人民的统治。

明朝在云南推行土司制度,哈尼族部落首领由明王朝授予土司官衔,并受所隶流官的统治。

清朝在云南实行改土归流,废除了哈尼族地区的一些土官,部分地区流官制度代替了土司制度,但思陀、溪处、落恐等地土官仍被保留下来,土司仍然是这些地区的统治者。

 

女英雄卢梅贝

     历史上,哈尼族人民为了反抗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进行了多次英勇的斗争。1853年,镇源、新平两县的哈尼族、彝族人民在哈尼族农民起义领袖田四浪(又名田政)的领导下举行了起义。这支起义军不久与彝族雇农李文学率领的农民起义军会合,猛烈冲击了清朝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等反动势力,在哀牢山建立政权达20年之久。

1917年,元阳县猛弄和金平县猛丁地区近200个村寨爆发了哈尼、苗、彝、傣等族万余群众的联合大起义,起义军领袖是元阳多沙寨的哈尼族19岁贫农妇女卢梅贝。起义军提出“杀死白土司,人人有饭吃”的口号,向猛弄土司展开了猛烈进攻,占领了司署,打开了土司的仓库,将粮食分给了贫苦农民。接着又向溪处、瓦渣等土司发动进攻,逼得土司抱头鼠窜。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的光荣业绩却铭刻在哈尼族人民的心中。哈尼族人民把领导这次起义的女英雄卢梅贝尊称为“多沙阿波”(多沙是寨名,阿波是阿爷的意思),把这次起义编成故事在民间广为传诵。

 

抗击侵略喜迎解放

1895年,法帝国主义强迫清政府割让哀牢山南部“十五猛”中的猛蚌、猛赖、猛梭、猛乌、乌得等五个“猛”地区,蒙自的汉、哈尼、彝等各族人民于1900年奋起反抗,焚烧了侵越者在蒙自开设的洋关。法帝国主义以此为借口,竟出兵侵占“十五猛”中的猛丁(今金平县龙斗膊地区),哈尼族和各族人民操戈执矛,英勇击退了侵略军。1925年和1935年,法帝国主义又两次出兵侵扰我红河、绿春、金平、江城等地,都受到哈尼族和各族人民的英勇反击。

解放战争时期,不少哈尼族青年积极参加党领导下的游击队,发动群众,争取民族上层,开展武装斗争。1949年各地人民武装积极配合我人民解放军阻击国民党军队,围歼逃敌,解放了滇南、滇西南,迎来了哈尼族和各族人民的新生。

 

歌 舞 传 情

哈尼族民间口头文学,有神化、传说、诗歌、故事、寓言、童谣、谚语、谜语等。神话、传说中有讲述万物来历的《创世纪》,有叙述人类战胜洪水、繁衍生息的《洪水记》,有反映哈尼族历史迁移的《哈尼祖先过江来》等。诗歌主要有“拉八热”和“阿基估”两类。“拉八热”多在婚丧、节日、祭祀以及其他庄重的场合吟唱,曲调庄重严肃。“阿基估”即山歌,一般在山间田野唱,以歌唱爱情和生产为主,男女对唱,歌声嘹亮,热情奔放。

哈尼族的乐器有三弦、四弦、把乌、笛子、响篾、葫芦笙等。“把乌”是哈尼族特有的乐器,用竹管制成,长20厘米,7个孔,吹的一端加个鸭嘴形的扁头,音色深沉而柔美。哈尼族能歌善舞,舞蹈有“三弦舞”、“拍手舞”、“扇子舞”、“木雀舞”、“乐作舞”、“葫芦笙舞”等。流行在西双版纳地区的“冬波嵯舞”,舞姿优美,节奏明快,气氛热烈,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群众喜爱的一种舞蹈形式。

 

服饰与住所

哈尼族一般喜欢用自己染织的藏青色土布做衣服。男子多穿对襟上衣和长裤,以黑布或白布裹头。妇女多穿右襟无领上衣,下穿长裤,衣服的托肩、大襟、袖口和裤脚镶上彩色花边。西双版纳及澜沧江一带的妇女,下穿短裤,裹护腿,胸前挂成串的银饰,头戴镶有小银包的圆帽。墨江、元江、江城一带的妇女,有的穿长裙或皱褶长袖,有的穿稍过膝的长裤,系绣花腰带和围腰。妇女一般喜欢戴耳环和耳坠,不少地区还戴银制项圈和大手镯。妇女以服装和装饰区别是否已婚,有的以单、双辫区分,有的以垂辫和盘辫区分,有的以围腰和腰带的花色区分。

哈尼族多住在半山腰,以山势建立村寨。村寨一般为十数户,多至三四百户。红河、元阳、绿春等地住的是土墙草顶楼房,以石垫基,以木为柱,土基砌墙,屋顶铺茅草,少数用瓦。楼房分上、中、下三层,下层关牲畜,中层住人、存粮食,上层堆放瓜菜等杂物。墨江一带多是土基楼房,平面屋顶,间间相连。西双版纳住的是竹木结构的楼房,旁边建一凉台,别具一格。

 

哈尼梯田甲天下

哈尼族是从事山地农耕的民族,村寨大多分布在海拔1000米到2500米的山区和半山区。由于世代从事农业生产,勤劳智慧的哈尼人总结出一整套垦殖梯田的经验。元江两岸,到处铺满了层层叠叠的梯田,有的高达数百级,从河谷一直延伸到山顶,像一架彩色的天梯伸向天边,十分壮观。哈尼族人民能根据不同的地形、土质修筑梯田,还善于利用“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自然条件,把终年不断的溪流涧水,通过傍山水沟引进梯田。雄伟壮丽的梯田使哀牢山地区呈现出云南亚热带罕见的田园牧歌景象。明代科学家徐光启曾在《农政全书》中将哈尼族的梯田列为中国七种田制之一,素有“哈尼梯田甲天下”的美誉。

 

   

哈尼族传统节日主要有十月年、六月年等。

哈尼族以十月为岁首,农历十月第一个属虎日为初一,有的地区以十月第一个属龙日为初一。节期历时十三天,每天均安排有活动。节日期间,家家户户舂糯米粑粑,酿闷锅酒,宰杀猪鸡。

十月年中最有特色的是“街心宴”,哈尼语称“姿八夺”,即轮流作庄喝酒。它以村寨为单位,小寨子全寨聚会,大寨子可分为二三组进行,各组轮流作庄。每天下午,在寨中摆簸箕宴,簸箕一个接一个沿街摆设,有的长达数十米。人们烹制许多美味佳肴,送到桌上,看到哪桌的菜肴最受欢迎,吃客最多,称之为比菜。谁的菜受欢迎证明烹调手艺高,谁的吃客不绝证明人缘好。太阳西斜,人们又聚集于广场,点起堆堆篝火,弹起三弦、四弦,吹响树叶竹笛。在锣鼓等乐器的伴奏下,男女青年踏着乐曲翩翩起舞。若有客人光临,主人必请他们同全寨人一起踏歌起舞。十月年的夜晚,哈尼人沉浸在欢乐的海洋里。

尼族的传统节日还有六月年。六月年节期为36天。哈尼语称六月年为“苦扎扎”,是度过青黄不接的艰苦岁月,驱赶瘟神,确保人畜平安五谷丰登的意思。过节时,哈尼人要举行跳舞唱歌、荡秋千、摔跤等活动。

 

丰富的宝藏

哈尼族居住的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地下蕴藏着锡、铜、铁、镍等各种丰富的矿产。闻名全国的“锡都”,就是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首府个旧市。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盛产紫米,产量居全国首位。哈尼族聚居的红河南岸群山之中,盛产草果、八角、胡椒等,其中草果的产量居全国首位。

在连绵起伏的哀牢山森林中,有云南松、滇柏、棕榈、油桐、樟树等优质经济林木,有虎、豹、熊、鹿、麂子、凤猴和鹦鹉、孔雀、雉鸡、白鹇等珍禽异兽;出产鹿茸、熊掌、虎骨、三七、黄连等名贵药材。这里是亚热带气候,雨量充足,土地肥沃,适宜稻谷、玉米、棉花、花生、蓝靛、茶叶等作物生长。

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终年云雾缭绕的哀牢山区为茶叶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绿春茶厂制作的一级“滇绿”畅销内地。西双版纳格朗和的南糯山,是弛名全国的“普洱茶”的重要产区。目前,该地茶叶产量已占云南省茶叶产量的1/3

来源:《民族大家庭》· 南海出版公司1996年版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