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

2009-11-09 03:20  

号称“植物王国”充满神奇色彩的西双版纳是傣族的故乡,傣乡的泼水节、孔雀舞,惹人情思,令人神往。

19614月,周恩来总理到西双版纳同傣族人民欢度傣历新年,一起泼水,互祝平安。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和一个伟人的名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这一永远铭记在傣家人心中的时刻,也是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蜚声中外的新历程的开始。

傣族现有人口115万余人(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西南部,多聚居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孟连及新平、元江、金平等30余个县、市。

傣族自称“傣仂”、“傣雅”、“傣那”、“傣绷”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名为傣族。

傣族历史悠久,公元前1世纪,汉文史籍就有关于傣族先民的记载。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开发西南地区,设置益州郡时,傣族地区就是益州郡的西南边疆。公元69年,增设永昌郡,傣族地区属永昌郡管辖。当时,傣族先民的首领曾多次派遣使者,带着音乐师和魔术家来到东汉王朝的首都洛阳奉献乐章,表演新颖的技艺,博得了东汉王朝的赞赏和欢迎,被赐予金印、紫绶,其首领还被封为“汉大都尉”。唐宋时属南诏、大理国管辖。元明时属云南行省。清代在傣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委派流官直接统治。国民党统治时期,在傣族地区成立县和设治局。

傣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族壮傣语支,文字是拼音文字,1954年作了适当改革。

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

 

革命志士刀安仁

近代,帝国主义国家屡屡侵略我国,傣族地区位于边疆,首当其冲。面对这些无耻行径,傣族人民进行了前仆后继的英勇斗争,革命志士刀安仁就是他们的一位杰出代表。

1894年,中英绘划滇缅边界。英帝国主义用私绘的地图,欺骗了清政府的谈判官员,因此签订了《中英续议滇缅边界商务条款》,将我国大片土地割与英缅。当时即使按此不平等条款,从陇川户撤的坝尾至洗怕河的大青树一带,也应属于我国,但英帝分子贪得无厌,仍企图占领。于是,干崖傣族土司刀安仁率领土司兵,驻守在大青树营盘;1896—1898年,当英军入侵时,他联合景颇、傣、汗、阿昌和傈僳等族人民,与英军浴血奋战。刀安仁等在大青树营盘战役中,巧妙地运用“护蜂窝”战术,诱敌深入,围歼了入侵之敌,取得了重大胜利,把侵略军赶出国境。刀安仁多次率领群众与英国侵略军进行了英勇斗争,但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虽然我方多次获胜,反而被英帝占去大片领土。刀安仁至此看破清朝政府的丑恶面目,毅然踏上了革命道路,成为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的早期会员。

 

诗歌的海洋

傣族文学的主要形式是诗歌,傣语称甘哈,包括叙事长诗、古歌谣和风俗歌。

叙事长诗是傣族诗歌的精华,内容丰富,语言优美,感情真切动人,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傣族诗歌都有韵脚,可以押在句尾,也可以押在句中,每首诗的行数和每行字数的多少,都由内容决定。

傣族人民对于诗歌,尤其对于叙事长诗非常喜爱,几乎每座竹楼里都珍藏着几本。很多著名长诗不仅家喻户晓,而且不少人能够吟唱。叙事长诗分长篇、中篇和短篇,据说《吾沙麻罗》最长,全书有10万多行;《兰戛西贺》全诗分22章,91节,3万多行。仅西双版纳和德宏的傣族聚居区就有1000多部叙事长诗。所以,人们把傣族居住的地方称为诗歌的海洋。叙事长诗《召树屯与楠吾诺娜》、《娥并与桑洛》等作品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召树屯与楠吾诺娜》描写王子召树屯为追求真正的爱情,和美丽的孔雀公主楠吾诺娜结为夫妻。楠吾诺娜送别召树屯出征时,对他说:“你的爱情像血液一样,永远激荡在我的心房,……请你不要为我伤心,你的妻子,一万年都为你活着,你要很好地带领勇士……去啊!不要说时间长,椰子要十年才会结果,葵花总是向着太阳,你一定会取得胜利,欢乐的日子会像青松一样。”绵绵的情谊,高尚的心灵,用朴素简短的语言,刻画得既深刻又生动。

  

  

象脚鼓是傣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打击乐器,几乎每个村寨都有一套或数套。象脚鼓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由古代两位驯象驭手仿照象脚创制的,因而命名为象脚鼓。象脚鼓制作很费工,先要选择适当的曼么树或芒果树段做鼓身,削成中间细两端粗,然后再将圆木镂空,鼓面蒙以牛羊皮,鼓面四周穿以牛皮索与横绕于鼓身的皮带相连,演奏前可调整皮索来确定鼓音的高低。鼓身系有编成花纹的背带,整面鼓身涂有鲜艳的色彩,并雕有孔雀图案或用孔雀羽毛加以装饰。鼓身上还系有黄色或其他彩色绸带。演奏前还需要用糯米饭在鼓面中心黏一圈,使鼓声更加悦耳。

象脚鼓的演奏方法多样,有拳击鼓心、掌击鼓心和指击鼓心等方式,同时还以指击鼓边相配合。击鼓者可根据需要,将几种奏法交替使用,使鼓音强弱快慢节奏分明,形成一种热烈欢快的气氛。

象脚鼓除用于伴奏外,青年男子还可边奏边舞,称为象脚鼓舞。跳舞时,将鼓上背带挎在肩上,鼓斜挂腋下,双手拍击鼓面,在芒锣、铙钹伴奏下,舞蹈者踢腿蹬脚,形似比武,其场面十分壮观。

 

  

傣族舞蹈的种类很多,都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无论单人舞、双人舞和集体舞,舞蹈的动作和内容主要模拟当地常见动物的活动,比如象、鱼、狮、豹、蝴蝶、鹿、鹤、孔雀等,在此基础上加以人格化,此外,还有象脚鼓舞、刀舞和棍棒舞等。

孔雀舞既来源于傣族美丽动人的传说,也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人们在原始森林,乃至打谷场上、沟渠或稻田边,常常可以看到孔雀在展翅开屏,翩翩起舞。人们见了这诱人的情景,情不自禁地也模仿孔雀那优美的动作,手舞足蹈起来,孔雀舞就这样产生了。

新中国成立前,孔雀舞主要是面具舞蹈。演员戴上木制面具,脸庞如菩萨,腰间系着竹蔑编成、糊有彩色纸或花布的“孔雀”,两手用线牵住“孔雀”的翅膀和尾巴,随着锣鼓、钹钗的节奏,做出孔雀的各种优美动作。当“孔雀”舞到高潮时,许多观众也随着节拍,手舞足蹈起来,人们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傣族很多人会跳孔雀舞,周围的兄弟民族也有很多人喜欢跳。新中国成立以后,孔雀舞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并涌现出具有相当高水平的孔雀舞演员,得到国内外观众的好评。著名舞蹈家刀美兰,以表演孔雀舞闻名中外。

 

一年分三季

生活在我们这个星球上的人类,并不都把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西双版纳的傣族就把一年分为冷、热、雨三季。西双版纳地区一年中的温差不大,实际上一年明显地只分旱季和雨季。

傣族有自己的历法。他们把历法叫“祖腊萨哈”或“萨哈拉乍”,有很多记载和研究历法的书籍。常见的历法书有两种:一种是推算节令时间的,其中列有很多表格,把很多年历书的内容都排列在上面;另一种是年历。

傣历和公历纪元相差638年,即公历的639年为傣历的元年。傣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傣历的年是阳历年,即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傣历的月是阴历月,即月亮的一个圆缺周期。一年份12个月,单月30天,双月29天。以六月为首,它的正月相当于公历十月。平年是350天或355天,闰年为384天。傣历一至四月为冷季,五至八月为热季,九至十二月为雨季。

 

   

傣家男子一般上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衫,下穿长管裤,以白布或蓝布包头。

傣家妇女的服饰各地有较大的差异,但基本上都以束发、筒裙和短衫为共同特征。傣家妇女的筒裙一般长到脚背;衣衫紧而短,穿在身上时只及筒裙的银腰带上,而袖子却又长又窄。

傣家妇女的束发与其他兄弟民族有所不同,一般将头发打成发髻顶在脑后,或稍偏于一侧,而且不用束带,有的仅插一把梳子或顶一块头巾。

 

茶苑名葩  普洱茶

普洱茶是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出产的名茶,是中国茶叶中的一秀,素以独特的风味,优异的品质享誉海内外。

普洱茶因早年茶叶加工集散地在普洱而得名,普洱茶的特点是:外形肥壮均实,冲泡后颜色浓红,饮后令人口角生香,回味无穷。普洱茶性质温和,有消炎清热的功用和健身减肥的奇效。

普洱茶在唐代时已运往西藏,宋代时开始销往内地,清代时普洱茶已远销越南、缅甸、印度等地。现在普洱茶已进入日本和西欧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成为中外闻名的名茶。

 

   

在西双版纳河谷平坝的大河两岸、水溪之旁,到处可见一幢幢别致玲珑的楼房,这就是傣族人民喜好的传统住宅——竹楼。

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因以竹子为主要建筑材料而得名。傣家竹楼,每幢占地面积约80平方米,近似方形,以数十根大竹子支撑,在离地约2.5米处铺上楼板,房顶用茅草编成的“草排”覆盖。梁、柱、墙壁、地板皆用竹子,竹墙的孔隙很大,既通风又透光。楼顶呈“A”字形,两面的坡度较大。竹楼分为两层,楼上住人,楼下用以饲养牲畜、堆放杂物,也是舂米、织布的地方。

竹楼周围,用竹篱笆为院墙。宅院内栽种着劲秀挺拔的槟榔树和椰子树,枝干高大的柑油和芒果,果实累累的香蕉,香甜可口的木瓜和婆娑苍翠的竹丛,呈现出一派诗情画意,点缀出浓郁的亚热带风光。

竹楼具有两大优点。一是能防蛇虫、防潮湿、防野兽。二是建筑材料来源广,就地取材比较经济。这两大优越性,使竹楼历久不衰,成为傣家人十分喜好的住宅。

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傣家竹楼在也在变化。现在多数竹楼已改为宽敞的木楼或竹木结构的楼房。茅草盖顶已被瓦顶或石棉瓦所取代。楼内安设了玻璃窗,悬挂漂亮的窗帘,但仍保留了竹楼的传统建筑形式。

 

欢乐的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族最富有民族特色的节日。泼水节是傣历的新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因在节日期间人们相互泼水祝福而得名。

泼水节的时间在傣历六月六日至七月六日之间,相当于公历四月。这时,犁田、栽秧的农忙季节即将开始,为辞旧迎新,祈求五谷丰收、人丁兴旺,人们尽情欢乐,互相祝福。

泼水节这一天,人们很早就抬着供品到佛寺里拜佛,为全家祝福。这时,姑娘们挑来一担担飘着香花的清水,倒进用木料做成的龙身里,香水从龙口中流到佛像身上,为佛洗尘。老人们用手或树枝洒水,彼此洗尘,互相祝福。年轻人先为老人泼水祝福,然后便互相泼水嬉戏和彼此祝愿。泼水时,起初用手或碗泼洒,后来便用盆、桶泼,边泼边歌,越泼越高兴,越泼越激烈,鼓声、锣声、泼水声和“水——水——水”的欢呼声响成一片。过往行人和远方的来客也参加泼水,以示祝福。

泼水节期间,还举行赛龙船、丢包、放高升、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入夜,人们在灯光照耀下,纵情歌舞、欢呼。现在还增加了文艺演出、电影晚会、体育竞赛、物资交流等活动,更加丰富了节日的内容。

 

打开寨门  走向世界

由于历史原因,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傣族社会仍处于封建领主制的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傣乡才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各地的傣族聚居区,从1953年到1955年先后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为了废除傣族社会的封建制度,党和政府根据傣族地区的具体情况,领导傣族人民进行了民主改革运动。傣族地区社会改革的胜利,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几十年来,傣族地区的工业、农业、商业、交通和文教卫生事业等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从不满足于现状的傣家人,充分利用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发挥当地边境口岸多,拥有旅游和物资两个资源基地和国内、国外两个销售市场的优势,打开寨门,在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与国内和东南亚等地开展了广泛的友好合作与交流。商品经济观念深入傣家人心。在西双版纳的景洪,出现了以个体经营为主的民族旅游一条街。

傣族人投身商品经济的大潮,把生意做到了国外,许多人到泰国、缅甸等国经营化妆品、珠宝等、做起了跨国贸易。在瑞丽中缅口岸,每天可以看到一批批傣族同胞在报关,起运一批批进出口物品。

来源:《民族大家庭》· 南海出版公司1996年版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