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有70万余人(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分布在我国东南部闽、浙、赣、粤、皖五省,其中76.9%分布在福建、浙江两省,1984年成立了景宁畲族自治县。
畲族居住地区属于江南丘陵地带。境内山峦起伏,丘陵密布,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这儿风景秀丽,弯曲碧绿的溪水和无数赤色的峰岩,成了一幅幅美丽图案。有“奇秀甲东南”的武夷山,有河天相接的太姥山,还有竹林葱葱、风景壮丽的雁荡山、天目山等,
畲族自称为“山哈”,指居住在山里的客户。7世纪,人们对畲族泛称为“蛮”,直到南宋末年,史书上才出现畲族名称“畲民”,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畲族”。
畲族民间文学丰富多彩,既表现了鲜明的民族特点,又含有同汉族文化交流的因素。其中以山歌为主,是畲族文学中主要组成部分。有大篇叙事诗歌“高皇歌”、“未朝歌”、“盘古歌”等。
畲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人人都会唱山歌,在一些风俗性典礼仪式中还伴有些优美的舞蹈。
在民间工艺美术方面,畲族以刺绣、编织、剪纸尤为显著。
畲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畲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畲族宗教信仰主要是祖先崇拜。
反 抗 斗 争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历史上畲族人民与汉族人民曾多次联合起来反抗外来侵略者和封建统治者的压迫和剥削。
唐初,广东瀛州一带的畲族人民,在雷万兴等人的领导下,掀起了反抗唐王朝统治的斗争,长达几十年之久。
宋末元初,福建畲族人民在陈吊眼、许夫人的领导下,组成“畲军”,配合文天祥、张世杰等抗元武装,展开声势浩大的抗元斗争。
在明末抗击倭寇侵略的斗争中,畲族人民为保卫祖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参加革命斗争。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畲族人民组织了革命武装自卫军,展开各种斗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纷纷成立苏维埃政权,实行土地革命;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畲族人民组织游击队,建立革命根据地,抗击日本侵略者及国民党反动派。
在历次的革命斗争中,涌现出许多英勇悲壮、可歌可泣的光辉事迹。仅闽东地区在历次革命战争中为国捐躯的畲族烈士就有 479名,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节 日 登 山
畲族传统体育活动中最引人入胜的是登山。每逢春暖花开的“三月三”和秋高气爽的“九月九”,以及夏至后的“封龙节”(有的在元宵节、二月二),在畲族村庄里都要举行群众性的登山比赛活动。登山地点多选择在海拔600米以上的高山上。届时不限地区,不分男女老少,连过路的客人也可以参加助兴。当天黎明时,人们穿着绚丽的民族服装,戴着精致的竹笠,云集到登山地点。当太阳从东方升起时,只听到一声鸟枪响彻山谷,接着鼓乐喧天,人们如箭出弦,各自择路抢道,争先恐后地攀登高山,表现出畲族人民不畏艰险的勇气和奋发向上的志气。最先到达目的地的为优胜者,获得锦旗和受到众人的赞慕。待参赛的人群都登上高山,便展开一场有趣的对歌,歌手们大显身手,嘹亮的歌声此起彼伏,气氛十分热烈。
三月三染乌米饭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畲族的传统节日。这一天,照例要蒸乌米饭,合家聚餐,馈赠亲友,祭祀祖先。乌米饭的做法,是采集一种野生植物乌谂树叶,捣碎后用布包好放入锅中,加水煮成汤,流出黑汁,然后捞出布包,放入糯米,煮成乌米饭,这种饭色乌黑,由于乌谂能起到开脾、防腐作用,贮藏在阴凉处,可数日不馊,食用时,以猪油炒热,香软可口。
关于乌米饭的来历,在畲民中流传着几种不同的说法。有的传说从前畲族人民在抗击敌人时,米饭常被敌人抢去,后来他们想出办法把米饭染黑,使敌人怕中毒而不敢抢食。这样,畲族人民兵强粮足,终于把敌人赶出家园。又有的传说在唐朝时,畲族英雄雷万兴被关在牢房里,他母亲送来的米饭常被狱卒夺走,雷万兴想法让母亲把米饭染黑,狱卒不知底细怕中毒不敢抢食。后来雷万兴出狱,战死在沙场,后人在他牺牲的日子吃乌米饭以示悼念。还有的传说,在唐总章二年(公元669年),畲族英雄雷万兴率领畲军抗击官兵时,被围困在山中。这时正值严冬季节,粮断援绝,情况万分危急。雷万兴发动畲军上山寻找食物,只见草木枯黄,唯有乌谂果能充饥,军威大振,雷万兴便于农历三月初三率众冲出重围,杀退官兵。后来在三月初三这一天,雷万兴在享用丰盛的鱼肉酒菜之余,忽然想起昔日被官军围困摘乌谂果香甜可口的情景,便吩咐畲军上山采摘乌谂果来调调胃口,可正值春暖花开之时,草木刚生出碧绿的嫩芽,畲军只得摘取嫩绿的乌谂叶子回来,和以糯米蒸煮成乌米饭。后来畲族人民为纪念雷万兴抗击官军的胜利,于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蒸煮乌米饭祭祖,日久相沿,遂成畲家风俗。
凤 凰 装
畲族妇女的传统服饰,斑斓绚丽,丰富多彩。畲族妇女多穿大襟小袖衫,衣领袖口和右襟多镶花边,花边为宽纹的是中青年妇女的服装,花边为窄纹的是中老年妇女的服装,喜穿短裤,裤脚镶有锯齿形的花纹,束黑色绑腿。
畲族妇女的“凤凰装”别具风格,在衣裳、围裙上刺绣各种彩色花边,多是大红、桃红夹着黄色的花纹,镶绣的金丝银线象征着凤凰颈、腰和美丽的羽毛;那随风飘动的金黄色腰带,象征着凤凰的尾巴;周身悬挂着叮叮当当作响的银器,象征着凤凰的鸣啭。相传畲族始祖盘瓠王因作战有功,高辛帝招他为驸马,在与三公主成亲时,帝后娘娘赐予三公主一顶非常珍贵的凤凰帽和一件镶着珠宝的风衣,祝福女儿像凤凰一样给生活带来吉祥如意,当盘瓠王的女儿长大成人出嫁时,美丽的凤凰从广东潮州凤凰山衔来了五彩斑斓的凤凰装,从此,畲族嫁女必穿凤凰装,以示万事吉祥如意,相沿成俗,流传至今。
祖 图
祖图,又称“盘瓠图”,是畲族图腾信仰的主要标志之一。畲族把有关盘瓠传说的情节,在宽约0.3米、长约10多米的布料上绘制成约40幅连环画式的图像,称为“祖图”,代代相传。各地祖图所画盘瓠传说的内容大同小异,大致上都包含以下的情节,每个情节都绘一幅图画,组成一幅连环画幅。
从盘谷开天地开始,又开天皇、开地皇画像,继则是高辛帝像;太医医国王耳疾,挖出一条虫;内臣养虫,内臣报高辛帝虫变金龙,叫龙麒;番邦作乱;探子报高辛帝燕王兴兵犯界;高辛帝出榜招贤;龙麒揭榜;帝送龙麒飘洋过海,投奔番邦燕王,燕王赐宴;燕王饮酒醉吐,龙麒咬断燕王头;番兵追赶龙麒;众官迎龙麒;众内臣迎龙麒见高辛帝,进献燕王首级;高辛帝赐龙麒衣服,命大臣陪龙麒饮宴;高辛帝与三位公主商议招驸马;龙麒金钟变身;公主命宫女探视龙麒,龙麒身变头未变;龙麒金殿认公主;龙麒茅山学法;闾山九郎、茆山三郎代龙麒变身;龙麒变为美貌才郎;高辛帝令龙麒、公主成亲;婚后迁居凤凰山;内臣斟酒接龙麒;龙麒游七贤洞;盘瓠王龙麒生下三男一女;盘瓠王清姓;盘瓠王祷告;盘瓠王夫妇商议狩猎;盘瓠王率领子孙狩猎;山羊撞死盘瓠王,子孙寻尸;龙麒出殡;盘瓠王坟;盘、蓝、雷、钟四人谢恩;盘自能封立国侯,蓝光辉封骑国侯,雷臣佑封武骑侯,钟志深封敌勇侯;最后以盘瓠王身世图说结束。
畲族人民过去十分重视祭祖。不同姓氏的畲族在祭祖时,不但祭祀本族同姓的祖先,还虔诚地祭祀本民族各姓的始祖盘瓠王(又称忠勇王),这一点与汉族的祖先崇拜不同。在祠堂或家屋的堂屋中央祖宗神位两旁都挂着一幅对联:“安邦定国功建前朝帝皇高辛亲敕赐,驸马金卿各垂后裔皇子王孙免差徭。”
畲族人民对他们的始祖盘瓠王非常尊敬,通过绘制连环画式的“祖图”和编唱长篇叙事诗歌“高皇歌”来叙述盘瓠王的出生、成长、生活和死亡的不平凡经历,歌颂盘瓠王的英勇杀敌和繁衍子孙的丰功伟绩,世代相传颂。每年还定期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同姓同祖族人共集祠堂,悬挂祖图,虔诚地瞻仰和崇拜盘瓠王,这是早期畲族原始社会中常见的图腾信仰的残迹。
二月二会亲节
二月二会亲节是畲族传统节日之一,流传于福建鼎县畲族地区,这里地处闽、浙两省交界的小山谷里,四周高山环绕,居住着蓝、雷、钟三姓畲族300多户,1600余人。据记载,这里的畲族因清初东南沿海迁界令,被迫从浙江蒲门甘溪一带迁来。由于族支繁衍,子孙散处于浙南闽东各地,省亲路远,探亲无期,乃约定在每年春耕的农历二月二为“会亲节”,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节日里,人们从四面八方云集在双华乡,放亲友,叙家常,互致问候。在乡文化馆前搭起彩楼,四周人山人海,熙熙攘攘,挤得水泄不通,一场诙谐有趣的赛歌会就在这里举行。入夜,山谷里家家灯火通明,处处歌声嘹亮,锣鼓声响彻云霄,鞭炮声响震山谷,待提灯游村的信炮凌空而起,一队队人们手提鱼灯、兔灯、鸡灯、猪灯、寿桃灯、莲花灯、丰收灯、孔雀灯等,形成一条金色长龙,鱼贯穿行在各个畲村,山谷里礼炮齐鸣,烟火怒放。
居住在福建福安县境内的畲族同胞,每年农历二月初二都要到鼓楼山上举行庙会。关于二月二庙会的来历,有个传说:古时,畲族先民过着迁徙不定的贫苦生活,后来在雷祖公的率领下,举旌逃荒到福鼎县鼓楼山,得到当地汉族魏家兄弟的热情帮助,劈荒山,造良田,经过辛勤的劳动,安居下来。可是野兽出没无常,经常糟蹋庄稼,危害畲民的生活。魏家兄弟见状,十分同情畲家同胞的困难,就生炉打铁,制作铃刀、神铳,帮助畲民消除兽害。雷祖公用树皮做成号角,当野兽危害时,则吹响号角,人们闻声赶来,挥舞铃刀,举起神铳,围歼野兽。从此,人们才过着安定的生活。为了感谢魏家兄弟的帮助,颂扬畲、汉两族人民共同创业的深情厚谊,畲家在鼓楼山上兴建一座庙宇,以纪念魏家兄弟,尊称他们为“魏公侯”,并于每年春耕前举行盛大的盘歌会。这天,大家都用糯米和蔗糖做成的米酒、馒斋,到庙上进行公祭。人们舞起铃刀,鸣放神铳,吹响号角,做驱赶野兽状,以祈求五谷丰登,人畜两旺。然后,大家在庙前架起两棵二丈高的“火树”,照耀歌场,进行盘歌,通宵达旦。
来源:《民族大家庭》· 南海出版公司199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