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丽富饶的祖国宝岛台湾,世世代代居住着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成员——高山族。由于居住地区和语言的不同,高山族有不同的分支,它们分别是阿美人、泰雅人、排湾人、鲁凯人、卑南人、布农人、曹人、雅美人、赛夏人等。新中国成立后,把生活在台湾地区的少数民族统称为“高山族”。
高山族有40万余人(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主要分布在台湾岛的中部山区和东部纵谷平原及兰屿上,另有部分人分布在台湾岛的西部平原上。此外,还有4400多人散居在福建、北京、上海、武汉、南京等地。
高山族有本民族的语言。高山族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语言内部差别很大,多数专家认为高山族的语言包括几个甚至十几个语言。多数高山族人会讲闽南话或客家话。不同分支的高山族进行交流,也常用闽南话进行。高山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高山族崇拜祖灵,认为万物皆有灵。祭祀是高山族最重要的集体活动。重要的农事及狩猎活动之前都要举行祭祀活动,如播种祭祀和收获祭祀。基督教传入后,有一部分高山族人信奉基督教。
历 史 悠 久
高山族历史悠久。早在旧石器时代,台湾就有“左镇人”和“东滨文化”。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还在台湾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大奋坑文化”、“圆山文化”“风鼻头文化”、“卑南文化”等原始文化,这些文化与大陆东南沿海特别是与福建省新石器时代文化在内涵和特点上极为相似。说明高山族主要是由来自祖国大陆沿海一带古越人的一支,融合岛上的居民而形成的。
据文献记载,汉代时称台湾为“夷洲”,称台湾少数民族为“山夷”。到了6世纪的隋代,称台湾为“琉球”,称台湾岛少数民族为“琉球人”。至明代称“东番”,清代称“土番”、“番族”等。
由于偏居小岛,高山族与外界的交往较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高山族的发展相对缓慢。唐代以前,高山族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生产活动以狩猎为主。唐代以后,大陆汉族人陆续迁入台湾。宋代以后,高山族同胞与大陆汉族同胞的交往逐渐增多,与大陆汉族同胞的关系更加密切,民间贸易迅速发展,汉族先进的科学技术也很快传入高山族地区。元朝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作为管辖澎湖、台湾的行政机构。
英勇抗击侵略 捍卫祖国领土
16世纪以来,台湾遭受日本、荷兰、西班牙、美国等外国的侵略。高山族和台湾的汉族同胞一起,为保卫台湾、捍卫祖国领土进行了无数次的英勇反抗斗争。
明代,日本倭寇屡次侵略台湾,烧杀抢掠,高山族同胞奋起还击,将倭寇驱逐出台湾岛。1624年,荷兰殖民者入侵台湾,在台湾实行殖民统治长达38年之久。面对殖民者的军事镇压、殖民统治、经济剥削和文化侵略,高山族人民不甘忍受耻辱,不断起来反抗。1661年4月21日,明朝将领、著名的民族英雄郑成功率军东征。当郑成功船队到禾寮港时,附近的高山族和汉族同胞几千人,驾着牛车等工具前来迎接郑成功的军队,使郑军得以迅速登陆。在郑成功收复战斗中,高山族同胞积极捐粮捐物,利用自己熟悉地形,引导郑军打击荷兰侵略军。在广大汉族和高山族同胞的密切配合下,经过9个多月的战斗,迫使荷兰侵略者不得不签订投降条约,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荷兰的一位牧师想起被赶出台湾的经过时,曾悲哀地说:“所有的这些,我们都应该看作是由于我们的罪行多端,上帝震怒的结果。”其实这个上帝不是别人,正是台湾高山族和汉族同胞——伟大的中国人民。
日本帝国主义一直想把我国的宝岛台湾据为己有,19世纪中叶开始,日本侵略者就千方百计入侵台湾,从1895年—1945年占领台湾达50年之久。在日本侵略者统治时期,台湾人民包括高山族人民,“三月一小乱,半年一大乱”,从未间断对侵略者的反抗,仅从1895年—1915年的20年间就举行了100多次武装起义。1930年,高山族同胞发动了震惊中外的“雾社起义”,起义在摩那·罗达奥的领导下,坚持了一个多月,歼灭了大批侵略者,显示了高山族同胞大无畏的抗日英雄气概。这次英勇起义,得到了大陆同胞的声援和支持。
服饰与纹身
生活在热带海岛地区的高山族,他们的服装比较简单朴素。过去,高山族常用的布料是他们自己用苎麻织成的“番布”,不同分支的高山族有不同的服饰。高山族喜欢用鸡尾、鸟羽做头饰,喜欢戴项链、手镯、耳坠等饰物。高山族有严格的年龄阶段,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有不同的权力和义务。不同年龄的人穿着也不同,没有进入青年阶段的人一般不装饰打扮,青年男女在举行成人礼之后才开始注意装饰自己,男子开始穿腰裙,女子开始穿长裙。过去,高山族把鹿皮看作是最珍贵的衣料,人们以穿着各种鹿皮服饰为荣。纹身是生活在热带的人们的一种古老习俗,这种习俗过去在高山族中相当盛行,人们在身上、脸上刺上各种图案。然后用墨汁染黑,使图案永久保留下来。不同分支的高山族纹身的图案也不一样。现在纹身这种习俗在一些地方的高山族中仍还保留,不过现在人们不像过去那样在脸部这样显眼的部位绘纹,纹身图案也很小,而且越来越隐蔽。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山族的服饰也变得更加多样,传统的服饰已开始发生变化。
生产与饮食
狩猎曾经是高山族的主要生产活动。现在多数高山族以种植水稻、粟米(小米)、甘薯等农作物为主,狩猎通常是人们农闲时的娱乐活动。随着农业的发展,饲养也得到发展。高山族主要饲养猪、鸡、牛、狗等家畜。猪是高山族的重要家畜,一般是不轻易宰杀的,只有在举行重要活动,特别是祭祀活动的时候才杀猪。
与生产活动相适应,高山族过去以食肉为主,现在则以稻米、粟米、甘薯等粮食为主食。高山族的食物比较简单,以烧烤、煮、蒸为主要烹制方法。烤鹿肉、酸鹿肉是高山族的风味食品。烤鹿肉一般是用新鲜鹿肉,切成小块用竹条串好,撒上盐、生姜等调料,然后用木炭烧烤,烤出来的鹿肉香气四溢,是高山族饮食的上等佳品。酸鹿肉的制作方法是将新鲜鹿肉切成小块,用凉米饭和鹿肉和在一起,再加上一些盐,然后放入坛内密封,一个月左右发酵成熟。酸鹿肉是高山族特有的食品,它可以保留比较长的时间,吃起来特别的爽口,食用特别方便,经济较宽裕的高山族家庭常备有酸肉,以备随时食用。
嚼槟榔是高山族的传统习俗。嚼槟榔会使牙齿变黑,高山族以此为美。高山族青年往往还特制一个槟榔袋随时背在身上,家庭一般都备有槟榔。高山族还特别喜欢饮酒,妇女都是酿制美酒的高手。每到农闲时节,人们喜欢相聚在一起,摆起宴席,大家饮酒聊天,共叙亲情、友情。
集体宿舍公廨
高山族的建筑比较简单,过去的房子一般用竹子围成墙壁,用木棍做立柱和横梁,以茅草盖房顶。高山族喜欢一个宗支同住一个地方,他们的村落一般是依山傍水而建,村前村后种一些棕榈树。值得一提的是,高山族的每个村庄,都建有未婚青年男子的集体宿舍——公廨。
高山族有严格的年龄制度,年龄阶段分少年、青年、壮年和老年。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过去高山族以狩猎为主,需要集体的力量和统一行动,所以他们建立公廨,让未婚青年男子住在一起,以便召集和管理。白天青年回家参加家里的活动,在家里吃饭。晚上到公廨休息。农闲时期,青年们还要接受村中长老的统一培训,接受生活、生理、道德等各方面的教育。高山族青年到一定的年龄后要到公廨居住,结婚后才离开公廨。
公廨往往建立在村中央,公廨广场时村里人的活动中心,每到节庆日人们聚集在公廨广场,进行祭祀活动,或举行篝火晚会,在广场上载歌载舞,欢乐通宵。
播种节与丰收节
高山族一般使用农历,有些地方也参照农历制定自己的历法,并根据每个月所做的农活取名。比如,一月叫“冬月”,二月叫“开荒月”,三月叫“耕田月”,四月叫“播种月”,五月叫“真正播种月”,六月叫“锄草月”,七月叫“间苗月”,八月叫“射耳节(打猎月)”,九月叫“酿酒月”,十月叫“收获月”,十一月是“入仓月”,十二月是“童子节”。
高山族的节日,往往与某个农事活动有关。播种和收割是高山族的重要农事活动,所以在播种和收割前,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和庆祝活动。这就是高山族的播种节和丰收节。
有的地方以种植粟米为主,有的则以种植稻谷为主,播种和收割的内容不一样,所以各地高山族举行的播种节和丰收节时间也不一样,而且每年举行的时间也不固定,一般是在播种和收割前由村里的长老来定。
播种也常常当作新年的开始。祭祀是播种节不可少的活动内容,其目的是祈求各路神仙保佑,使全家在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有的在节日前夜,准备好各种祭品,供奉祖先。等到天上报神星一出现,父亲举着火把带着男孩到屋后已选择好的地方进行播种,算是举行了下种仪式,从此便可以播种新年的作物。多数高山族在每年的阴历十一月播种粟米,所以播种节一般在这期间举行。
与播种节相应,高山族的丰收节一般在每年的阴历六月举行。布农人的丰收节一般在收割前15天举行。节日的前一天,人们到各自的地里收割一些新粟米,用作节日的新米饭。节日那天,各户家长到村里的长老家里进行公祭和会餐,大家一起杀猪祭祖,一起吃新米饭。大家都吃过新米饭后,人们才可以开镰收割。
高山族还有各种各样的节目,比如“射耳节”、“五年祭”、“十年祭”等等。射耳节是打猎节,一般在农闲的时候举行。节日前人们要外出打猎,到了节日的时候大家共同分享猎来的物品。人们还把猎物的耳朵挂起来做靶子,让人们进行射箭比赛,“射耳节”因此而得名。“五年祭”和“十年祭”都是高山族重大的祭祀活动,每五年和十年举行一次。
音 乐 舞 蹈
在美丽的阿里山和迷人的日月潭,人们常常听到美妙的歌声,看到动人的舞姿。高山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节日、婚礼等各种欢庆的活动当中,人们都要举行盛大的歌舞联欢,被誉为“歌舞繁荣的社会”。对歌比赛在高山族中也很流行,特别是源于舂谷劳动的杵舞别具一格,舞者手持木杵,环绕木臼,“击以杵,左右上下,按节施行,歌以和之”。杵乐曲也是很有名的乐曲。杵乐是由长短不一的杵打击石板产生的声音,乐声非常独特。姑娘们常常在傍晚,三五成群聚集在小溪边,打起杵乐,唱着委婉的歌声,“叮咚之声远闻,扬若疏钟清磬”,十分悦耳动听。
此外,还有“长发舞”也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妇女们跳长发舞一般是在月光下进行,妇女们手拉手围成一圈,边跳边摆动长发,节奏由慢到快,动作由小到大,跳到高潮时要弯腰让头发触地。由于喜欢跳长发舞,所以妇女们都爱留长头发。
竿球和背篓球
丰富多彩的传统体育活动,是高山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台湾高山族和大陆少数民族的体育交流逐渐增多。1991年来,台湾组派以高山族为主体的代表团参加第四届全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这是台湾首次派代表团参加全国性的体育活动,对推动两岸交流起了积极的作用,具有特殊意义。1995年台湾又组派了以高山族为主体的代表团参加第五届全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通过这两届全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人们对高山族的传统体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特别是竿球和背篓球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竿球又叫顶球,是高山族同胞喜欢的传统体育项目,盛行于台湾省屏东、潮州一带。竿球的球杆用竹子做,长七八米左右,顶端要削尖,以便用来刺球。竿球本身用树叶做球心,然后用棕皮把它包裹起来,球的直径一般长十厘米左右。打竿球没有严格的人数限制,可以是几人、十几人甚至是几十人不等。打竿球时首先要选一名抛球手专门抛球,其他人拿球杆争抢刺球以刺中多的人为胜。最后要结束的时候,要抛一个插有羽毛的竿球,刺中便宣告结束。在高山族的观念里,刺中球多的人受到人们的尊重,年轻的小伙子还会得到姑娘们的爱慕。逢年过节,高山族村村寨寨都要举行竿球活动。
背篓球又称背篓会,原来是高山族青年男女求爱的一种方式,后来逐步发展成青年人喜欢的体育活动。台湾台东、花莲一带的阿美人尤为喜爱这项活动。参加活动的大部分人是未婚青年。女的背着篓子在前面跑,男的跟在后面,一般要相距四五米左右,用象征长青、长寿、吉利的槟榔朝女方的背篓里投掷。投中多的人算是优胜者。现在高山族学校也兴起这项活动。
背篓是用竹子编成,高约50厘米,口径约长25厘米。通常用槟榔做球,有时也用沙包、桔子、乒乓球代替。每逢佳节,青年男女喜欢以打背篓球娱乐,观众也特别踊跃,而且场面都很热烈,很受大家欢迎。
来源:《民族大家庭》· 南海出版公司199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