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7月,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市,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组派的中国民族艺术团表演的“目脑纵歌”震撼了大洋彼岸的观众。小伙子挥舞着长刀,姑娘们抖舞着彩扇,充分展示出景颇族骁勇顽强、崇尚美好的民族个性。宏大的场面,雄壮的气势,令加拿大人叹为观止,赞不绝口。
景颇族人口13万余人(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少数居住区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片马、古浪、岗房以及耿马、澜沧等县。
景颇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约在70多处前使用过拉丁字母的拼音文字,但流传不广。1957年在原有字母基础上进行了改革。
景颇族普遍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多神教,少数景颇人信仰基督教,与傣族毗邻的景颇族人信仰小乘佛教。
来 自 青 藏 高 原
根据景颇族传说和汉文书籍记载,从古代起,景颇族的先民就劳动生息在青藏高原南部,后来逐渐南迁至云南西北部、怒江以西的地区。这个地区,汉代属永昌郡,唐代属于云南南诏政权的镇西节度使管辖。
继南诏、大理政权之后,元代在云南设立行省。随着生产的发展,景颇族各部逐渐形成茶山、里麻两个大的部落联盟,产生了从原始农村公社分化出来的世袭贵族——山官,社会开始分裂为贵族、百姓和奴隶。
15世纪初,明朝在这里推行土司制度,设立了里麻、茶山两个长官司,任命景颇族山官为长官。清代,景颇族地区属清朝所设置的有关府州县管辖。
16世纪以后,大量景颇族移居到德宏地区。在汉族和傣族先进生产技术和封建经济影响下,景颇族开始、有了梨耕农业,使用较先进的铁制农具。后来又学会了种水田,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封建因素逐渐发展起来。由于内部封建因素的发展,奴隶又不断反抗逃亡,以及汉族和傣族封建制度的影响,奴隶制迅速没落。
新中国建立前,景颇族社会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农村公社残余。
反抗压迫 保卫祖国
19世纪末20世纪初,部分地区景颇族人民掀起了反抗山官统治的武装斗争,前后持续达30年之久。这些地区终于推翻了山官制度,山官管辖区被取消,山官降为村寨的普通成员,废除了官种、百姓、奴隶的等级区分。为了反对傣族土司和国民党的反动统治,瑞丽、陇川、遮放等地的景颇族人民,曾对傣族土司进行了连年的武装斗争,重创土司的封建武装和国民党军队。景颇族人民在长期的斗争中锻炼了自己,同时也和汉、傣各族劳动人民结成了亲密的战斗友谊。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了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我国领土,景颇族人民和附近各族人民一起进行了保卫祖国的斗争。特别是1910年—1927年间,在全国人民的支援下,多次挫败英国侵略军对片马、古浪、岗房地区的入侵,保卫了祖国的领土。此后,景颇族人民又积极参加了抗日武装斗争,有力地打击了侵略者。
黑上衣 红筒裙
景颇族妇女上身穿黑色平绒制成的对襟或左短襟上衣,短衣前缀满了装饰用的银泡,华美精致;下着羊毛编织的花色艳丽的红筒裙,腰部系一条红色腰带,小腿裹着与筒裙质地和色泽相同的裹腿。头戴羊毛织成的红色包头,喜欢佩戴银饰物。
男子一般穿黑色对襟短衣,裤腿短而宽。老年人留辫子缠在头顶上,裹以黑布包头,青年人喜裹白包头。外出必腰挂长刀,有的扛上长枪,带着编织细致、图案美观的挂包,盛槟榔、草烟等什物。
景颇人有句古老的谚语:“小伙子不会耍刀不能出远门;小姑娘不会织筒裙不能嫁人。”过去,景颇人日常生活中穿用的筒裙、筒帕(背包)、腰带、刀背带、绑腿、毯子等都是妇女们用棉纺成线,经过染色后再织出来的。尤其是色彩艳丽、图案精美的筒裙,它是景颇姑娘纺织技艺的精品。穿上它姑娘显得娇艳,充满青春活力。景颇姑娘没有花筒裙,就好比孔雀没有羽毛一样不美丽。一个姑娘一年织不出一条花筒裙就会遭人笑话。
筒裙是景颇姑娘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它出自姑娘们丰富美好的艺术想象,融进了她们对大自然的赞美,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常见的纹样有:蝴蝶花、虎脚花、蜂巢花、牛角花、蚯蚓花、毛虫脚、马鹿花、木棉花、木瓜花、斑色花、南瓜子花及各种树叶;还有以自然现象为题材的闪电花、彩虹花、流水花等等。真是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还在不断地发展,有的一条筒裙上的图案就有400多种。
景颇族的筒裙,用挑数经纬线的方法纺织而成。红色是基调,其他如柠檬黄、橙黄、紫、粉紫、玫瑰红、浅绿、白色等颜色,对比很强烈地统一在浓黑的底衬上,热烈而鲜明,富于变化又不失严整的规律。
过去,纺织技艺的高低是一个姑娘是否聪明能干的标记。而今,七八岁的姑娘都进校学习了,从小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倾注在纺织技艺上的状况已有很大的改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景颇妇女仅靠简单的腰机纺织的筒裙,已逐渐被现代化的机织筒子裙和用毛线纺织机的筒裙所取代,新时代、新风尚也为花纹图案增添了新内容。
舂 菜
景颇族地区,气候温暖,雨量充足,森林茂密,许多野生植物常年生长,为景颇人民提供了丰富的蔬菜、果品资源。
景颇人食用的蔬菜,除部分来源于自己种植的园地外,大部分是靠采集野菜来制作。有些地区除七八两月靠园地外,其他十个月多靠采集。常采集的野菜有四五十种,吃法通常是煮、焖、炒或凉拌等,其中最具有民族特色和风味的要算是舂菜了。每天,妇女们下地劳动时,顺便在路边、地边采集一些野菜回家,她们把采集到的野菜洗净或精心炮制,加上豆豉、生姜、辣椒、盐,在竹筒或杵臼内舂细即成。味道鲜美独特的舂菜常常被景颇人用来招待客人。
水 酒 敬 客
“酒能把两座山粘在一起,朋友的心也是用酒连接的”。这句谚语,充分反映出酒在景颇人心目中的地位与作用。到了景颇山,不论到了什么人家,他们都会热情地端出清香的水酒招待客人。在庆祝新房落成、结婚这些喜庆活动中,更是离不开水酒。准备盖新房或结婚的人家,在他们办事前都要酿制数量可观的甜酒,亲朋好友来祝贺时,几筒水酒是少不了的。主人家用这些水酒,一次又一次地敬奉客人,表示自己的一片敬意。景颇族每当把新娘迎接到“勒脚”(媒人)家休息时,两位“棒鲁”(招待人)要给新娘及陪伴送四次酒。送酒人不必言语,但所有人都能心领神会每道酒的含义。第一道是:你们来了,欢迎!欢迎!快请坐下;第二道表示婚宴即将开始;第三道是请尝尝新郎家的饭菜;当第四道水酒送到时,新娘和陪伴的客人们便动身去新郎家。新娘进门时,“棒鲁”又斟给两杯酒,第一杯表示:我们欢迎你们的到来;第二杯表示:新娘从此是这里的主人,以后敬客的酒就由新娘去斟了。
除了水酒,景颇族不论男女也很喜欢喝白酒。每逢赶集、进城时,妇女的背箩里,男子的筒帕(挂包)里,一定要把酒筒装进去,买一筒酒回去。过去路遇亲朋好友,多拿了出草烟、芦子请对方嚼,而今则是取出酒筒请对方喝,酒成了一种见面礼。
树 叶 传 情
景颇人在传递消息时,除运用语言和歌谣外,还用实物作为信息“符号”。
这种“实物书信”,或以植物名称的谐音,或以某种实物的特征、属性表示某种意思。如果男青年捎给姑娘一封“实物信”,信封是一片不易破损的大叶子,里面包有烟叶、槟榔或沙桔、树根等,则表示向姑娘求爱,如果姑娘捎回的“信”是草烟、槟榔之类。则表示姑娘也有意;如果是大蒜则表示姑娘还要考虑考虑……包扎“实物信”的线也颇有讲究,必须是两根红白线并用,红线表示“良心好”,白线表示“洁白无瑕”。
这种独特的信息传播手段,过去在景颇族中曾普遍使用过,内容也很丰富。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这种方式归之于“原始”,因为恋爱中的有些难题是很难出口的,如果用树叶来表达,既明朗又不伤和气。同时,树叶代信,也是显示年轻人聪明智慧的一种方式。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多数上过学、有文化,已用文字传递信息了,不过,在有些特殊的场合,还是有青年人用它来表达情谊。
目 脑 纵 歌
景颇族能歌善舞。景颇族的历史传说,故事多与音乐相结合,又说又唱,词曲优美动听;民歌内容广泛,形式新颖活泼,想像力丰富。景颇族的集体舞,气势豪壮,节奏鲜明,体现了较高的水平。
目脑纵歌是景颇族历史悠久的大型歌舞盛会。因景颇语称“目脑”,载瓦、琅峨、勒朗等支系叫“纵歌”,统称“目脑纵歌”。功颂德一般于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十六日举行。
届时,歌舞场地中央高高竖起四块“目脑”图腾纹柱,上面绘有太阳、山脉和弯弯曲曲的线路。它表示景颇族是传说中太阳神的子孙,来自遥远的青藏高原。那曲折的线路既是景颇族先民漫长、艰难的迁徙历程的写照,又是“目脑纵歌”舞蹈时的线路。“目脑”纹柱上还绘有许多农作物和家畜图,象征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祝福民族兴旺发达。
歌舞时,在被誉为“脑双”的领舞人的带领下,男子边舞边挥动长刀,妇女抖动彩帕、彩扇。舞步刚健明快,队形变化多端,在我国众多的民族传统舞蹈中独放异彩。
目脑纵歌源于一个美丽的故事。相传,在远古时代,只有太阳的子女才会跳“目脑纵歌”。有一次太阳王派使者到地上邀请万物参加目脑纵歌,地上的万物派百鸟前往。盛会结束,百鸟告别太阳王返回到茫茫的原始森林,在一颗结满了果子的大树上憩息时,公推孔雀为“脑双”(领舞),带领百鸟学着太阳宫里举行盛会的样子,边吃边跳,十分快乐。
景颇族的祖先、神通广大的英雄宁官娃,听到雀鸟举行“目脑纵歌”的消息,赶去观看,顿时被百鸟热烈优美的歌舞所陶醉,并决心把它移植人间。他在祖先发祥地雌雄山麓,划出平坦宽阔的“祥信央坝”(歌舞场地),并邀请了数百里山乡的居民参加,人们穿着节日盛装,尽情歌舞,祝福人们吉祥如意,从此,景颇族便有了“目脑纵歌”。
随着历史的发展,景颇族社会内部分化为世袭贵族、百姓(自由民)和奴隶三个等级。世袭部落酋长即山官出于私利,把本来是人民同欢乐、庆丰收的“目脑纵歌”,变成部落酋长祭祀时的活动,并增添了许多宗教色彩。
而今,景颇人民当家作主,“目脑纵歌”也恢复了驱恶扬善、预祝吉祥幸福、欢庆胜利的宗旨。景颇人民把“目脑纵歌”变为促进民族进步,沟通民族感情,增强民族团结的欢乐的歌舞盛会。
来源:《民族大家庭》· 南海出版公司199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