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东北,有一个特别酷爱曲棍球运动的民族——达斡尔族。多年来,在全国曲棍球锦标赛上,几乎所有的冠军杯都是由这个民族运动员组成的内蒙古自治区代表队捧走的。
达斡尔族,现有13万余人(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主要分布在美丽的嫩江两岸,其中嫩江左畔的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是达斡尔族最集中的地方。另外还有小部分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塔城县。
“达斡尔”是本民族自称,意为“开拓者”。300多年来,他们作为北大荒的首批开发者,为开拓祖国东北边疆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达斡尔”由于音译不同,曾有过“达胡尔”、“达呼尔”、“达古尔”等不同写法。根据有关文献记载和历史传说以及对其语言、习俗等方面的研究,达斡尔族可能是辽代契丹族的后裔。
达斡尔族有自己的语言,达斡尔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没有本民族文字,大多数人使用汉文。
达斡尔族主要信仰萨满教,部分人信仰喇嘛教。对关帝的信仰崇拜也很普遍。
打响抗俄第一枪
达斡尔族最早居住在黑龙江中、上游北岸,从事着农业和牧业生产,同时兼营捕鱼和狩猎,过着安宁的生活。不幸的是,从17世纪40年代开始,扩张成性的沙俄帝国主义把侵略的魔爪伸到了这里,给达斡尔族人民带来了战争的苦难。
1643年,沙俄的一个名叫瓦西里·波雅科夫的军官,带领一营哥萨克匪徒,第一次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他们闯入精奇里江达斡尔族居住区,烧杀掳抢,并绑架了当地达斡尔族首领多普蒂乌尔。面对沙俄的野蛮侵略行径,达斡尔族人民不畏强暴,纷纷拿起大刀、长矛和弓箭与匪徒进行英勇拼杀。青年男子冲锋在前,老弱妇幼紧跟其后呐喊助威,经过三天三夜激战,重创侵略者,迫使哥萨克匪徒狼狈逃窜。这是我国东北地区居民第一次英勇的武装抗俄斗争,点燃了黑龙江流域武装抗俄的烽火。从1643年--1686年,达斡尔族人民几十年如一日,与各族人民并肩浴血奋战,坚持抗击沙俄侵略斗争,为保卫祖国东北边疆立下了不朽功勋。
达斡尔族南迁嫩江流域后,达斡尔八旗兵在南征北战、驻守边卡、巡察中俄边境中,始终起到了一支劲旅作用。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入我国东北,达斡尔族人民英勇不屈,积极参加抗日联军,坚持抗日。在解放战争中,达斡尔族人民又积极投身保卫解放区、建立人民政权、辽沈战役、“三区革命”等一系列革命斗争,为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多窗结构的房子
达斡尔人住房十分讲究。为了使室内空气新鲜,光线充足,房子一律朝南,除了房子盖得高大外,还注重多窗结构,不但有北窗、南窗,还有西窗、东窗。一座三间正房,其窗子可多达10多扇。为了使窗户透亮、结实,过去还专门选用质地优良的高丽纸,糊后还要把盐水豆油搅匀喷在纸上。现在,家家户户都以玻璃取代了窗纸。
屋内南、北、西三铺炕连接在一起组成“蔓子炕”。长辈住南炕,儿媳住北炕,西炕用来接待亲友。吃饭时在炕上摆“炕桌”,大家盘腿而坐,围着炕桌就餐。
达斡尔族一般以同姓聚居一屯为主,村屯大都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同屯居住的各家,共同关心和维护本屯的整洁,谁家需要添建新房,从设计到施工都是全屯动员,大家动手。由于从全屯整体出发,统一规划,所以每个村屯的房舍院落都修建得十分整齐,远远望去,一幢幢高大的“介”字房屋,给人一种美观大方的印象。另外,达斡尔人的村屯虽然建在江岸河畔,但由于地址选得好,都是“不怕淹的村屯”。
大 轱 辘 车
达斡尔族擅长造车,被誉为“草上飞”的北国名车——大轱辘车,就出自达斡尔人之手。
达斡尔族的大轱辘车之所以被誉为“草上飞”,一是由于它轻便,自重只有100多公斤;二是由于它的车轮高大,直径约有1.5米,非常适于在沼泽、荒原和山林地带行驶,也可以涉水渡过一般的浅水河,使用起来十分便利。
大轱辘车一般有三种:普通车、苇厢车和篷车。篷车,是在苇厢车上用粗柳条弯成半圆形篷顶,上面包盖白桦皮或者毡席,既可防日晒雨淋,又可抵御风寒。达斡尔人生产生活离不开它。
过去,达斡尔人每年七八月间都要结成大轱辘车队,跋山涉水前往呼伦贝尔盟东新巴旗参加甘珠尔庙会,以车换回牛马。有时一次运去的大轱辘车就多达上千辆。另外,达斡尔人还经常用大轱辘车组成运输队,每队由5—8人组成,每人赶一串车,一支运输队的大轱辘车多达数十辆甚至上百辆,看上去蔚为壮观。
冰 上 捕 鱼
每到冬季,达斡尔人特别喜欢在结冰的河面上捕鱼。冰上捕鱼有两种方法,一是溜冰叉鱼,另一种是凿冰叉鱼。
溜冰叉鱼既紧张又刺激,小伙子们手持鱼叉在冰面上一边快速溜行,一边目不转睛地盯着冰下飞快游窜的大鱼,时而向东,时而向西,紧追不舍。虽然刚刚结的冰并不厚,在脚下不时发出“卡啦啦”的声响,但勇敢的达斡尔小伙子们却一点儿也不在乎,只要鱼一挨近冰层,便手起叉落,一条鱼就被叉出冰面来了。
凿冰叉鱼虽然没有溜冰叉鱼那样紧张,但很艰苦。捕鱼者得先横江把冰层凿开一条直缝,一直凿到岸上,然后在凿开的冰缝里插进柳笆梁子挡鱼,并在柳笆梁子的中部留一个缺口,在对着缺口的冰面再凿一个窟窿。
入夜,在冰窟窿的上方点燃一个火把,待鱼冲着火光游向冰窟窿时,就可用鱼叉叉鱼,技术好的人一晚可以叉获很多很多的鱼。
除夕的烟火
达斡尔族的节日与汉族的基本相同。春节是一年一度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而且很讲究过除夕。
除夕,达斡尔语称作要“布图”。“布图”有两层意思,一为“封闭”,二为“完成”。也就是说,一年过去了,“三十”夜里就该封闭了,这一年的事情在最后的一天也就全部完成了。
到了除夕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在大门外的正前方处,堆起一堆干牛马粪,以备今晚点燃烟火,驱散不祥之云,祈求来年吉祥兴旺。
傍晚,全家人坐在一起吃团圆饭,饭后各家各户纷纷点燃大门外的粪堆,整个村屯便笼罩在升腾缭绕的烟雾之中,给人以祥和的气氛。各家长者把一些肉食、饽饽、饺子以及各种美味佳肴抛进烟火里,祷告在新的一年里人畜安康、五谷丰登。他们认为烟火烧得越旺越好,所以尽量把自家门前的粪堆堆得大大的、高高的,有的甚至可以连续烧几天。
入夜后,各家灯火通明,香烟缭绕。长者代表家族给诸神供奉祭品,焚香叩拜,接着出门到房子西侧的雪地上插香,朝西叩首以表达对祖先的缅怀之情。待长者回屋坐定后,全家人则向长者磕头祝寿,长者也对晚辈表示祝福。然后又按辈份依次拜年。家拜完毕之后,由长者带领全家大小男子到氏族中辈份最高者家中叩拜,然后挨家拜年。主妇们则在家里忙着包饺子。团拜的男子们回来后,晚辈们还要再次向长辈敬酒叩头。之后,家家户户开始燃放爆竹,辞旧迎新。
曲棍球之乡
“波依阔”是达斡尔族人民最喜爱的传统体育运动,它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与现代曲棍球运动极其相似。
“波依阔”场地的大小,大体同足球场差不多,两端分别竖起两根竿子作门柱,用带拐子的木棒传球、运球和击球。比赛双方各11人,1人守门,2人后卫,其余的人进攻,以将球攻进对方球门多少分胜负。
“波依阔”使用的球有三种:小孩玩的软球,用牛毛沾上水团成,比较轻,有弹性;成人打的硬球,用杏树根削成,坚硬,耐打;还有一种火球,即将硬球钻数孔抠空,填充棉纱浸油,在夜间点燃以后打。
由于“波依阔”与现代曲棍球运动极其相似,又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就把它列为重点体育项目,积极提倡,广泛开展,于1972年成立了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曲棍球队,并在群众中,尤其是中、小学生中普遍组织训练和比赛,为内蒙古自治区和国家培养曲棍球运动员。1978年以来,以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运动员为主的内蒙古曲棍球队,蝉联三届全国冠军;成长起来的一批达斡尔族运动员曾先后代表我国到日本、新加坡、巴基斯坦等国家和地区进行访问比赛;莫力英、苏英、勇保等达斡尔族健儿已成为国家队的主力队员。
古老的“波依阔之乡”已成为我国的现代“曲棍球之乡”,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来源:《民族大家庭》· 南海出版公司199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