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吉克族

2009-10-16 03:34  

塔吉克族有4.1万余人(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帕米尔高原东部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少数散居在莎车、泽普、叶城、皮山等地。

“塔吉克”是塔吉克族的自称,意为“王冠”。塔吉克族的族源可上溯到公元前若干世纪,分布在帕米尔高原东部使用东伊朗语的诸部落。两汉时属于西域都护府管辖。公元2-3世纪,在塔什库尔干一带出现了羯盘陀国,羯盘陀人是中国塔吉克族的远祖。唐朝时属安西都护府管辖。元朝时,塔吉克人居聚在塔什库尔干称色勒库尔。

明代后期,在色勒库尔的中心地带已有一批塔吉克人小村落。从17世纪后期到19世纪,帕米尔西部和南部的什克南、瓦罕等地的许多塔吉克人迁入色勒库尔,也逐渐成为中国的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有自己的语言,塔吉克语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帕米尔语支,无本民族文字,普遍使用维吾尔文。

塔吉克族普遍信仰伊斯兰教。

 

历 史 贡 献

塔吉克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他们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为保卫祖国的边疆、维护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作出了巨大贡献。

18世纪时,帕米尔附近的浩罕国等部多次骚扰和掠夺色勒库尔地区,后来浩罕进而企图占领色勒库尔。1836年冬,浩罕侵略军进犯色勒库尔,阿奇木伯克库尔察克率众浴血奋战,英勇战死,城池失守。半年以后,当地群众和官吏设计活捉了窃据色勒库尔城的浩罕头目,其余残匪溃败,色勒库尔光复。这是塔吉克人民为保护祖国疆土作出的一次重大贡献。为此,清朝政府嘉奖了有功人员,并减免当地群众赋税。

1865年,英国扶植的浩罕国反动军官阿古柏入侵新疆南部,建立反动政权“哲德沙尔”汗国。由于塔吉克人民反抗阿古柏的非法统治,同时因为色勒库尔是英国供应“哲德沙尔”汗国军火、物资和使节来往的要道,阿古柏竟把当地大部分塔吉克族居民当作罪犯,流放到喀什和莎车等地。被流放的人民丧失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也不适应流放地区的炎热天气,从而疾病蔓延,人口大量死亡。1877年,清朝军队收复新疆南部,塔吉克人民摆脱了外国侵略者的压迫和奴役。1879年,在边境一带流窜的阿古柏残部又进攻色勒库尔,妄想夺取此地作为重新侵扰新疆的根据地。守城的塔吉克军民坚决抵抗,击毙匪首,清朝将领刘锦堂率军救援,全歼匪军。这是塔吉克人民保卫祖国边疆的又一重大贡献。

1876年,沙皇俄国灭浩罕汗国以后,处心积虑地侵占中国的帕米尔地区。当地的塔吉克和柯尔克孜牧民,积极配合帕米尔各卡伦清军守卫边疆。1892年,沙皇俄国派大批军队入侵,在敌强我弱兵力悬殊的情况下,中国帕米尔的绝大部分被沙俄侵略军占领。1895年,沙俄和英帝国主义又背着当时的中国政府,举行“伦敦会议”,私分帕米尔。结果,原来绝大部分属于中国的帕米尔高原,除塔格孜巴什帕米尔全部(今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境地)和郎库里帕米尔的一部分(在今新疆阿克陶县境内)仍属中国以外,其余全部被侵占。

为了防御俄、英帝国主义继续入侵,许多塔吉克和柯尔克孜青年,应募组成“色勒库尔绥远回队”,由驻防当地的政府军马队旗官兼任“管带”,负责保卫地方。从1933年间,中国共产党派遣一批党员到新疆工作。1938年至1940年间,曾有两名中共党员分别担任蒲犁县县长和边防大队长,领导塔吉克人民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发展经济文化,改善人民生活。

1945822,塔吉克和柯尔克孜族人民爆发了蒲犁革命,反对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曾先后攻克蒲犁、叶城和泽普三县。

 

半农半牧的生活

勤劳勇敢的塔吉克族人民,世代居住在帕米尔高原,并根据帕米尔高原的地理特点,充分利用大自然赋予的客观条件,在高山牧场上放牧牲畜,在低谷农田里种植庄稼,巧妙地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同时发展两种生产。为了适应这种半牧半农的生产活动,塔吉克族人民过着半定居半游牧的生活。

塔吉克族人民在山谷中、农田旁,依山傍水,建造自己固定的住宅。每到春季来临的时候,在谷地里引水灌溉,播种庄稼。由于帕米尔高原气候寒冷,大部分地区最高气温不到三十度,而最低气温却达零下三十度,每年无霜期只有90天左右。因此,适合于种植耐寒的青稞、春小麦和豌豆等作物。在少数海拔较低、气温较高的山谷中,种植一些玉米和胡麻。这些地方还出产杏、桃、西瓜、甜瓜等水果。

春耕播种结束以后,塔吉克族牧民就赶着畜群上山放牧。塔吉克族放牧的牲畜以绵羊为主,牦牛次之,此外还有山羊、牛、马、驴和骆驼等。

牧民们必须在春耕以后立即赶牲畜上山,这主要是为了让牲畜上高山牧场吃草。同时还有两个原因,一是山谷中种上庄稼以后,为了避免牲畜吃禾苗,必须把畜群转移到其他地方去;二是谷地湿热,牲畜特别是绵羊和牦牛在这里不但不上膘,而且还容易染上疾病和长寄生虫。

牧民上山以后,夏季只回村一两次给庄稼除草、浇水,其余时间都从事放牧活动。

在山上放牧的季节,男牧民们经常兼营狩猎。帕米尔高原上有成群的大头羊和黄羊等野生动物。牧民们打野羊可以增加肉食。但是,为了保护畜群,他们更加注重打狼。

秋季,山谷中的庄稼成熟了,牧民们纷纷回村收获。十月下旬山上开始下雪,牧民们赶着羊群下山,在村子附近放牧。

严冬季节,牧民们在山谷的村舍中过冬。这时,高寒的帕米尔地区,有的山谷因大雪封山,内外交通断绝,遇有急事必须出入时,不得不用长长的绳索把人从山崖上悬挂下去或上来。

在这样艰苦的自然环境之中,坚强的塔吉克族牧民仍然坚守在世代居住的故乡,为开发和保卫祖国的边疆,积极作出了平凡而又伟大的贡献。

 

独特的帽子

在塔吉克族富有民族物色的服装中,帽子更具有鲜明的特点。塔吉克族男帽多是羊羔皮黑绒布帽。帽子用黑羊羔皮缝制,帽下沿向外卷起一道皮毛边,外罩黑色条绒布面。帽面上与帽沿平行绣有两三道红色或黄色花边。这种帽子既美观大方,又保暖御寒,十分适应寒冷的高原气候。塔吉克族妇女一般无论老少都戴一种绣花棉帽。棉帽呈圆筒形,圆顶。帽顶、帽圈绣花,其下又有呈大半圆型的耳围,上面也绣着花。绣花的图案种类很多,用各色细毛线或丝绒线绣制。塔吉克族姑娘在出嫁之前,一般都要亲手绣几顶最为精致的花帽,作为陪嫁品,向丈夫的家人和亲友展示自己的智慧才能。

 

发辫和饰物

塔吉克族妇女无论老幼都梳发辫。但是,不同年龄和不同身份的人在辫子的梳法和辫饰上却有很多讲究。老年妇女蓄一条发辫,发辫上一般不佩戴饰物。青年已婚妇女梳四条长发辫,梳发辫时还要加编入很长的黑色辫饰。辫饰用黑线编织而成,底端留有整齐的缨穗。节日和重要喜庆活动时,在长辫上再加佩一些白色钮扣,形成黑白相间的四条美丽的发辫。为了活动方便,四条发辫又用小铜链等物相互连接在一起。这种漂亮的白色辫饰是已婚妇女的身份标志之一。未婚姑娘不留鬓发,梳四条发辫,除黑色辫饰以外,不加其他饰物,仅用小铜链连接四根发辫。

塔吉克族妇女除辫饰外,还佩戴其他首饰,如胸饰、项链、耳环、帽饰等。一般来说,未婚者首饰较少,也比较简单,已婚妇女首饰较多。青年妇女首饰色彩鲜艳,样式花哨。中老年妇女首饰色彩较为深沉,样式也比较典雅,与她们的年龄相适应,稳重得体。

 

饮 食 习 惯

塔吉克族的饮食,牧区和农村有所区别。牧区以牛羊奶、肉类和面食为主要食品。农区则以粮食为主食。   

塔吉克族的饮食品种很多,大多与牛羊奶、酥油等奶制品分不开,如奶粥、牛奶面片、牛奶面糊糊、酥油奶糊糊、酥油青梨馕、酥油浇馕、手抓羊肉、抓饭、奶酪、奶干、汤面、肉汤粥等。。

塔吉克族在饮食上有一些禁忌。成年男子一般不吃没有经过宰杀而死亡的动物肉。不吃马肉,不饮马奶。在禽类中,不吃鹰、乌鸦及各种猛禽。主要忌食猪、马、驴、熊、狼、狐、猫、兔和旱獭等动物的肉,以及一切动物的血。

塔吉克族牧民平日早起喝用牛羊奶和砖茶一起煮的奶茶,吃一些馕,中午吃用玉米面、青稞面煮的糊糊,里面加酥油,或者吃肉片面条。晚饭是正餐,质量最好,吃的肉最多。

 

   

塔吉克族是一个半定居半游牧的民族,除了夏季游牧时住毡房外,其余季节都有固定住所,其中大房子是最常见、最有代表性的一种。

大房子多建在村落里,位于平坦、向阳、背风的地方,用石块、土坯垒砌而成,外涂泥皮,屋顶有两根横梁,再加上檩条和篷盖物,最后覆盖一层草泥。房屋呈四方形,平顶,屋门通常开在冬墙偏左一侧,房屋正中修建有既用于烧饭又可以取暖的炉灶。塔吉克族传统上多是大家庭合居,无分家习惯,常是两三代同堂。大房子中通常建有三个土炕,屋门左侧的炕,面积较小,供家中老人睡。屋中右侧的炕面积最大,供壮年人或第二辈人居住。另外一张炕在屋门右侧,供第三辈人居住。

春天播种以后,塔吉克族牧民即离开村子里的固定住宅,上山放牧。这时,大多数人家盖长方形的小土屋居住。屋中平地垫草,上面铺毡,为休息和睡觉的地方。屋子的后侧开天窗,下面垒灶。

分布在莎车、泽普、叶城等县农村的塔吉克族,在住房方面和维吾尔族的相同,房屋比牧区的精致,是土木结构平房,屋内分若干房间。

 

严格的家教

塔吉克族传统的家庭形式是家长制的大家庭。父亲活着的时候,儿子们很少分家出去单过。不少家庭三世同堂,有的甚至四世同堂。大家重视合家团聚,老少相依为命,一般不愿离开。在大家庭中,辈份最高的男子为一家之主。家长主持生产活动,控制和支配家庭财产,作为一个家庭的代表和外界发生关系。

塔吉克族家庭一向注重对子女的教育。儿子由父亲负责教导,思想教育方面的内容为:老老实实,尊重长辈,勤劳简朴,不好逸恶劳,不调戏妇女等等;在生产劳动方面则传授畜牧业和农业的生产技术及劳动方法。女儿由母亲教导,有关劳动方面的内容为挤奶、育羔、烹饪、缝纫和刺绣等等;在道德规范方面则为出嫁后尊敬公婆,尊重丈夫,遇到陌生人不抬头,不和男人开玩笑等等。传统的家庭教育对于塔吉克族敦厚朴实、勤劳节俭的社会风气,具有重要的影响。

 

开 嘴 仪 式

塔吉克族非常重视婴儿的出生和成长,这可以从出生后的一系列的礼仪中表现出来。孩子出生后,如果是男孩,就向天窗外鸣枪三声,意在希望这个孩子长大后成为英雄、好猎手;若生了女孩,将各种厨具或其他家庭用具放在床前,盼她将来成为理家能手。婴儿出生24小时后,举行“开嘴仪式”,用调入酥油的奶抹在婴儿嘴上,称为“开嘴”,并由长者主持,给婴儿命名。女孩子长到两岁左右时,要举行剪发礼,在这以后女孩就开始梳发辫。男孩7岁左右时,要举行割礼。举行这些仪式时,亲友们纷纷携带送给孩子的礼物前来祝贺,家长设宴款待来宾。

 

   

塔吉克族的见面礼节在我国少数民族中算是很有特色的。吻,是其中最常用的礼节。男人们相见的时候,互相握手,并互相吻握着的手背。关系亲密的兄弟、亲戚、邻居们久别重逢时,彼此热烈拥抱。晚辈见到长辈时,要急走几步迎上前去,吻长辈的手,然后长辈吻晚辈的额头。女子相见时,晚辈吻长辈的手心,长辈吻晚辈的额和眼,平辈则互相吻面额。男女相见,一般握手问好。姑娘们或年轻妇女见到老年的男性长辈时,吻长者的手心。

 

丰富的民间文学

塔吉克族具有优秀的文化传统,民间蕴藏着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其中包括传说故事、诗歌、谚语、音乐、舞蹈、戏剧和工艺美术等等。

在塔吉克族的文学艺术中,口头文学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民间传说和诗歌是两大组成部分。塔吉克族的民间传说和故事,内容丰富,寄托着广大劳动人民的向往,反映了他们的爱与恨,并且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公主堡》是关于塔吉克族起源的神话。传说,远古时代,在帕米尔高原的西方,有一个名叫波利斯的古老的国家。波利斯王决定与中国联姻,娶一位美丽的汉族公主做皇后。一天,迎亲的队伍娶到了公主,返回波利斯。走到塔什库尔干时,不巧其西边发生了战争,无法前进,被迫滞留下来。为了确保公主的安全,使臣煞费苦心地把她安置在一座险要的山巅之上,周围密布岗哨,日夜巡逻。过了三个月,西边的烽火平息了,使臣把公主从高山上接下来准备返回时,发现公主怀孕了,使臣和随从大吃一惊。经过周密的调查,发现在山上时,每天中午都有一位英俊的小伙子从太阳上骑着一匹神驹降到山顶与公主相会。使臣和随从惧怕回国引来杀身之祸,于是决定在塔什库尔干留下来,大家推选公主作首领。他们齐心协力在山顶上建起了宫殿,筑起了城堡。不久,公主生了一个男孩儿。孩子长大后。成了一位出色的首领,并建立了一个叫锷盘陀的国家。公主的后代就是我国塔吉克族的先民。

神话《穆士塔格的故事》用美好的爱情故事和仙女慈悲的心灵来解释穆士塔格山雪冠的来历,表现了塔吉克族人民美好的心灵和道德观念,歌颂了为人间美好的事物而献身的精神。在塔吉克族传统的民歌中,最著名的六首“玛卡姆”是《雄鹰》、《白鹰》、《青感古力》、《聪明的宝石》、《各式各样的》和《利克司儿》。这些诗歌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人民对旧社会的不满,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的向往。

塔吉克族民间还流传着很多谚语。谚语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以生动、形象、幽默而又简练的形式,表达出人民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哲理,经常被用来作说明道理的论据,用作劝戒年轻人的格言。例如:

“知识就像泉水,挖得越深越纯净。”

“空口袋立不起。无知的人站不起来。”

塔吉克族很重视为人的品德,有不少这方面的谚语。例如:

“与其要财主的金银,不如要穷人的良心。”

“同时骑两匹马,会把你摔死。”  

塔吉克族老人常用谚语安慰做了错事的青年,鼓励他们奋发向前。其中有:

“没有不失足的骏马,没有不说错话的嘴巴。”  

“柔弱的枝叶一有风就摇晃,无能的懦夫一有困难就彷徨。”

“早晨,一天只有一次,青春,一生只有一回。”

 

独有的乐器

塔吉克族音乐的象征是鹰笛。这种乐器,在国内为塔吉克族所独有。塔吉克人猎取山鹰后,将鹰翅骨取出,剔除杂物,截取内径1厘米多、长约20厘米的一段,将管内削刮干净,然后,在笛的下端刻出六个发音圆孔,外壁雕刻漂亮的花纹。这样,一支鹰笛就制成了。塔吉克族牧民非常珍惜鹰笛,可以用它吹奏各种优美动听的曲调,有时用两支鹰笛重奏,曲调变化更为丰富,再加上塔吉克人的手鼓、热瓦普的配合,更具有高原特色。

塔吉克族还有另外两种特有的民族乐器,一是热瓦甫,为弹拨的六弦琴,与维吾尔族的热瓦甫近似,但是比较短粗。琴身用杏木制成,共鸣筒蒙牛皮或马皮,用羊肠线为弦。这种琴声音柔和悦耳,大多数塔吉克族牧民家都有此琴。另一种名叫巴朗孜阔木,是弹拨的七弦琴,体积较大,乐声低沉。手鼓的使用也很普遍,几乎家家都有。

 

音 乐 舞 蹈

塔吉克族的乐曲很丰富,有歌舞曲、弹唱曲、情歌、哀悼曲、宗教歌曲、叼羊曲乐等等。歌曲大都是山歌体,有固定的韵律。传统的诗歌、牧民作的诗歌,都能演唱。人们经常用传统曲调配上新词咏唱。歌词大都较短,一个谱常配好几段歌词。演唱形式以接唱和对唱为主,独唱较少。经常采用伴唱的方式,伴唱的人们大都重复领唱者所唱的歌词。

塔吉克族无论是山区的牧民还是平原的农民,都喜欢跳舞。在节日、喜庆和愉快的星期天,人们总爱围成一圈,一对对到圈中去跳舞。有时是两个人对舞表演,有时几对青年同舞。跳舞时,男子一臂在前略高举,一臂在身后稍低垂,两肩微微上下动弹,步伐矫健,旋转自如,很像雄鹰在高空翱翔。女子的舞步与男子相同,但双手高举,随着鼓声先向里后向外旋转,动作舒展柔和。

 

丰富的节日

塔吉克族的节日除了肉孜节、古尔邦节和巴罗提节以外,还有切脱恰特尔节、引水节、播种节等民族节日。

塔吉克族的春节,本民族称为“切脱恰特尔”,意思是清除烟灰。这是进行室内外大扫除、除旧迎新的节日。节前,各户都把室内所有的家具搬到户外,然后扫除室内。清扫结束后,用面粉调的浆液在墙上画Y型图案若干行,以示吉祥。节日清晨,由男孩子牵着驴或牛进屋里绕一圈,主人给驴喂一块馕,在它背上撒一些面粉,然后把驴牵出去。这时才能将家具搬回室内。上午,村里声望最高的老人,受全村的委托,到每家去祝贺新春,全村男女老少也相互拜年。中午,家家欢聚一堂,举行家宴。下午,牧民们聚集在一起,举行赛马、叼羊、歌舞等活动。

引水节一般在325日之后举行。节前,各家都要烤制三个大馕,其中一个留到播种节食用。节日这天,附近各村的人汇集到溪流边,携带工具,修整水渠,并相互泼水祝贺。劳动之余,大家聚在一起,相互吃各家带来的两个大馕。

播种节根据各地的自然气候而定,在引水节之后举行。在节日这天,大家相互祝贺丰收,互赠茶叶、馕等礼品,主人则把农作物种子回赠给客人。各家将耕牛牵到田里套上犁铧,给牛喂一些用面做成的牛、犁等食物,以祈求当年获得好收成。

巴罗提节因在伊斯兰教历巴罗提月(回历八月)举行而得名。节日前一天,塔吉克人全家围坐在一起,由年长者将自制的草烛插在盛着砂子的盘子里,一边呼喊家庭每个成员的名字,一边为每个人插两支草烛。然后将盛有饭食的碗摆在草烛盘前,点燃草烛。主持者诵念祝词,每人用手向自己脸上拜捧三下烛火,祈愿得到光明之神的保佑,生活美满,粮食丰收,牲畜繁盛。人们把自己家做的节日饭送给邻居,互相祝贺节日。次日下午,巴罗提节的仪式转到墓地举行。人们将食物和为死者准备的草烛带到那里去,举行追思亲人的悼念活动。晚间,各家要点燃特制的油火把,插在屋顶上,召唤吉祥。此时山村里“万家灯火”,光彩夺目,一派节日景象。

来源:《民族大家庭》· 南海出版公司1996年版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