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孜别克族

2009-10-14 03:35  

乌孜别克族现有1.2万余人(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宁、塔城、喀什、乌鲁木齐、莎车、叶城等地。

乌孜别克族族名源于14世纪的蒙古钦察汗回乌孜别克汗。《元史》作“月即别”、“月祖伯”。

16世纪开始,中亚的乌孜别克人特别是商人,沿着古代“丝绸之路”来我国新疆经商、定居的日益增多,以后有些人又从中亚陆续迁入我国新疆,逐步发展成为我国的一个民族。长期以来,乌孜别克族人民与新疆各族人民为开发和建设祖国边疆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特别是在近一百多年来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乌孜别克族人民始终与新疆各族人民团结、战斗在一起,并积极参加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区反对国民党统治的斗争,为和平解放新疆贡献了力量。

乌孜别克族有自己的语言,乌孜别克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有本民族文字。由于乌孜别克族长期与新疆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杂居,所以大部分人都使用维吾尔文和哈萨克文。

乌孜别克族信仰伊斯兰教。

 

衣 食 住 行

乌孜别克族的服饰以男女都戴各式小花帽为特色。这种小花帽一般分为花、素两种。花的以优质丝绒为底,用色彩艳丽的五彩线精心绣制而成,图案别致,纹样精巧。素的以墨绿或黑色金丝绒为底料,加小珠、亮片绣出简朴大方的花纹图案。妇女有时还在小花帽外面加戴各色丝头巾。妇女喜欢穿用丝绸制的连衣裙。老年妇女的连衣裙较为宽大,褶多,颜色简朴;青年女子的连衣裙色彩艳丽,胸前绣有各式各样的花纹和图案,并饰有五彩珠和亮片。妇女喜欢戴耳环、戒指、项链等多种首饰。男子内穿丝绸或布料的长袖衬衣,外穿斜领右开襟很长的长袍,无扣,用三角绣花腰带束系,一般青年人的腰带颜色较鲜艳些,老年人的腰带颜色较为素洁。

乌孜别克人一年四季都喜欢高筒皮靴,乌孜别克语称为“艾提克”。“艾提克”有夹、棉、毛三种。春、夏、秋三季一般穿夹靴,冬季穿里面衬有棉或毛里的皮靴。“艾提克”一般用牛、羊皮制成,颜色多为黑色,也有红色的。穿“艾提克”时,先用包脚布把脚包好,这样可以防止靴子磨脚,提高御寒能力,走起路来也灵便轻松。

乌孜别克族与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一样,忌食自死的动物和猪、狗、驴、骡肉。主食是小麦和大米等,吃羊、牛、马肉及各种乳制品。一日三餐都离不开馕和奶茶。乌孜别克族最有名的风味食品是“纳仁”。

制作“纳仁”是每个乌孜别克族家庭主妇最拿手的烹饪技艺。“纳仁”所使用的原料主要有:肥牛肉、羊肉、风干的马肠或熟肉干、洋葱、盐、胡椒粉、面粉、鸡蛋等。做法是先用清水把牛、羊肉放在锅里煮熟,再将熟肉及风干马肠或肉干切碎,加上葱花、酸奶子搅拌混合,接着浇上肉汁,用胡椒粉、盐等调味,这样“纳仁”的卤就算做好了。然后,再和面,擀成薄片,用刀切成细条,煮熟后浇上卤。这样,别具风味、香美可口的“纳仁”就做好了。

乌孜别克族的另一种传统佳肴名叫“库尔达克”。它的原料是羊肉、土豆。其制作方法是:将切成块状的剔骨羊肉、土豆放入锅里,加西红柿、青椒、大蒜、花椒粉等文火炖煮。味鲜可口,居家自食,也用来招待客人。

乌孜别克族的住房有带圆顶楼的“阿瓦”、平顶长方形土房等种类。住房多用土砖、石块砌成,平顶厚墙,冬暖夏凉。屋前搭有棚架,种植葡萄、啤酒花等植物,形成凉棚。屋内砌有石膏浮雕图案装饰的壁龛,有雕花木柱。乌孜别克人有用火塘取暖的习惯。可以将褥子放在盖住的火塘上,把脚伸进褥子里取暖。也有人将火塘放在屋内的一个炕里,烟筒设在户外,炕上放置木板,铺上毯子,可供人们坐卧。

 

    

乌孜别克族,多是两代家庭,一般在子女结婚后与父母、兄弟分居。也有少数家庭祖孙三代同堂的。父母对子女有命名、养育等责任,子女对父母有养老送终的义务。老人在社会上受到普遍尊敬。  

乌孜别克族青年选择对象要主动征得父母的同意,尊重长辈的意见。订婚要经过说亲、送定亲礼、女方家长回访和商议婚礼日期等过程。婚礼一般需举行四天,婚礼仪式在女方家举行。傍晚,新郎在同伴的簇拥下前往新娘家迎亲。晚上,由阿訇主持婚礼,新娘一般不到场,而由其父亲、叔叔或舅舅代替。阿訇诵经后,询问新郎、新娘是否愿意结为伉俪,新郎自己回答,新娘由其父代替回答。然后,让新娘新郎同吃一块蘸着盐水的馕,以示同甘共苦、白头到老。仪式后,新娘换上男方送来的结婚礼服,罩上面纱,向父母辞别,新郎将新娘接到家。新郎家门前或院中点一堆火,新娘要绕火堆走三圈,然后到新房门口,向公婆、新郎的兄弟姐妹鞠躬行礼。新郎要跨过火堆。第二天举行揭面礼,由男女双方的亲友参加。第三四天,新娘和新郎父母要宴请对方亲友。婚礼过程中还有“请新娘”、“搬新娘”的活动。

“搬新娘”是在婚后两天,由新娘的亲友们将新娘接走,新郎必须带着礼物请求将新娘“放回”。离别时新娘抱着母亲痛哭,表示不愿离开家,母亲则祝福孩子婚姻幸福美满。新娘被“搬家”后,新郎家要在院子中生一堆火,新娘绕火一圈才能进屋。民间认为,这样可以消灾免祸。

 

文 化 艺 术

乌孜别克族民间文学丰富多彩,特色浓郁。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英雄史诗《阿勒帕米西》和叙事长诗《帕尔哈德与希琳》。乌孜别克族能歌善舞,舞蹈以优美轻快舞姿多变著称。传统的手鼓舞具有十分别致的风格。

乌孜别克族民间音乐曲调优美、节奏明快,民歌歌词生动、内容广泛,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乌孜别克族的乐器种类较多,大多为弹拨乐器和打击乐器,其中以“斜格乃琴”最有特色。“独他尔”、“热瓦甫”、“坦布尔”、手鼓、撒帕依等与维吾尔族的基本相同。妇女善刺绣,她们制作的小花帽、衣边、床单、枕头,精美别致,色彩艳丽,图案别出心裁,为人们所喜爱。

来源:《民族大家庭》· 南海出版公司1996年版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