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族

2009-10-10 03:37  

黄河上游甘肃境内的积石山虽然不如五岳等各山那么闻名遐迩,但它却是传说大禹治水的西部起点。

    保安族人口较少,现有16万余人(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主要聚居在甘肃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拉祜族自治县境内,少数散居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各县和青海省循化县。

    保安族有自己的语言而无文字。保安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大河家和同仁两个方言。通用汉文。

保安族信仰伊斯兰教。

 

兵戎要道上形成的民族

据史料记载,在保安族的故乡——同仁,曾先后是西羌、吐谷浑、吐蕃的属地。西夏、辽金(契丹、女真)的势力范围也曾达到附近的地区。

    元代兴起,蒙古人进入西北藏区。1247年以后,蒙古军在西藏地区的来往相当频繁,保安族居住一带已成了兵家过往要道。元朝为了管辖西藏地区,遍设哨卡、驿站,使同仁一带成了兵戎要道。元、明两代,蒙古人在河州(包括同仁)地区的活动屡屡可见。另外,元太宗窝阔台时期部分蒙古人改信伊斯兰教,相传这部分人中有一些南渡黄河到河州地区定居下来。这正好与保安族关于“东乡蒙古人去同仁经商落户”的传说相符。

    几乎整个元代和明代,河州地区(包括同仁地区),都有蒙古人驻军垦牧,其中一批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人同周围的回、汉、藏、土各族长期交往。通过姻亲关系的发展和交融,逐步形成一个新的民族。

由于居住的地方叫保安三庄,“保安”也就成了这个民族的族称。

 

历 史 贡 献

新中国成立前,保安族与地处偏僻西北的其他几个民族一样,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一定优势。保安族地区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十分贫穷落后。人民不仅受到帝国主义、清王朝统治和马家军阀的惨重压迫和掠夺,还受本民族封建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为反抗封建压迫和剥削,争取民族的解放,保安族人民与当地回、汉、撒拉等族人民多次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1871年,保安族人民参加了当地的回民反清起义,同回、东乡、撒拉等族人民一起,在河州(今临夏)太子寺战役中,齐心协力,英勇奋战,以“黑虎掏心”的战术,把清军打得大败,取得很大的胜利。

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民族危机的时刻,爆发了义和团运动,各族人民拿起武器,高举反帝斗争的大旗,与侵略祖国的强盗展开了英勇顽强的斗争。1900年,德、日、俄、英、美、法、奥、意八国联军侵入我国,守卫在北京的“甘军”中有几十名保安族士兵,在义和团的影响下,他们同其他兄弟民族一道,英勇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在正阳门的战役中,攻取了“八国联军”的正阳门据点,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在蒋介石、马步芳集团的黑暗统治下,保安族劳动人民生活十分悲惨;马占鳌家族的“八大家”地主,作威作福,鱼肉百姓,使保安族人民的生活犹如雪上加霜。保安族人们为了生存,展开了顽强不屈的斗争。

1945年,保安族人民参加了以临洮为中心的各族人民的联合反蒋大起义。当时起义军广泛团结各族人民,提出了“官逼民反,不得不反,若要不反,免粮免款”的口号,使起义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最多达九万多人。在街子坪一战中,给敌人以沉重打击。迫使国民党政府不得不做出了一些让步,减少了一些苛捐杂税。不久,国民党政府调集重兵镇压了这次起义。

1947年,保安族人民与“八大家”地主为灌水问题又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八大家”地主派四百余人到干河滩破坏水渠,践踏庄稼,企图挑起武斗。保安族全村男女老幼手持刀枪,齐心对抗,强大的群众力量,吓破了地主豪绅的胆,他们破坏水渠的企图没有得逞。保安族人民又一次取得了胜利。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保安族人民的反抗斗志愈来愈高,诸如此类的斗争不断发生。

近一百余年来,英勇的保安族人民同各族人民一起,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进行了多次反抗斗争。虽然是规模较小的自发斗争,但却程度不同地动摇了反动统治的基础。保安族人民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保 安 花 儿

在保安族丰富多采的民间口头文学中,保安“花儿”高亢嘹亮,悦耳动听,独具特色。

    保安族几乎人人都能触景生情,即兴而歌。花儿的曲调叫“令”,保安族“花儿”以“保安令”、“六六儿三”为主调。在演唱时除用汉语外,衬词、借词中往往也用本民族语言以及撒拉语、藏语等语言演唱。歌声自由奔放,带有颤音,由低转高,婉转动听。歌词一般以六句式为多,也有八句、九句、十二句,甚至四十八句的。“保安令”多属上下乐句结构,四句歌词反复曲调一次,若是折断腰式,则在上下乐句间插入一个经过性乐。节拍多以三拍复拍为主,兼有少量混合拍和四拍。

    保安“花儿”词语朴实生动,比喻贴切,内容一般表达保安人的劳动场景和生活情趣;也有反映青年男女坚贞不渝、纯洁爱情的“花儿”。特别是表达爱情的“花儿”,数量多,流传广,艺术性较高。

    “保安令”是在青年男女聚会和传统节日时唱的,不少老年人也都能唱祖先传下来的传统唱段,这些“花儿”更能体现过去的风格。

另外,在婚礼上唱的“宴席曲”也是保安族说唱文学的一种。

 

   

保安族的舞蹈继承了蒙古族舞蹈的传统,吸收、融合了汉、回、藏、土、撒拉等民族歌舞的长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舞步轻盈,节奏明快,感情豪放,富有情趣。如舞蹈《克依卡哈德》、《保安腰刀》,曾在“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中得到好评。

保安族擅长的乐器很多,有笛、箫、篦篦(用竹做的双筒四空乐器)、二胡、四弦等,说明保安族是一个热爱生活、富有艺术情趣的民族。

 

三邻居和神马故事

    保安族的民间文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神话传说、故事、笑话、格言、谚语等。如民间故事《三邻居》,讲的是“风里耳”、“穿山眼”、“万能手”三个邻居,和睦共处,团结一心,抵挡风雨,使魔王和黄河神无可奈何。后来,一只不祥鸟挑拨离间,使三邻居互相猜疑、嫉妒,不再团结对外,终被魔王各个击破。三个邻居,暗喻三个民族,这个神话里寓意深刻,反映了保安族人民追求民族大团结的美好愿望。

故事《神马》美好动人,流传也颇广。它叙述三个青年为寻找象征幸福的神马,历尽艰辛,最终与回、蒙古、藏族三个年轻美貌的姑娘结成姻缘,形成保安三庄。这个故事不仅表现了保安族人民勤劳勇敢、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而且间接地反映了保安族由多民族融合发展形成的历史事实。

 

“打五枪”与“五旗”

蒙古族的牧民生活习惯,在保安人的体育活动中充分体现出来。刀术、骑射、摔跤都是他们日常喜爱的活动。特别是紧张刺激的马上运动,使他们得以展示先祖当年的雄风,赢得阵阵的喝彩。“打五枪”,规定人骑在飞驰的马背上,在200米的射程内,完成五次从装火药到发射的复杂动作;“五旗”是在100米内完成五个“旗”的动作。这两项比赛均需要高超的技艺、娴熟的骑术和勇敢、顽强的意志,因此,优胜者得到众人的赞扬和尊敬。一旦比赛结束,获胜的一方载歌载舞,宴请宾客,以示祝贺,气氛十分热烈。

 

工艺精湛的腰刀

保安腰刀,向以刀刃坚韧、锋利著称。它工艺精致,风格独特,式样美观,久负盛誉。

在元代,由于生活的需要,保安族为了自卫和屠宰牛羊,已经能制造出一种带木柄的皮鞘刀了。到了清朝同治年间,保安族东迁,路经化县时,向当地兄弟民族制土枪的工匠学会了制叉技术,通过借鉴又提高了本民族的打刀锻造技术。以后,住在大小河家地区的保安人,经过几代匠人的钻研创新,练就了炉火纯青的制刀技术。他们制作的腰刀,不但品种增多,花样翻新,而且质量不凡,无论在设计、锻造,还是淬火、镶嵌、砸铆等工艺方面,都技高一筹。另外,制作腰刀的工序,也十分惊人,一把腰刀少则40几道,多则要经过80多道工序。

    腰刀的品种有:“什样锦”、“波日季”等多达一二十种。其中以“什样锦”最为精致。

“什样锦”腰刀,规格有17厘米、23厘米、33厘米三种。刀把由护口、平罗(直线条罗纹)、弯罗(弯线条罗纹)、盖子等组成,用黄铜片、红铜丝、白铁丝、牛角、塑料、赛璐珞等材料按图案叠合铆制,经过精心打磨,显出五光十色,鲜艳夺目的色料。腰刀的刀鞘由黄铜或白铁打成外壳,鞘内装木芯固定并保护刀刃,鞘侧又附设一小鞘,可以插一种消毒和拔鼻毛的银制小镊子。刀体在反复锻打的铁中加钢淬火而成,异常坚韧、锋利、耐用。刀身打成后,工匠在刀面上刻上“七颗星”、“五朵梅”、“一条龙”、“一把刀”等图案,既精致美观,亦可作为工匠的代号或商标。

保安腰刀,已是保安族文化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是保安族男子喜爱佩戴的精美饰物,使保安族青年愈显英俊威武;保安族青年谈情说爱的时候,也把它当做表达爱情的信物。另外,它作为保安族文化的艺术精品,已成为馈赠嘉宾的精美礼物。

 

融众家之长的服饰

保安族的服饰,最早与蒙古族大同小异,后来吸收了青海藏族、土族的长处,在与回族、东乡族、汉族的频繁交往中,服饰又有明显变化,融合众家所长,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男子喜欢戴白色或青色的号帽(圆顶布帽),穿白布衫,套青布夹袄(坎肩),在节日或喜庆场合,戴礼帽,穿翻领大襟藏式长袍,多褐色,但较藏袍稍短,又有与藏袍不同宽度和不同花色的“加边”。扎4米多长的彩色腰带,通常是围腰三圈外露尺余,挂腰刀,脚蹬牛皮长筒马靴,显得格外威武英俊。

妇女多喜欢紫红、墨绿等色彩鲜艳的灯芯绒大襟上衣,蓝色或黑色裤子,有的还穿过膝的长袍,外套深色的坎肩。衣袖和裤脚都绣有花纹图案的镶边。男女上衣均长于坎肩,以露出衣边为美。遇到喜庆节日时,妇女们的穿戴较平常更为讲究,喜欢上穿苹果绿衣衫,下着粉红色花裤,看去既艳丽又俊俏。年龄不同,打扮有别,少女喜梳大辫,着各色鲜艳的上衣,节庆日戴细、薄、柔而透的绿纱盖头;已婚的妇女多着黑、蓝、白、青色服装。盖头的颜色,少妇和中年妇女多为黑色,老年妇女则为白色。

 

   

信仰伊斯兰教的保安族人的节日,主要有:“尔代节”,一般称大节(也叫“开斋节”,时间为伊斯兰教历十月一日)、“宰牲节”(又称“古尔邦节”,一般叫小节,时在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圣纪节”(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在节日期间,举行宗教仪式,互相祝贺,赠送油香等食品。此外,保安族人民也过“春节”,俗称大年初一。

来源:《民族大家庭》· 南海出版公司1996年版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