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巴族

2009-10-03 03:42  

    在西藏,流传着一部妇孺皆知、人人会唱的诗歌集《仓央嘉措情歌》。这部用藏文记录下来的诗歌名著的作者是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他出自于西藏的一个古老民族——门巴族。

   “门巴”,原是藏族对居住在喜马拉雅山南麓门隅的人的称呼,意为“住在门隅的人”,后成为门巴族的自称。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门巴族。

    门巴族人口为0.8万余人(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主要分布于西藏自治区的门隅地区,以及墨脱、措那、隆子等县。

    门巴族有自己的语言,门巴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藏文。

    门巴族主要信仰藏传佛教,也有部分人信仰原始宗教。

 

反抗侵略  保疆卫土

    门巴族历史悠久,早在公元823年,唐朝与吐蕃在拉萨大昭寺前设立的甥舅和盟碑中,就有了“南若门巴”的记载。

门巴族聚居的门隅地区,13世纪为元朝所统治。14世纪中叶到15世纪初叶,门隅地区成为竹巴噶举派的世袭领地,在此建立了噶举教派的寺庙。17世纪中叶,黄教兴起,在门隅建立宗康(宗本衙门),扩建达旺寺,开始政教合一的统治。

19世纪中叶以后,清朝驻藏大臣和西藏地方政府为加强对门隅地区统治,除派两名“拉业”(管事)监督管理该区事务外,并授予错那宗和达旺寺以管理门隅地区的实权。

    早在19世纪初叶,英帝国主义已经不断侵犯我国西藏边疆。1914年西姆拉会议期间,英帝国主义背着中国政府阴谋炮制了非法的“麦克马洪线”,将门隅、洛渝和下察隅等共9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归英属印度,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和强烈反对,历届的中国中央政府对此从未予以承认。

    西姆拉会议失败后,英帝国主义并不死心,又多次派遣间谍分子装扮成生物学家和旅行者潜入门隅活动。1944 年,一支全副武装的英军突然闯入我达旺地区,在此构筑工事,设立哨所。英帝国主义的横蛮入侵当即遭到西藏地方政府的强烈抗议和当地门巴族、藏族群众的示威,最后英军只好撤到色拉山以南的德让宗、打陇宗一带。

    1947年,英帝国主义势力撤走后,印度继续控制色拉山以南的大部土地。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印度又陆续占领了除勒布四“错”以外的整个门隅以及洛渝、下察隅的大部分地方,赶走了这些地方的西藏官员,不许他们在当地征收赋税和行使其他传统权力。富有光荣斗争传统的门巴族人民,为保卫祖国边疆的神圣领土,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做出了巨大贡献。

 

《仓央嘉措情歌》

    门巴族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学,民歌曲调优美,流传久远。其中,以“萨玛”酒歌和“加鲁”情歌最为奔放、动人。正是这块民歌的丰地沃壤,孕育出了像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那样的著名诗人。

仓央嘉措擅长诗歌创作,其诗集《仓央嘉措情歌》,脱胎于门巴族民歌,并保留了门巴族情歌的特色。《仓央嘉措情歌》共有66首,除少数几首是颂歌外,大多数是描写爱情生活的。有表达爱情的忠贞,有反映爱情的欢乐,还有表现宗教与爱情间的冲突……体会深切,情感真挚,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宗教法规束缚下广大年轻人的心情,因而得到群众的喜爱。在艺术上,它的成就十分显著。意境极富浪漫色彩,语言朴素无华,明快清新,所有比喻十分新颖而形象。所有这些,都是作品历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仓央嘉措的名字早已列入中国文学史册。目前,他的情歌不仅在我国有多种文译本,而且翻译成了英、法、德、俄、日、印度和蒙古等文,步入世界文坛。

 

竹器和木碗

勤劳智慧的门巴人多才多艺,他们用竹蔑、藤条等编织的竹方盒、竹斗笠、藤背篓、竹筐等,图案精美,大方而耐用。

门巴族居住的藏南地区林木茂盛,他们杰出的创造才能在木材的应用上得到充分体现。在他们中,质地坚硬的青松和杜鹃花的树根变成了一只只精美的木碗,它不变形、不褪色,既是当地各族群众喜爱的生活用具,又是享有盛誉的工艺品。错那县的勒布区有“木碗之乡”的美称,这里门巴族师傅生产的木碗,制作精细,深受群众喜爱。

 

氆氇长袍与背皮子

门隅地区的门巴族人,男女都穿红色氆氇长袍,戴褐顶桔黄边前部留有缺口的小帽或黑毡帽;足登牛皮软底筒靴,由红黑两种氆氇镶配缝制。妇女腰束白围裙,喜戴手镯、红白绿色串珠、耳环、戒指等装饰品。墨脱地区的门巴族,由于地处亚热带,男女一般穿长短两种上衣。妇女喜穿长条花色裙子,戴耳环、戒指。男子腰间都挂一把砍刀。

错那地区的妇女在背上披一块牛犊皮,既是一种装饰,又可御寒,在山间负重时还可垫背。传说唐代文成公主进藏时,为了避邪,背披牛皮,颈挂一串用松耳石、红珊瑚、玛瑙等串成的装饰品。日后公主把牛皮赐给了门巴族妇女,从此,背皮子的习俗沿袭下来。

 

独特的炊具 

“可”是门巴语音译,意为石锅。是用青石板料,由手工凿制而成,一般高20-30厘米,口径20-40厘米,可用于烹炖、烙饼、蒸酒,保温性好。

门巴族的食物以大米、玉米、荞麦、鸡爪为主。大米吃法与汉族相同,玉米和鸡爪谷则作成糊粥,也吃面饼、奶渣,喝酥油茶,喜欢吃辣椒。

 

门巴歉  木板瓦

“歉”,门巴语音译,意为一种石砌碉屋。一般呈方形,石砌的墙壁地基宽,上部向里收缩。人字形屋顶上以木板作瓦,整座房子用木板隔为三层,上层放置杂物,下层关养牲畜,中层供人居住。木结构的衔接处虽然只用竹条捆扎,但七八米高的房子,历经百年的风雨仍然完好无损。

 

   

藏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也是门巴族喜庆的日子。十二月二十九,每家要准备9种粥,象征生活富足,预祝来年丰收。正月初一清晨,主妇争相早起,背回一桶水。门巴人认为这第一桶水是雪山上流下来的奶汁,象征财富。初二大家纷纷走村串户,探亲访友,一般妇女走在前面,并先入室。节庆期间,全村在宽敞的地方唱歌跳舞,表演一种叫错木的门巴戏剧。正月十五,全村男女聚会一次,欢庆新年结束。

来源:《民族大家庭》· 南海出版公司1996年版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