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

2009-09-30 03:56  

汉族,是我国人口最多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现有人口113738万余人(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占全国总人口的91%,主要分布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以四川为最多,依次是山东、河南、江苏、广东、湖南……

汉族的先民,是古代的华夏族。称谓始于汉代,并沿用至今。汉族是经过长期历史发展,同其他民族共同融合而成的。

汉族的语言通称汉语,属汉藏语系,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丰富的语言之一。汉语分为北方、吴、湘、赣、客家、闽北、闽南、粤八大方言。现代汉语普通话以北方方言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汉字起源于远古,现行的方块字,是从4000多年以前殷商的甲骨文和商周的金文演变而来的。

汉族自古对各种宗教信仰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天命崇拜和祖先崇拜是汉族宗教的主要传统观念。道教是汉族历史上形成的宗教,源于古代的巫术、汉秦时代的神仙方术。汉代以后,佛教传入,一部分人开始信仰佛教。后来天主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又陆续传入,一些人开始信仰这些宗教。

 

源 远 流 长

汉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旧石器初期,有将近4000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民族之一。远古时主要活动在黄河中下游流域,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是其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汉族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而封建社会漫长是汉族的一个突出特点。

相传公元前3000多年,来自黄土高原的皇帝和炎帝部落与蚩尤率领的东夷部落大战于今天的河北省涿鹿县。后来蚩尤败北,于是炎黄两大部落联盟融合了蚩尤的部分子孙以及羌、夷等人,构成了汉族的前身——华夏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华夏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到汉朝时,华夏族成了统一多民族国家人口最多的民族,被称为汉人、汉族。

汉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曾有多次较大的迁徙和民族间的融合,特别是与少数民族的取长补短,使其不断发展壮大,逐渐成为我国人口最多,政治、经济和文化最发达的民族。纵观华夏文明史,堪称“世界之最”的发现和发明,几乎遍布各个领域。

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初年,商高提出的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比古希腊提出的毕氏定理早500多年;成书于东汉的《九章算术》所记方程术,比欧洲人早1500多年;正负数的运算法则在《九章算术》中也有说明,相比之下,欧洲人到16世纪才开始接受负数概念;公元5世纪祖冲之把圆周率π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字,比西方早1000多年;公元1303年朱世杰发明的“四元术”,用消元法解四元联立方程组,又发展高级等差级数的求和方法,竟与300多年后的“牛顿公式”完全一致。

周朝时对哈雷彗星的观测记载,战国时记录的恒星表,东汉初年发明的浑天仪,都是对世界天文历法研究做出的杰出贡献;公元13世纪郭守敬推算出一年为365.2425天,其数据比近代科学观测的结果误差不到30秒;宋代天文学家苏颂制造的苏颂钟“水运仪象台”,堪称人类在中世纪最卓越的机械制造,其原理两个世纪后传入欧洲,导致了机械钟在西方的发展。

成书于春秋末年的《孙子兵法》和西汉初年整理出来的182家兵法,堪称世界最早的军事著作。在过去了2500多年后的今天,世界上一些大国决策人物和军事指挥家仍在研读《孙子兵法》,西方的一些经济专家还在把《孙子兵法》引入企业管理,可见孙武的军事学说具有巨大的超时代、超国度的生命影响力。

公元8世纪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系统农业学书,所提出的一整套轮作农耕技术,西欧各国在1000多年后的18世纪30年代才开始实行;汉族发明的先进农具和耕作技术传入欧洲后直接改变了农业落后的面貌,导致了西方的农业革命。

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是世界史学界公认的四大发明,它对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已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骄傲。

千百年来,以孔、孟儒家学说为代表的汉文化不仅根深蒂固地影响整个中华民族,而且影响到中国相邻的国家,推动了东亚文化的发展。

 

反帝反封建斗争

汉族是一个富于革命光荣传统的民族,为反抗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地主阶级的残酷压迫和剥削,自秦朝末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举行过千百次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虽然这些起义都由于历史与阶级的局限而最终失败,但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影响,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为反抗外来侵略,维护民族尊严和祖国统一,汉族人民与各兄弟民族一起进行了英勇卓越的斗争。明朝中叶以后,荷兰殖民主义者侵占了我国台湾,郑成功率义军在台湾各族人民的支持下,一举收复了台湾。清初,沙俄帝国主义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当地各族人民奋起反抗,在驱逐沙俄侵略者的雅克萨战斗中,汉族军民与当地各族军民紧密团结、浴血奋战,取得了雅克萨反击战的胜利。

1840年以后,列强侵入中国,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列强为了瓜分中国,英国对中国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法国发动侵华战争,日本发动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以至1931年“九一八”日本侵占中国东北等等,都给中国强加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侵占了中国大片领土。面对外敌的侵略和国内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汉族人民挺身而出,发动太平天国革命、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与其他各兄弟民族一起共同掀起了反侵略战争和各种形式的反封建斗争。其中,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所发动的广州起义、云南河口起义和辛亥革命,属于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建立了以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为政体的中华民国。虽然被帝国主义操纵的军阀所篡夺,但是对中国各族人民的觉醒起了积极的作用。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以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汉族地区传播。1919年的“五四”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的领导下,汉族各族人民与各兄弟民族人民一起,前赴后继、不怕牺牲地进行英勇的反帝反封建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对外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以求得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对内反对封建主义和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剥削,以求得各民族的自由和平等,建立独立富强的新中国。各族人民经过30年的英勇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于1949101日建立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废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剥削制度,实现了各民族一律平等,走上了共同繁荣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

 

文 学 艺 术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汉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古代汉文学发展中。诗歌的发展占显著地位,如楚辞、乐府、唐诗、宋词等都有许多艺术成就及高的作家和作品。其中,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柳永、苏轼、陆游、辛弃疾等人及其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公认的名家。散文方面,早在秦、汉时古文就有极高的造诣,至唐、宋时,古文以平易流畅为宗旨,有了很大发展,其中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曾巩、王安石、苏轼、苏辙被誉为“唐宋散文八大家”。小说创作,到明清时已获得很大发展,长篇巨著如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吴承恩的《西游记》、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短篇小说集如冯梦龙的《古今小说》、凌蒙初的《拍案惊奇》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等均为不朽佳作。剧本作为书面文学的形式,开始于宋朝,盛行于元代。著名的元代杂剧家及剧本有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马敬远《汉宫秋》、高明《琵琶记》等。明、清两代的著名杂剧作家及剧本有汤显祖《牡丹亭》、洪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等。

近现代以后,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汉族文学经过革新,以通俗、抒情、写实为特点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创作方面涌现出了一大批在国内外都有影响的名家名作。诗歌创作方面,以胡适、郭沫若等为代表,树立了“五四”新诗的里程碑。散文创造方面,以梁启超、李大钊、鲁迅、朱自清等为代表,使散文面目从此一新。小说创作方面,以鲁迅的《狂人日记》为代表首开一代小说新风,以其《阿Q正传》为代表深刻剖析旧中国病态的国民性而影响深远;其后如冰心、茅盾、巴金、赵树理、丁玲、周立波等作家的作品,从不同角度和深度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的现实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剧本创作方面,如叶绍钧、田汉、曹禺、夏衍、阳翰笙等都是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剧作家。

在绘画、书法、建筑、工艺美术、音乐、舞蹈、戏剧、曲艺艺术等方面,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具有极高的创造力。例如:早在秦汉以前,汉族的先民就创造了乐曲和乐器,发明了乐律;到汉唐时,音乐以歌舞音乐见长,到宋元以后,则以戏曲音乐为主。当今世界公认的音乐律制,五度相生律、纯律及平均律,都是汉族的发明。汉族艺术的创造,从古到今都有许多蜚声中外的名家,其艺术造诣和辉煌成就令人赞叹。在其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汉族人民十分善于学习和吸收各少数民族的艺术成果,并形成本民族的风格。此外,在一些类书的编纂方面,也是由来已久,巨著颇丰。如唐、宋时的《北唐书钞》、《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特别是明、清时的《永乐大典》、《图书集成》等可称世界上古老的著名百科全书,不仅显示了以汉族文化为主体的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成就,也显示了古代汉族学者和少数民族学者合作与相互学习的精神。

 

不断变化的服饰

汉族的服饰比较复杂,从古到今,变化很大。古代,服装比较讲究装饰,而且对服装及其装饰还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到了近现代,废除了服装的封建等级规定,并逐步倾向简便,实用。

古代服装主要有裙服(上衣下裙)、袍服(即深衣,把上衣下裙连起来)、襦(即短衣)裤服等。其中,裙服中的冕服为帝王以及百官的上等礼服;袍服又分为长袍式和衣连裙式两种,前者为百官朝服及庶人礼服,后者为皇后贵妇人的礼服;孺裤服则为平民的常服。

到近现代,汉族服饰开始大变,特别是辛亥革命以后,作为封建的不可僭越的等级礼服和男子广袖裙服,以及服装上繁缛的章纹、佩玉、组绶等完全被淘汰,代之而起的是:男子身穿简化了的传统长衫或满族的马褂,头戴呢帽、皮帽、毛线帽,脚着布袜子布鞋,有的也穿西式礼服、戴呢帽;女子最初穿简化了的上衣下裙,以后流行穿改良的旗袍,也有的喜欢以衣连裙作礼服;公职人员和知识分子开始穿中山装(以孙中山倡导并首穿而得名);城市居民和乡村农民则多穿短衣长裤,男女装的区别仅在于男衣多为对襟式,女衣多为大襟式。

    新中国成立以后,汉族服装趋于统一。城市各阶层男女不分礼服与常服,一律穿干部服,男女服装的区别只在于领口不同和衣袋的多少。有的青年人也喜欢穿“青年装”和夹克。夏天,男子一般穿衬衣长裤,女子穿半腰裙或连衣裙。农民上穿对襟或大襟短衣,下穿长裤。

    进入80 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服装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无论城乡,各行各业都流行起了西装、夹克、风衣、运动衫、呢大衣、羽绒服等。特别是女青年的服装更是款式新颖多样,追逐着服装时尚的新潮流。

 

八 大 菜 系

    汉族主要从事农业,饮食以粮食为主,辅以蔬菜、豆制品和鸡、鸭、鱼、猪、牛、羊肉等菜肴。茶和酒是其传统饮料。以大米为主食的,习惯将大米做成米饭、粥或加工成粉条、粉皮、凉粉、米糕、汤圆、棕子、年糕等花样食品;以小麦为主食的,习惯将麦面做成馒头、面条、花卷、包子、饺子、馄饨、油条、锅贴、春卷、炸糕、煎饼等。讲究并善于烹饪技术,是汉族的一大饮食特点。不同地区的汉族人民以炒、烧、煎、煮、蒸、烤和凉拌等烹饪方式,经过长期的实践,形成了独具地方风味的粤、闽、皖、鲁、川、湘、浙、苏八大菜系,而且每一菜系都包括上百至数百种菜肴。其中:

    粤菜讲究以清淡、生脆、爽口和偏甜为主,以烤乳猪、脆皮鸡、冬瓜盅和竹丝烩王蛇为传统名菜;闽菜讲究滋味新鲜,注重甜、酸、咸、香,传统名菜有福寿全、太极明虾、雪花鸡、烧片糟鸡和佛跳墙等;皖菜讲究以“重油”、“重色”、“重火功”为特点,传统名菜有红烧果子狸、奶汁肥王鱼、火腿炖甲鱼、雪冬烧山鸡、葫芦鸭子等;鲁菜为北方菜的代表,讲究清香、鲜嫩、味纯,传统名菜有油爆大哈、清蒸加吉鱼、红烧海螺等;川菜讲究以麻辣为主,清鲜味浓并重,是八大菜系中名目最多的菜系,传统名菜有宫保鸡丁、香鸡、怪味鸡、鱼香肉丝、麻婆豆腐、干煸牛肉丝和干烧明虾等;湘菜讲究酸辣、香鲜、软嫩,并喜制烟熏腊味,传统名菜有子鸡、腊味蒸元鱼、冰糖香莲、红煨鱼翅等;浙菜讲究鲜、脆、软、滑,以保持原味见长,传统名菜有西湖醋鱼、生爆虾片、叫花童鸡、龙井虾仁等;苏莱讲究清淡适口、甜咸有度和原汁原汤,传统名菜有清蒸鲥鱼、银菜鸡丝、百花酒焖肉、清炖蟹粉狮子头、南京板鸭等。

饮茶是汉族的普遍嗜好,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得茶解之,说明汉族饮茶由来已久,来客敬茶,是汉族的传统礼节。由于茶叶的产地和制作方法的不同,因而有绿茶、红茶、花茶、珠茶、乌龙茶、毛尖茶、菊花茶、莱莉花茶、铁观音茶等。

 

不同的民居

    由于汉族分布地区广大,其传统住房因地区的不同而产生出不同的样式。

    居住于华北平原的汉族,其传统住房多为砖木结构的平房。房屋座北向南,以木柱托梁架檩,以砖石砌墙或夯土墙围护北、东、西三面,南向开门和安置窗户,盖顶人字形,盖瓦片或抹泥顶。院落多组合成四合院式,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北京四合院以朝南的三间房屋为正房,正房两边是耳房。正房前面为庭院,庭院的东西两侧是厢房,厢房两边也有耳房。庭院南面开大门。有的四合院在大门后立有影壁,正房与厢房用回廊连接。

    居住于东北的汉族,其传统住房与华北的基本相似,区别在于除用木构架梁外,间壁也用木板,屋顶盖瓦或茅草。

    居住于陕北的汉族,则根据黄土高原土层厚实、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窑洞为住房。这种窑洞式住房主要有地坑式、沿崖式和土坯式三种。地坑式窑洞是在地面挖坑,然后在坑内三面或四面开凿窑洞居住;沿崖式窑洞则是沿山边或沟边开凿窑洞;土坯式窑洞是以土砌拱后覆土而成。此外还有砖砌的窑洞。窑洞不仅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而且不占耕地面积。尤其是地坑式窑洞不仅居所和街道都在地坪以下,而且窑洞顶上的土仍然可以种庄稼。地下窑洞的组合也基本上保持四合院的格局。

    居住于南方的汉族,其传统住房以木建房为主,讲究飞檐重阁和榫卯结构,有的除用木板嵌合四壁外,再用砖石砌墙围合。由于南方各地习俗和自然条件的不同,在楼房布局上还有差异。如丘陵山地的楼房多半是依山傍水而建,江、浙水乡一带的楼房布局则注重前面是街道后面是小河,福建的土楼庞大而美观,苏州的楼阁小巧而秀丽。

    无论居住于南方还是北方的汉族,其传统民居的共同点都是座北朝南,注重室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节 日 礼 俗

    汉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阳节等。

    在这些节日中,以春节最为隆重。春节定在农历正月初一,是一年的开始,意在辞旧迎新。春节以腊祭这一天开始拉开序幕。腊祭日为农历十二月八日,俗称“腊八”。从腊日开始,长江流域的农村开始把肥鱼、鲜肉熏制成腊鱼、腊肉、腊肠;北方部分地区则熬“腊八粥”。各家各户大扫除,清扫墙角、屋顶,男人们裱糊或粉刷板壁和墙壁,使屋内焕然一新,妇女们则拆洗衣服、缝制衣被。腊月二十三日祭灶神,意在封住灶君嘴,使其上天时不能说各家的坏话。祭灶后,家家户户开始忙于置办年货,打糍粑(年糕)、杀年猪。到春节前三天,开始贴春联、窗花、门神。除夕,全家吃团圆饭,晚上守岁。大年初一,家人及邻居开始互相拜年、走亲访友,举行舞狮子、耍龙、踩高跷等文娱活动。

    汉族十分好客,讲究礼节。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了汉族好客的心理。汉族喜欢交往,注重“礼尚往来”,讲究迎送礼让。凡迎宾客,主人要到大门外迎接,入门后上台阶时,必是客人位于西主人位于东,即所谓“东道主”,主人请客人入席,客人要听从主人的安排,即所谓“客随主便”。客人告别时,主人要起身相送,亲切道别。汉族人作客时,比较注意衣服容貌整洁和坐立行走姿势端庄自然。以示相互尊重。同时还注意作客的规矩,即入席前后,主客要互相谦让,坐下后,主人劝客人吃,客人才能开始吃。席间不能只顾自己大吃大喝,也不能大声喝汤或吃得啧啧发响,不能专挑食物据而取之,也不能搅和汤菜或把咬过的菜放回碗盘里。饭后剔牙要用手掌掩口。

尊老爱幼也是汉族的美德。晚辈对长辈要恭敬,处处礼让。席桌上的好菜要先敬长辈;路上与负重长辈同行时,要帮助长辈负重;长辈说话,晚辈不能随便插言,而且要尊重长辈的意见。

来源:《民族大家庭》· 南海出版公司1996年版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