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各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壮族

2009-12-19 08:51  

  色糯米饭:又叫花米饭或青精米饭,是壮族人民喜爱的食品之一。它是用糯米泡在枫叶汁、紫蓝草汁(壮语叫“棵斩”)、红草汁(壮语叫“棵些”)、黄花汁(壮语叫“花迈”)里分别染成黑色、紫色、红色、黄色,加上本色(即白色)蒸制而成。五色糯米饭,色香味俱全。蒸熟后的糯米饭,几种颜色混在一起,斑驳陆离,非常好看。其香乃天然清香,香气袭人,极为可爱。其味鲜美,醇正平和,且有微甘,甚是好吃。五色糯米饭在气温不太高的情况下,可放多日而色香味不变。有的人家一蒸就是一二十斤,一时吃不完,把它晾干存放起来,到吃时,回锅炒或焖,加上一些作料,其味道更加鲜美。五色糯米饭象征着吉祥如意。除了农历三月初三外,社日、中元节,甚至过年等,也有人做五色糯米饭吃。

  驼背粽:每到春节和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包“驼背粽”。其做法是将上等糯米浸泡后用粽叶包裹, 包时在糯米中间放绿豆沙或一条拌好作料的肉条,包成两头扁平、背面中间隆起的形状。“驼背粽”大的能到二三斤,小的也有一斤,很长时间才能煮熟,是节日馈赠的佳品。

  风莫饭:每年正月,广西靖西岳圩、湖润一带的壮族人,总喜欢吃“风莫”饭。“风莫”是壮族一种特大的粽粑。腊月二十八,姑娘们筛选糯米泡入清水中,浸一夜捞上来,滴干水,再用食盐、五香、胡椒、生姜等调味品拌匀,把大块大块的“冬精”(一种植物,叶子很大,可包裹食物)合并,就包起“风莫”来。“风莫”中间有的放绿豆,有的塞上猪腿或鲜猪肉。形状如竹筒,也有呈方形的。大年三十晚上掌灯时分,姑娘们便从大铁锅里捞出大“风莫”放置厅堂的方桌上。正月十五那天,大凡出嫁的姑娘都回娘家欢聚一堂,吃顿“风莫”饭。午时三刻,人们开始吃“风莫”。 老父或老母打开“风莫”,从大到小依次分给全家人,而亲人也要严守规矩,老人分给的“风莫”妄尽可能吃完,以表示孝敬父母,恭祝父母延年益寿。这种风俗据说在北宋时期就开始有了,如今还在代代相传,这倒是敬老爱幼的文明习俗。

  酒肴:壮族人家用自制的水酒,配以鸡胆的,叫鸡胆酒;配以鸡内杂的,叫鸡杂酒;配以猪肝的,叫猪肝酒,统称“酒肴”。

  鸡胆酒:将新鲜的鸡胆汁冲进水酒即成。一只新鲜的鸡胆可冲二两左右的酒,如酒多则太淡,酒少则苦。鸡胆酒苦中带甘,喝起来余香在口,回味无穷。

  鸡杂酒:把煮熟的鸡肠、鸡肝、鸡心剪碎,分放在酒杯里,斟上酒即成。喝这种酒要一饮而尽,留存嘴里的鸡杂再慢慢咀嚼,既解酒,又鲜美好吃。

  猪肝酒:将新鲜的猪肝切成薄片,放进酒杯里约七八分钟,等猪肝变白,说明酒已渗透其中,细菌荡然无存,便可拿来吃。猪肝鲜脆可口,酒味醇香。

  嚼槟榔:在广西龙州、防城、上思和宁明等地的壮族村庄里,盛行着“客至不设茶,唯以槟榔为礼”的习俗。嚼槟榔象喝茶抽烟一样,不限次数。方法是用小尖刀将槟榔削下少许,用火柴头大的面灰掺和着,加上一片指甲盖大的烟叶揉在一起,再用蒌叶包起来,放进嘴里咀嚼,跟着吐口水,而后在嘴里品味慢慢吞下。不用多久,唇红齿黑脸发胀,大有“醉槟榔”之感。嚼槟榔一是为了“辟瘴、下气、消食”、增口味,二是为了保护牙齿——嚼摈榔后牙齿乌亮美观,可防虫蛀。

来源哈尼太龙网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