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苗乡侗寨“一加一减”扮靓“人类疲惫心灵的家园”

2010-01-18 07:20作者:来源:新华网  

肇兴侗寨“四季风华”侗族大歌队几名歌手在一户居民的新居前演唱侗族大歌(2009年12月21日摄)。
她们唱道:“新房高高耸入云,愿能富贵双全子孙满堂。” 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新华网贵州频道1月17日电(记者娄辰)76岁的苗族老人杨昌林站在缓缓流淌、清澈见底的巴拉河畔说,两三年前这里的河水还臭味刺鼻,污浊不堪,泛着厚厚一层白色泡沫。"现在河水变清了,能够在有生之年找回小时候的感觉真让人高兴。"

    杨昌林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三棵树镇挂丁村村民,从小在河边长大。他说,小时候经常到河里玩水、捉鱼。但自从上世纪中期凯里纸厂建成后,河水就一天天变黑、变臭了,"别说下水去游玩了,就是在河边走走都感到臭得不行,鱼虾更是很难见到。"

    凯里纸厂曾是当地发展工业的骄傲,也是黔东南州的利税大户,但这家企业长期解决不了污染问题,成为巴拉河主要的工业污染源之一。

    2007年底,黔东南州毅然关闭了这家企业。经科技部门检测,凯里纸厂关闭前,巴拉河及其汇入的清水江的水质都是V类,关闭后3个月再检测,两条河流的水质都提升到了Ⅱ类。

    黔东南州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州,共有苗族、侗族等33个民族,其中苗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5左右,侗族人口接近全国的一半。由于其风光秀丽、文化浓郁、民风淳朴,黔东南州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为世界十大'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旅游圣地之一,被誉为'人类疲惫心灵的家园'。

    刚刚在黔东南游览一个多星期的西北游客张先生感叹说:"黔东南自然风光得天独厚,处处都可以称得上是风景区。"

    黔东南州此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分水岭,生态区位极其重要,境内主要河流清水江和都柳江分别汇入长江和珠江,是"两江"上游的天然生态屏障。但由于长期过度采伐等原因,这个曾经"成千成万杉满地,遍坡遍野木遮天"的"森林之州",上世纪90年代中期森林覆盖率一度下降到26%,"满目青翠变成了伤痕累累"。

    黔东南州常务副州长冯仕文说,为再造秀美山川,扮靓"人类疲惫心灵的家园",黔东南州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的战略,"做好加法和减法"保护青山绿水,筑牢"两江"上游生态屏障。

宁静祥和的肇兴侗寨一景(2009年12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做"加法"就是大规模植树造林,加强植被恢复,增加森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和碳吸收,促进碳汇能力增长。进入新世纪以来,黔东南借助世行贷款和林业贴息贷款,实施了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天保工程、退耕还林、防护林工程等项目。全州森林面积由2000年的2232万亩上升到目前的2850万亩,森林覆盖率由49.37%上升到62.78%,活立木蓄积有6760万立方上升到1.1亿立方。

    国家实行生态林和经济林划分后,黔东南州一些县、市在划分公益林区时,出现了避重就轻的倾向,就是从经营成本出发,把经营成本较低、但又最需要生态保护的道路两旁与河流两岸划分为商品林区,而把相对偏远的区域划分为公益林区。

    为了巩固来之不易的生态成果,黔东南州坚决纠正了这一不良倾向,于2007年重新规划了公益林区,把道路两旁与河流两岸林区全部划分为公益,强化了生态功能区建设,规划公益林面积达1470万亩,占全州森林面积的44.47%。

    做"减法"就是关闭污染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并实行工业企业"退城进园" 。

    继凯里纸厂关停之后,凯里火电厂也在去年3月停止了发电,每年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1.2万吨,氮氧化物排放量减少1万吨以上,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提高到了85%。

    凯里市市长洪金洲说,凯里火电厂每年的税收收入8000万元左右,加上相关的产业,每年有1.1亿元的财政收入。"财政收入减少的缺口可以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发展绿色经济来弥补;如果生态遭到破坏,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却很难挽回。"洪金洲说。

    近年来,黔东南州还将69户铁合金企业144万吨的产能整合为6家集团企业60万吨产能,将全州994家森工企业整合为不到200家。与此同时,对一批建材、制药等工业企业实施"退城进园"战略,通过一系列积极措施,促进企业科学发展。

    冯仕文说,为了让"人类疲惫心灵的家园"更加靓丽,为建设生态文明探路,筑牢"两江"上游生态屏障,黔东南州的"加减法"还会继续做下去,以生态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完)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