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拉萨3月7日电题:藏族海归女性在传统和现代中寻找新自我
新华社记者 姬少亭 颜园园 章利新
作为拉萨市“英语角”创始人之一,33岁的次仁德吉每周六下午都要去英语角和朋友们谈天说地,也为下一次的公益活动做准备工作。
“英语角是我们的一个窗口,也是大家练习英语、结交朋友的地方,英语角背后是一个更大的民间公益组织--希望角,我们希望通过英语学习活动组织起更多的志愿者,做更多的公益活动。”次仁德吉是西藏大学为数不多的海归英语女教师。她说,是出国留学的经历让她萌生了做公益事业的想法。
1999年次仁德吉从西藏大学英语专业毕业,成为拉萨市第一小学的英语老师。她认为自己的性格“安静听话”,和许多传统藏族姑娘的想法一样,对完美生活的定义是“结婚生孩子,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孝敬父母。”
2000年,有着很多外国朋友的次仁德吉突然得到一个朋友介绍的机会,去美国读书,于是她来到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戈申学院就读本科,选修国际资源管理、英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三个专业。
“这所学校的‘服务文化’非常浓厚,这几个单词被刻在校徽上,提倡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次仁德吉说从那时开始,她常常参加学生们自发组织的活动,到敬老院和残疾人休养所去陪他们聊天,到美国政府为墨西哥移民修建的房屋刷油漆。
在拉萨,越来越多的藏族人通过公派留学、自费留学、国际基金会支持等方式拥有了出国留学的机会。毕业后,他们选择回到西藏在各大单位发挥所长,在西藏大学这样的教学科研单位,“海归”的数量已达数十人,其中就有为数不少的女性。
“如果没有丈夫和孩子的支持,出国留学是不能想象的。”43岁的格桑德吉说。她1984年从中国传媒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在西藏人民广播电台工作,从事藏语、汉语和英语的播音、编辑等工作。
格桑德吉说,她上大学时就梦想能够出国学习,没想到20年后有了这样的机会。2004年她在福特基金会一个援助西部的计划中获得了去美国夏威夷大学学习社会学的奖学金。同年,她的表妹次仁央宗也从西藏大学获得了去挪威学习的机会。
“那段时间很开心,体会到了帮助别人的快乐。”留学生活中,次仁德吉也逐渐从一个非常害羞、寡言少语的传统藏族女孩,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能言善道的姑娘。
2004年回国后,次仁德吉开始在一些基金会工作,继而到西藏大学当老师。“我发现有的拉萨青年人的生活十分枯燥,他们沉迷于酒吧里的啤酒和麻将,他们希望找到同样有理想的人做些有意思的事,却不知道从何做起。”
她把自己看到的问题和想到的解决办法写下来,跟朋友们分享。在大家的头脑风暴后,他们成立了一个民间公益团体--“希望角”。“希望意味着未来、更好的生活,我们希望通过努力为大家创造更好的生活。”她说。
从2005年5月1日创立时起,每周六都会有三、五十人到英语角练习英语,他们每期就一个主题展开讨论,结交朋友。
通过年轻人之间的口口相传,这个热心公益事业的朋友圈子在英语角越来越大,这些年轻人在次仁德吉和几位核心团队成员的带领下,走进敬老院、孤儿院、希望小学,为老人和孩子们带去衣物和知识。
“其实在佛教氛围浓厚的西藏,文化传统中本来就有为别人着想、给别人提供帮助的思想,而我们想要为拉萨的年轻人搭建一个平台,让他们的爱心有一个出口。”她说,“我们也同样收获了快乐,给予了快乐。”
次仁德吉在希望角不仅仅收获了快乐和友谊,还收获了爱情。2006年强巴云丹走进了英语角,见到了这位“拉萨最美丽的姑娘”。31岁的强巴笑谈:“像我这种在证券行业工作的人,整天都是跟钱打交道,我看到她为别人服务的时候那种纯净,顿时就被感动了。”
现在强巴和妻子一道,在希望角为他人增加希望,而强巴非常理解妻子的事业,也非常支持她继续深造。2007年,次仁德吉再次赴美攻读社会学研究生。
出国学习的经历同样让格桑德吉两姐妹开阔了眼界。格桑德吉说,她从社会学的田野调查学习到受众口味的千差万别,回国后更加注重受众的想法。次仁央宗也开始让她的学生展开讨论,而不是一味地倾听,用更加活泼的方式开展教学。
“我觉得现在很幸福,因为我过得非常充实,如果这就是幸福的定义。”格桑德吉说,“德吉”在藏语里是幸福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