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在贵州干旱严重地区考察指导抗旱救灾工作

2010-04-06 10:39作者:来源: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团结一心 战胜旱灾
——温家宝总理在贵州考察指导抗旱救灾工作纪实

 

    4月3日,温家宝在兴义市民航村七块地察看因干旱已经绝收的小麦。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当前,正值春耕大忙季节,我国西南地区特大旱灾仍在持续。8个月来,经历了夏秋冬春四季连旱的贵州省,没有一场有效降雨,群众饮水愈发困难,大片农作物因旱绝收,全省进入抗旱最为关键的时期。

    4月3日至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赶赴贵州旱灾最严重的黔西南苗族布依族自治州,先后到兴义市、兴仁县、安龙县,深入村寨,走访农户,慰问各族群众,到田间地头察看灾情,与干部群众共商抗旱救灾大计。这是今年以来温家宝总理三下西南,检查指导抗旱救灾工作。

党和政府时刻惦记着你们

    正是清明踏青的季节,本该嫩绿初吐的田地、山岗,由于干旱,只见一片焦黄,灰茫茫望不到边,更像是万木萧索的秋天。

    3日下午,当专机飞临兴义市上空时,温家宝透过舷窗,看到这样一幅景象,他神色顿时凝重起来。一下飞机,温家宝就乘车来到兴义市民航村七块地。这里是农业部小麦高产示范点之一,去年亩产达到800多斤。如今站在山岗上,放眼望去,高低不平的窝地、坡田上,大片麦苗干枯倒伏地上。

    村民沈忠素正在田里拔麦子,脸上布满焦虑的神情。温家宝在她家的地头蹲下身子,掐下麦穗揉出干瘪的麦粒,扒开干燥的土壤察看墒情。他对陆续聚拢过来的村民们说,党和政府时刻惦念着你们,全国人民牵挂着你们。当前,要千方百计确保群众饮水安全,开辟新的水源,保障春耕用水。大家共同努力,一定能克服眼前的困难。乡亲们说,总理来了,我们心里踏实多了。

    无情的旱魔,使灾区群众饮水十分困难。温家宝对此十分关心。每到一个村寨,他都要察看水窖存水情况,走进老乡家厨房掀开水缸看看。3日下午,温家宝来到兴仁县上坝田村。旱灾发生后,当地政府组织定期定量供水,吃水基本保证,村民们洗菜、洗脚的水都舍不得倒掉,用来喂猪。温家宝嘱咐正在送水的消防战士,对老弱病残、鳏寡孤独,散居独居的群众,一定要优先供水。在村口,温家宝遇到了大学生村官崔烈菊。她向总理介绍了村里的生产生活和抗旱救灾情况。她对总理说,最大的问题是缺乏水利设施,有水存不住,希望总理帮助解决。温家宝听后笑着说:不是希望,你应该换个词,是“要求”!听到总理风趣的回答,村民们高兴地鼓起掌来。

 

  4月4日,在安龙县纳赖村,温家宝走到地里与村民们一道施肥、浇水,种下小青瓜。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农时不等人,旱区的群众千方百计抢种补种农作物。在安龙县纳赖村,温家宝走到地里与村民们一道施肥、浇水,种下小青瓜。他叮嘱正在指导抗旱的农技人员,要深入田间地头,加强抗旱技术推广服务,指导农民抢抓农时,赶雨播种,扩大间作套种面积。在兴义市丰都蔬菜基地,农民们告诉总理,收获了脱毒马铃薯后,正在抢种白菜。白菜收获后还要种水稻。温家宝对大家说,要立足小春损失大春补,只要有可能,就要抢种,不误农时,努力做到灾年少减收。

    温家宝还考察了兴义市万屯油菜基地,狮子山自来水厂以及天生桥一级电站。他指出,要充分利用现有水源,拉水送水、人背畜驮、打井找水、应急输水,绝不让一户群众断水。当前,春耕生产已进入关键时期。要迅速动员组织起来,尽力保育种、保育苗、保灌溉,扩大旱育秧和旱田作物面积,及时改种马铃薯、玉米、杂粮、烤烟等作物。

实行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相结合的治本之策

    贵州是全国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生态环境差,石漠化严重,尤其是缺水问题制约着发展。温家宝一再强调:“我们不但要战胜眼前的旱灾,还要着眼长远采取治本之策,这件事从现在就要抓起。”

    4日上午,温家宝来到兴义市绒窝村。在一户村民家的庭院前,他一边与村民们交谈,一边看着对面的窝斗山上天然林大面积死亡的情景。总理与大家现场商讨起水利建设和石漠化治理的治本之策。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谈了意见,随行的部长们也提了建议。温家宝听后说,我们要把贵州的发展和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作为一件大事来抓,纳入西部大开发总体战略来考虑。要围绕“水”字做文章,大中小水库统筹考虑,水库、塘坝、水窖相互补充。做到有水存得住,没雨用得上。要把水利建设与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结合起来,三位一体,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加大投入,尽快实施。力争苦干几年,从根本上增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

    群山环抱之中的晏家湾水库,曾蓄水120万立方米,如今却是干涸见底。3日下午,温家宝走在龟裂的库底上,裂缝宽有15公分,深达80公分。当他看见对面大坝上聚集了闻讯而来的几百名群众时便走了过去,乡亲们迅速跑下坝来,围到总理身旁。

    温家宝说,我来看望大家,与大家一起商议如何把当前的抗旱工作搞好,把长远的水利建设搞好。有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有军民团结一心、有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我们一定能够战胜这场特大旱灾,并为长远发展打下基础。一个兴旺发达的贵州、一个能够抗御自然灾害的贵州一定能在我们手中建成。

    4日晚,温家宝在听取贵州省委、省政府的汇报后,对水利建设提出四项要求:一是抓紧编制重点水源工程近期建设规划,二是加快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三是加强田间节水工程建设,四是抓好因灾受损水利设施修复。

艰苦奋斗的精神比物质还要宝贵

 

    4月4日,温家宝在兴义市则戎乡冷洞村与当地干部群众交谈。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考察期间,看到灾区干部群众团结起来,奋力抗旱自救,对未来充满希望,温家宝感到十分欣慰。

    兴义市则戎乡是一个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山体裸露,怪石嶙峋,被称为贵州的“沙石峪”。4日下午,温家宝来到则戎乡冷洞村。这里干部群众砸石整地、在石漠化山崖上种植金银花的奋斗精神,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2002年开始,冷洞村大力种植金银花,去年已发展到2200多亩,既固化土壤,治理了石漠化,还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村里办起了加工厂,成立了专业合作社。这次特大旱灾造成大片金银花死亡。然而,在旱灾面前,冷洞村的干部群众并没有屈服,他们创造了土制的“滴灌”的办法,将装满水的矿泉水瓶倒过来,用细钉子在瓶盖上戳一个眼,水流大小通过旋转瓶盖来调节,放在金银花树根部。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他们10天时间就收集了10万个矿泉水瓶。土制的“滴灌”起了大作用,已经抢救600亩金银花。在冷洞村边的山崖边,温家宝实地察看了“滴灌”的情况。他称赞道,这是群众被大旱逼出来的智慧。

    冷洞村的小麦已经绝收,但村里的水窖盛满了水,村民们的脸上仍是坚毅的表情,他们并没有被灾难吓倒。村支书朱昌国向总理讲述了冷洞村种植金银花和抗旱救灾的做法。从2001年到现在,他们走了三大步,第一步砸石造地,靠自己的双手一担一担把土堆起来,一块一块把石头垒起来,使每人有了2.5分水浇地,解决了吃饭问题;第二步兴修小水窖,解决吃水问题;第三步种上金银花,办起加工厂,解决“钱袋子”问题,村民的收入从600多元提高到2600元。朱昌国动情地说,没有这2.5分地,群众就没饭吃;没有金银花,群众就没有收入。这两件事是和我们的命连在一起的。

    他的话深深打动了总理。温家宝说,我们的基层干部给我上了一课。冷洞村“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精神,就是贵州精神。这种精神比物质还要宝贵。无论是抗旱救灾,还是改变贵州贫穷落后的面貌,都需要这种精神。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