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族群众患难与共抗击玉树地震:废墟上盛开民族团结花

2010-04-19 08:39作者:来源:新华网  

废墟上盛开民族团结花 ——各族群众患难与共抗击玉树地震

  4月17日,武警青海总队第一支队的战士在搬运从废墟中挖出的粮食。

  当日,青海玉树地震救援工作进入第4天,参与救援的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发扬连续作战精神,充分发挥了抗震救灾的主力军和突击队作用,是灾区中最可爱的人。新华社记者 何俊昌摄

1000多年以前,文成公主沿着唐蕃古道进藏,在途经的玉树县,至今耸立着一座文成公主庙。这条古老道路和这座古老庙宇,在见证历史沧桑的同时,也见证着血脉相连的民族亲情。

地震突如其来,美丽的乡村城市在瞬间成为废墟。面对天灾,各族群众患难与共,守望相助,在碎石瓦砾中,在残垣断壁间,在担架手术台旁,在抢通的公路侧,再一次以爱心、以力量、以坚强,共同谱写了一曲民族团结的感人乐章。

紧急关头舍生忘死

玉树州红旗小学共有1900名学生和110名老师,包括藏族、汉族、回族等多个民族,其中90%以上是藏族。14日地震发生时,红旗小学的师生正在操场上早读。大地在剧烈震颤,操场上的孩子们惊慌失措地向操场边跑去,有的还抽泣起来。老师李军红和尕松求珍疾步向孩子们跑去,她们伸出双手,把孩子们揽在一起,不停地安慰着孩子们:“别怕,别怕……”

老师们陆续赶到了学校,并将孩子们顺利转移到了校园附近的空旷地带。他们一个个与孩子们的家长联系,一时联系不上的,老师就一直将孩子带在身边。当时,许多老师都没来得及问问自己家人的安危。在大地震中,红旗小学没有一名师生在学校伤亡。

千百年来,在玉树这片美丽的高原土地上,各个民族共同生活在一起,早已水乳交融,不分你我。面对突然的灾难,在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各族人民挺身而出,生死相依,迅速展开自救、互救。

14日清晨,玉树州妇幼保健院,汉族护士蔡凤菊和藏族大夫普措文毛前一天晚上一直在医院值班。突然,楼房摇动起来,地震了。在走廊一头,正在病房的蔡凤菊马上组织6名病人从窗户爬了出来。在走廊另一头,为组织4个病房的15名人员逃离病房,普措文毛没有跑向仅隔几米的大门,而是逆向去组织病人逃生,当他和其中的一名陪护人员即将走出大门时,楼塌了,那名陪护当场遇难,普措文毛也被压在砖石下。

危险显而易见,但蔡凤菊想都没想就跑过来了,她将普措文毛挪出来,背在身上,一步一步向安全的地方挪去。不一会儿,医院领导和同事们陆续赶到了医院。在安排好普措文毛后,大家在上午10时左右就赶到了玉树州体育场,立即对送来的地震伤员展开救治。18日上午,记者在体育场见到了这群由藏族、汉族、蒙古族等组成的白衣战士,自14日始,他们一直没有离开过体育场。

4月14日的玉树,充满了力量、勇气与真情。藏族、汉族及其他各民族群众,在最宝贵的第一时间挺身而出,互帮互助,让许多面临绝境的人们获得了生的希望。

危急时刻守望相助

“没有这些‘门巴’(藏语‘医生’)亲人,我们这些人可能早没了!”躺在病床上的才吉老人,向那些和善的医生和护士竖起大拇指。

玉树州体育场上,解放军第四医院高原医疗队的帐篷内,护士马何萍正微笑着给老人检查。她告诉记者,老人已70多岁了,在地震中被埋,腰部受伤严重,16日就开始住在流动医院内。记者抬头看了看,帐篷内的四张简易病床上都躺着伤员,医生和护士们正在做治疗和检查,语言不通的,中间还有翻译帮忙。

记者在体育场看到,武警总医院、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军事医学科学院、青海省人民医院、青海大学医学部、青海大学附属医院、久美藏医院等众多医院,均在此设立了流动医院或医疗点。这些医务工作者和接受治疗的伤员来自不同的民族,有汉族、藏族、蒙古族、回族、土族等。

不论是危急时刻的舍命相救,还是灾难之后的温馨抚慰,都无可争议地证明:一脉相承的民族团结传统,经受住了大地震的考验,散发出耀眼的光辉。

18日,在结古镇街头,出现了两个爱心充电处,人们可以到这些地方免费给手机、电筒等充电,四川新蜀建筑有限公司青海分公司这个小小的举措,在地震后给许多人带来了方便与温馨。分公司总经理王小红说,公司在玉树开展业务已经两年多了,这里的群众尤其是藏族群众给了他们许多帮助与方便,公司里还招用了不少当地群众。“我们和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们都是民族兄弟。你想,兄弟现在遭遇了这么大的灾难,我们能不站出来吗?”王小红说。

地震发生后,连接机场和重灾区结古镇的公路因塌方,车辆无法通行。打通道路,十万火急。第一时间,新蜀公司组织大型机械和精干人员,赶赴现场,和其他公司一起,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抢通了这条救灾生命线。大量人员和物资沿着这条生命线,源源不断地抵达救灾最前沿。

危急时刻,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人出人,这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又一个最强音。

困难时期心手相连

“今天,我们都是汶川人!”两年前,这句话成为全体中国人共同的心声。在玉树大地震后,不分地域,不分民族,华夏儿女再次奏响心手相连、众志成城的心曲:“今天,我们都是玉树人!”

邻近的西藏,抽调拉萨、林芝、昌都的公安消防官兵,在第一时间分头向玉树挺进。昌都消防官兵成为最早进入灾区一线的外地救援队伍。18日上午,记者在结古镇西杭路搜救现场看到,林芝消防支队的30名官兵正在实施搜寻作业。正在搜救的邓庆文边干活边说:“我们只有一个想法,早到一分钟,早一点开始干起来。”

从汶川到玉树。两年前经历过特大地震灾害的四川人民与玉树人民感同身受。当天下午,四川携带救援物资的第一支救援队已经出现在灾区。曾经擦拭川蜀大地人们泪水的双手,再次给玉树人民带来了最快的援助和心灵的抚慰。

同呼吸,共命运!面对巨大灾难,全国各族人民心手相连。

地震发生后,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心捐款、捐物,捐献的一袋袋鲜血,正在汇聚,代表着各族人民的爱心,源源不断地涌向青海,涌向玉树。

地震,让灾区各族群众的心紧紧连在一起,也让全国人民的心和灾区人民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在结古镇街头,在玉树灾区,可以碰到来自全国各地的不同民族的人们,他们怀着一份共同的信念与愿望:用自己的双手,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减轻玉树人民的痛苦,抚慰灾区人民的心灵。

18日上午,记者在玉树抗震救灾指挥中心,见到了志愿者赵成才,他来自四川宜宾五粮液酒厂。这次赵成才和29位战友,组成“老兵联盟”,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了玉树。哪里有任务,他们就出现在哪里,记者这几天已在好几个不同的场合见到过这些忙碌的“老兵”。赵成才告诉记者,“老兵联盟”是个典型的多民族组织:成员有汉族、藏族、回族、蒙古族,“在这儿,我们都属于中华民族,我们都是一家人。”

共历风雨更加团结

地震已经过去5天了,人们仍沉浸在深深的悲痛之中。各族群众用爱心温暖彼此,抚平创伤。

18日上午8时30分,在当天清晨刚刚抵达玉树的西宁东关清真大寺管委会主任马陟和副主任虎登文将20万元现金和20万元救灾物资捐献给灾区人民。

马陟告诉记者,16日是穆斯林群众的主麻日,4万多名青海穆斯林群众从四面八方赶赴西宁东关清真大寺,为玉树震区受灾藏族同胞祈福、祷告并捐款捐物。“我们回族和其他各民族就像是一只手上的指头,谁也离不开谁。玉树同胞受难我们感同身受,这个时候,我们伸出援手义不容辞。”马陟说。

感天动地的生命大营救,让人们更加珍视今天的幸福生活,更加珍视各民族间的大团结。

玉树州体育场上,有序排开的帐篷内,受灾的群众生活在这里。记者走进一顶帐篷,里面住着来自4个家庭的8位成员。他们此前互不相识,地震让他们聚在了一起。

索南文毛是玉树县巴塘乡人,在这次地震中,家中有两人不幸遇难,两人受伤。16日,受伤的索南文毛到了结古镇,被安排住进了帐篷,医护工作者立即给她做了检查与治疗,基本的生活也有了保障。“许多人给我们帮助,我都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但我知道,没有党,没有政府,没有各民族的帮助,我们就度不过这最艰难的时候,就不可能拥有更好的未来。”

千年文成公主庙依然耸立。这是中华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见证,也必将见证各民族共同帮助玉树人民抗御地震天灾,共同创造更美好的明天。(记者 王建新 周东平)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