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2009年全区生产总值突破400亿,达到441亿元,是2005年的1.8倍,年均增长12.4%;地方财政收入达30.1亿元,是2005年的2.5倍,年均增长25.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5.7亿元,是2005年的2.1倍,年均增长21%。
资料图片:拉萨市民在选购汽车,买车已成消费热点。李林 摄(图片来源:《西藏商报》)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十一五”前四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193亿元,年均增长17.9%。综合交通体系开始形成,青藏铁路、林芝机场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并发挥效益。干线公路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区73个县中有49个县通了柏油路。
资料图片:2006年9月1日,两名藏族少女从停在西藏林芝机场的一架飞机前经过。新华社记者 江毅摄
能源供应能力不断提高,发电机装机容量达72万千瓦,用电人口覆盖率达75%。水利基础设施条件改善,工程供水能力达21.3亿立方米,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70万亩。城镇综合服务能力明显提升,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三是农牧民生产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9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89元,比2005年提高1.7倍,年均增加14.6%。到2009年年底解决了180万农牧民安全饮水和149万农牧民用电的问题,分别占到全区农牧民总人口的81.1%和67.1%。
资料图片:2009年3月14日,昌都县城关镇通夏村村民米嘎在家中熬煮酥油茶。新华社记者普布扎西摄
80%以上的农牧民住上了安全适用房屋。建制村公路通达率达到80.3%,行政村通邮率和通电话率分别达到75%和85%。
农牧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贫困人口大幅降低。截至2009年年底,人均纯收入低于1700元和1300元的扶贫人口分别下降到59.6万人和20.3万人,分别比2005年减少36.8万人和17万人。
四是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教育事业得到快速发展,“两基”攻坚目标全面完成,2009年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56.5%和22.4%,比2005年分别提高26.3和9.2个百分点,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6.7年,比2005年增加2.7年。
医疗卫生服务进一步完善,区地县乡四级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形成,2009年人均预期寿命达67岁,比2000年增加2.3岁。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县级综合文化设施基本建成,2009年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比2005年提高4.3和4.4个百分点,分别达到89.2%和90.4%。
资料图片:拉萨曲水县达嘎乡其奴村的卓嘎老阿妈(前左)在村卫生所量血压(2007年11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格桑达瓦摄
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以免费医疗为基础的农牧区医疗制度实现全覆盖。农牧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不断提高,以基本养老等五大保险为核心的社保体系初步形成,并全面覆盖城乡。
五是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得到加强。国务院批准实施《西藏生态安全保障保护与建设规划》,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投入明显加大。
全面启动农村薪柴替代工程、天然林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水土流失治理、地质灾害防治、植树造林、防沙治沙取得成效。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进入到一个科学规划、整体推进、有序发展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