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在玉树地震灾区抢救藏族传统文化遗产

2010-05-11 09:18作者:来源: 新华网  
  2010年5月7日上午,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结古镇以南20公里的临时安置点,当地藏传佛教噶举派寺院——禅古寺的僧人举行仪式,感谢解放军某部官兵在“4·14”地震后对禅古寺近5万件文物进行抢救。

  禅古寺寺主洛卓尼玛仁波切介绍说,禅古寺有700多年的历史,寺中保存着大量珍贵文物,其中有3000多座佛像,寺藏经书更是多达十几万册。

  该部队某旅旅长李保弟说,4月17日晚他们接到禅古寺僧人求助电话,第二天便赶赴现场。迄今共抢挖出佛像、唐卡、经书等文物1.4万多件,转移文物近3万件。

  “为了避免文物再次遭到损坏,解放军一直徒手挖掘。整个抢挖过程都有寺院僧人在场,没有一件文物丢失。多亏了解放军,90%被埋在废墟下的文物都抢救出来了。”洛卓尼玛仁波切说。

  玉树州是中国藏传佛教文化深厚、寺庙众多的地区之一。青海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副厅长、青海省文物局局长冯兴禄介绍说,在“4.14”地震中,玉树地区4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2处损坏严重,20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大多受损。

  拥有550多名僧众的结古寺坐落在彭措达泽山上,是玉树州藏传佛教萨迦派的寺院。在结古寺一排新建的活动板房里,两位僧人小心翼翼地撩开年久褪色的帷幔,一幅公元13世纪八思巴时期的珍贵唐卡展现在记者眼前。

  结古寺寺管会主任尼玛才仁说:“地震后仅一星期,政府就帮我们搭建了活动板房专门用来保存唐卡、佛像、经书、经版等重要文物。”

  震后,中国各地向玉树紧急调运了近7万顶帐篷,玉树震区俨然变成了世界海拔最高的“帐篷城”。由于运输和当地生产加工能力的制约,活动板房成为灾区的“稀缺品”,青海省玉树抗震救灾指挥部等政府机关至今仍在帐篷中办公。

  7日傍晚夕阳下,结古镇赛马场北侧缓坡,一座藏式二层红色小楼孤零零地矗立在一片废墟中。被誉为“藏族百科全书”的东仓《大藏经》就保存在这里。

  东仓《大藏经》是民间收藏比较古老、完整的藏文典籍,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玉树非常珍贵的藏文化遗产之一。地震中,位于结古镇扎西大通村的东仓家藏经楼坍塌,《大藏经》也被埋在废墟之下。

  在武警青海省总队官兵的帮助下,《大藏经》终于重见天日,于震后第四天安全转移到这座经历了7.1级地震考验的藏式小楼,并由武警24小时守护。

  “搬到这里前,我和家人一直守护在埋着《大藏经》的废墟旁,不敢入睡。搬到这里后,有武警站岗,我们放心多了。”东仓家族后裔代桑告诉记者。

  记者从青海省文物局获悉,中央和青海当地政府对玉树地震中受损文物的抢救恢复工作非常重视,正在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现场勘察、评估,研究制定抢修方案。

  在玉树州群艺馆馆长扎西达哇的引见下,记者见到了世界最长的英雄史诗《格萨尔》说唱艺人达哇扎巴。

  三十多岁的达哇扎巴向记者现场说唱了《格萨尔》史诗中的一段。之后他告诉记者,作为《格萨尔》说唱艺人他每月可以领到500元的补贴。2009年,《格萨尔》已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玉树州总共有13位《格萨尔》说唱艺人,在“4.14”地震中有1位遇难,并损失了大批《格萨尔》文字、音像说唱资料。

  “尽管地震给我们造成了非常大的损失,但有政府的扶持,有对藏族传统文化采取的抢救保护措施,我们绝不会停留在悲观失望之中。我们有信心再花三到五年时间,对《格萨尔》重新挖掘、整理。”扎西达哇说。

  冯兴禄告诉记者,玉树地区震后文物抢修恢复保护工作即将全面展开。

  青海省著名藏学家谢佐说:“每一次大的自然灾难对一个地区的文明或者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都是一次严峻考验。玉树7.1级地震发生不到一个月,有这么多珍贵的藏族传统文化遗产被抢救出来,这本身就说明了中国政府对藏族传统文化的重视。”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