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外出务工和学习的1000万少数民族群众尽快融入城市

2011-02-12 16:35作者:来源:国家民委网站  

  新华网北京2月11日电 春节后,农民工纷纷重返城市。在这支庞大的农民工队伍中,活跃着一支支少数民族流动大军。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每年约有少数民族流动人口1000万人,大部分以进城务工经商和学习为主。从农村牧区来到大中城市,从西部边疆来到沿海地区,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日益增多,成为新时代的发展趋势。

  这么多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在给城市带来活力的同时,也给城市管理者提出了新的课题:怎么服务管理于这些在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有差异的少数民族群众?怎样尽快让他们融入城市生活?

  这是城市民族工作面临的新任务。

  “眼前的一切都与家乡完全不一样,既有对陌生城市的紧张,也有对新生活的憧憬”

  “我还记得刚来上海的情景,闷热的空气、拥挤的人群、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眼前的一切都与家乡完全不一样,既有对陌生城市的紧张,也有对新生活的憧憬。”来自新疆的伊力亚尔·艾力说。

  作为上海海事大学的一名学生,伊力亚尔·艾力很快就发现自己的紧张是多余的。学校的学习环境很好,同学们对他都很友好。最令他感动的是,开学后不久他就获得了上海市少数民族联合会提供的“助学金”,再也不用为在上海的学习和生活问题发愁了。

  截至目前,全国各地来上海的少数民族人口已达13.7万人。为了促进他们早日融入城市,上海以社区、社团、社工为切入点,搭建来沪少数民族人员服务与管理平台。

  青海省回族小伙子韩福才来沪打工不久不幸被出租车撞倒受伤,出租车公司起先只同意赔偿2万至3万元。在调解未果的情况下,韩福才想起自己居住的长宁区华阳社区曾发给他一张少数民族联系卡,他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拨通了卡片上的热线电话。

  少数民族法律援助窗口的王元律师接下了他的案子,多次指导他通过法律程序维权。后经法院判决,出租车公司一次性赔偿韩福才各类费用9.3万元。韩福才拿到赔偿款后满怀感激地说:“没有王律师,我就得不到这么满意的赔偿;没有华阳社区,我也不可能有机会认识王律师。”

  华阳社区党工委副书记朱苏灵介绍说,社区在2007年5月就成立了来沪少数民族联络站,经常调查走访来沪少数民族家庭,关心他们的生活工作;社区还设立了民族服务窗口,为来沪少数民族提供办理暂住证,解答交通、饮食、务工等方面的问题;党员服务中心则设置了法律援助专窗,由少数民族律师坐堂服务;24小时开通的少数民族服务和维权热线,做到了问题有人发现、忧愁有人关心、困难有人帮助。

  为改变基层民族工作力量相对薄弱的状况,上海还在一些社区发展民族社工。浦东新区三林镇东明村住着60多位来自新疆的维吾尔族群众,为了增加他们对上海的归属感,浦东新区社区共融项目组派遣了两名大学生社工,在东明村开展了“您好!维吾尔”系列服务项目,他俩真心实意与专业细致的工作,深受维吾尔族群众欢迎。

  许多来沪少数民族群众对上海充满了感情。世博会期间,来自32个民族的2375名同胞组成了上海市少数民族志愿者服务队,不论刮风下雨、骄阳酷暑,每天巡视在上海的各个社区街镇,宣传民族政策、协调民族关系、监督清真食品,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感谢宁波人民的无私关爱”

  宁波中学新疆班教学质量在全国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历届毕业生高考录取率都在97%以上。2010年下半年,在宁波中学新疆班预科班学习的一位来自新疆库车县的维吾尔族小姑娘,不幸患上了化脓性关节炎。她父母是农民,家境很困难,学校立即将孩子送入当地医院接受最好的治疗,有关部门和学校承担了全部医疗费。现在,这位小姑娘已康复出院回到了课堂,她的父母流着热泪一再说:“感谢宁波人民的无私关爱。”

  近年来,宁波市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递增,成为浙江省外来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城市。目前,全市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达31.8万人,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的89%和外来流动人口的8%,占全省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28%。

  针对外来少数民族群众在融入城市中普遍面临困难多、就业难等问题,宁波市主动加强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安居乐业问题:合理规划布局清真饭店,开辟专门的牛羊屠宰点,保证穆斯林群众吃上放心牛羊肉;专门划拨土地建设回民公墓,细心提供丧葬服务;大力开展少数民族法律援助工作,妥善处置因流动经商、风俗习惯等引发的摩擦。

  改善就业创业服务、帮助提高劳动技能是外来少数民族群众的迫切需求。宁波市积极提供免费就业推介、技能培训和政策咨询,出台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政策,积极实施包括外来少数民族在内的外来务工人员工伤、大病医疗、养老、失业和生育“五大保险”;建立了外来务工人员积分落户制度,仅2010年就有苗族青年石勇等5名优秀外来少数民族务工人员落户宁波。通过加强与对口帮扶地区的劳务合作,近年来宁波市先后引进了10多万少数民族务工人员到宁波就业。

  在外来少数民族务工人员比较集中的企业,宁波市通过建立“企业民族之家”、开辟民族知识宣传窗、开通少数民族员工绿色维权渠道等形式,引导各民族职工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北仑区大港企业服务中心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工会、妇联和青年组织的作用,开展了“八必关爱”活动,即“住院必探、意外必访、困难必帮、先进事迹必颂、合理建议必纳、思想困惑必解、生日喜庆必贺、民族节日必庆”,受到少数民族员工的好评。

  宁波市还努力优化外来少数民族子女的就学环境,对在宁波参加中考的少数民族学生实行降6分投档,全部免除家庭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的学杂费、课本费和作业本费,使外来少数民族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率达到100%。

  “在这里,就业和生活如同在老家一样”

  新疆姑娘热汉·古丽现在是广州六中的老师,5年前,她还是这家学校新疆班的一名高三学生。2009年,她从西北工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毕业后又选择回到广州六中工作。

  “几年前我在广州学习,现在我又在这里找到了人生事业的起点。在这里,就业和生活如同在老家一样。”热汉·古丽说。热汉·古丽是在广州生活、就业的众多少数民族群众中的一员。

  广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林建新介绍说,统计显示,目前在广州市生活、居住的少数民族人口已达到63万,其中外地来穗打工经商的少数民族占90%。

  广州市把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服务管理,作为支持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一项新任务。近年来广州城市民族工作遵循科学发展理念,不断深入探索,提出了“双向适应”的工作思路,即“城市管理要适应外来少数民族的特点,外来少数民族要适应城市管理”。一方面,广州积极组织有关部门和区负责人到民族地区考察,增强服务大局和执行民族政策的自觉性;另一方面,广州以街道为依托,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法制教育,推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社会化管理,积极引导他们适应城市,尽快融入当地生活。

  林建新说:“正是在新的工作思路指引下,有的街道转变为基层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有的街道营造了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氛围,成为各民族的联谊平台;还有的街道把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服务管理纳入社会化规范轨道,各民族同胞和睦相处、安居乐业。”

  眼下,热汉·古丽已经成为广州六中一名广受学生欢迎的通用技术课老师。在日常授课之外,她还负责带一些正在六中新疆班学习的新疆学生。她说:“广州给了我人生新的开始,我希望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把自己在这座城市获得的爱与支持传递给每一个人。”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