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期国家民委中青年专业技术骨干能力建设研修班(2011.4.8 - 4.15)

2011-04-18 18:05作者:吴晓婧  

 

第1期国家民委中青年专业技术骨干能力建设研修班

(2011.4.8 - 4.15)

 

  培训对象

  国家民委系统高等院校、文化事业单位和地方民族院校的中青年专业技术骨干共44人。其中:藏族3人、满族2人、蒙古族4人、土族1人、土家族2人、维吾尔族3人、回族2人、哈萨克族2人、朝鲜族1人、壮族1人、彝族1人、汉族22人,少数民族占50%。教授1人、副教授29人、副译审(副编审)8人。

 

  班    委

  班    长:  包海默  大连民族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副 班 长:  杨小峻  西藏民族学院教育学院教授
  学习委员:  云  健  大连民族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
  第一组组长:祁进玉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院副教授
  第二组组长:黄  路  贵州民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第三组组长:王昊展  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
      

  专题讲座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提高执行力,保证工作落实 
  我国的民族政策及其实践 
  网上危机应对和舆论引导
  国内改革与国际融合: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经之路
  
生物信息学与进化生物学:基因组时代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当代世界民族问题对我国的影响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提高应对危机和风险的能力
  

  实践教学

  2011年4月10日,研修班全体学员赴北京市太阳湖度假村训练基地进行拓展训练。通过相互问候、展示微笑、信任背摔等游戏,学员们加深了相互的了解,建立起了彼此间的信任,每个人都从团队中吸取了巨大的力量和信心,竭尽全力地为团队争取荣誉。拓展训练不仅锻炼学员们的心理素质,也使学员们发现了自身潜能,增强了自信心,树立了相互协作、相互支持的团队精神。学员们表示,今后在工作中,只要带着团队的精神,把每一件工作都当作是拓展训练中的一次挑战,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

 

  交流研讨

  该班安排了1次分组讨论和1次学员论坛。

  4月11日,学员们结合《国家民委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国家民委中长期干部教育培训规划(2011-2020年)》,就“如何在民族工作中发挥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围绕讨论主题,来自各民族院校的教授们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各抒己见,大家普遍认为中青年技术人才要到民族地区去,使科研成果服务于民族地区,运用所学和所长,服务于民族工作,为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多开展调查研究,多出好的理论成果,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同时希望为中青年专家、学者提供更多的机会参加理论培训和实践教育。

  大家一致认为“两个规划”体现了国家对少数民族人才的重视,也从中看到了少数民族知识分子自身发展的希望。学员们还就如何加强党的民族政策宣传、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重视培养紧缺人才、民族院校特色专业建设和项目设置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4月14日下午,研修班举行了学员论坛。大连民族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包海默、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李海鹏、大连民族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刘大志、民族文化宫信息中心副主任热汉古丽、中国民族报社编辑田建明和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副教授陶斯文等六人分别代表各组以 “最难忘的一件事”为题进行了交流发言,每组选派代表进行了互评。大家一致认为讲评结合的交流形式十分新颖有效,学员们不仅相互分享了他人难忘的经历和深刻的感悟,也共同感受到了各民族一家亲和民族团结的浓浓深情,增强了做好民族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

 

  培训总结

  为切实贯彻国家民委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中青年专业技术骨干队伍建设,努力开创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快速成长、竞相涌现的良好局面,人事司与中央民族干部学院于2011年4月8日至14日,在京联合举办了为期7天的首届中青年专业技术骨干能力建设研修班(以下简称“研修班”),并取得了预期效果。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及主要特点

  本期研修班有学员44名,其中国家民委直属高校21名、在京文化事业单位15名、地方民族院校8名,有汉、蒙古、回、藏、维吾尔、彝、壮、朝鲜、满、土家、哈萨克、土等12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学员22名。女学员14名。研修班主要有以下六个突出特点:

  一是推荐审核,把关严。坚持“取精选优”的原则,本次研修班人员资格条件为年龄45岁以下、具有副高专业技术职务、为本单位业务骨干、获得过省部级奖励。各单位组织人事部门严格按调训要求将工作表现优秀、具备发展潜力、业务水平较高的中青年人员选调参加研讨班。对不符合参训条件人员,人事司商单位予以调整。学员平均年龄39岁,最小的25岁。兼任副处级行政职务11人。80%是中共党员,博士学历占32%,硕士学历占43%,博士后1人。学员专业多样,涵盖民族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数学、英语、新闻、出版、艺术、文博等多个专业领域。

  二是按需培训,选题准。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利用多种机会和渠道了解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培训需求,干部学院下发《培训需求表》了解学员学习意向。根据当前民委系统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群体的特点,如学历高、书本知识丰富,但不了解民族工作方面的国情、事情;虽在民族高校、民族单位工作,但对民族工作认同感不是很强,对肩负的责任没有深刻的认识;追求个性而缺乏团队合作意识;相互间多比较的是物质享受,传递的是牢骚和抱怨,而较少思考个人为国家、为民族、为单位做了什么等等。针对培训对象的上述特点,人事司与干部学院共同研究,将培训班主题确定为“能力建设”,并围绕这一主题安排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自主创新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提高执行力、应对危机等课程。其中,突出以民族问题与民族工作模块为重点,及时把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精神和重大部署、民族地区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经验,以及培训对象急需的新知识和工作方法纳入到培训内容之中,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培训期间还组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党课”,组织学员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大型展览,通过回望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沧桑巨变,学员们由衷地信服展览所要回答的四个选择,即历史和人民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通过这次别开生面的“党课”,骨干班学员的党性修养大大增强。此外,还组织了户外拓展训练,使学员们认识到,没有完美的个体,只有完美的集体,对团队合作、集体荣誉感有了新的认识。

  三是强化师资,规格高。坚持“名师引路”,确保教学质量。八位授课老师中,有两位省部级领导,两名长江学者,他们有我国民族工作专家、国务院应急管理智囊团专家、著名社会科学家、著名自然科学家等。为了能保证高水平老师前来授课,研修班的举办时间随授课老师的时间而再三调整。授课老师职业背景多样,多角度解读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讲解重点难点问题深入浅出,剖析重大理论问题思想深邃,极大提高了学员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其中,复旦大学钟扬教授关于“基因组时代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讲课结束后,学员们不仅被他的精彩讲课所吸引,更对他扎根西藏科研11年的科学精神、对培养藏族学生所倾注的满腔热情和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与他同进午餐时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后又到会议室讨论到两点钟,少数几个学员甚至围着钟扬教授,直到下午四点他去机场赶上海的飞机才不得不停止探讨。8场讲座信息量大,内容丰富,有的学员说,老师精彩的授课使自己宁愿忍着不上卫生间,舍不得耽误一分钟的课,生怕拉下主要的内容。干部学院配发的《名师讲座》、《民族工作问题研究》等培训材料,深受学员们的欢迎,成为夜晚自学时的必读书目。

  四是交流互动,模式新。为增强培训的吸引力和教学效果,除沿用传统授课形式外,积极引入体验式、互动式教学。利用各种形式鼓励学员参与互动,从与老师的“面对面”交流和学员相互间的“心贴心”沟通中,拓展了理论视野和实践能力,增强了学习的主体意识。有学员经常向专家提出“很尖锐”的问题,有学员课前充分研读老师学术经历和背景,充分准备互动问题,使得互动“含金量”很高。在结业式学员论坛上,以“工作以来最难忘的一件事”为主题进行交流发言,然后组织学员进行点评。学员们各抒己见,对同一事件进行多角度的解读与反思,甚至是交锋与争鸣,点评都具有极睿智,视角独特,现场气氛十分活跃。研修班还建立了QQ群,极大地加强了互动的实时性,同时也为大家后续的互动交流提供了便捷的平台。研修班结束后,干部学院组织专人对学员的心得体会进行审读筛选,推荐到干部学院网站《学员园地》栏目中发布,供大家随时浏览,共同分享。

  五是跟班考核,管理紧。培训班在纪律要求方面非常严格,干部学院培训部的带班老师把学员要完成的作业列成清单,并注明交作业的时间,因故不能按时完成的,需提交书面说明。每堂课都随机调换学员的座签,使大家养成习惯提前到教室找座位。对学员宿舍的管理,按照干部学院的规定,自行整理被褥,促使学员尽快转换为学生角色。班委会对《学员登记表》评语字斟句酌,学员登记表及学习小结寄回学员派出单位,让派出单位掌握学员的培训表现,了解学员学习收获。

  二、学员的收获体会

  在分组交流时许多学员说,此次培训内容是来之前没有想到的,有的人以为是“喝酒班”、“休闲班”,有的人担心耽误工作带有抵触心理,多数人都把自己的论文或文章带到课堂上,准备“干私活”。但从第一堂课起,就被学习内容深深吸引了。学员们深刻感受到:以往所受的专业培训,其培训目标狭窄、分科过细,忽略了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内在联系,不能体现综合能力和思想素质的本源特征。而这次培训则完全不同,培训注重的是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政治思想素质的提高,培训以“春风化雨露 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党和国家民族工作思想精髓内化到每位学员的综合能力当中,真正起到了“标本兼修”的效果。通过研修,学员们的收获主要体现在“六个新”: 

  一是学员们对自身所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有了新认识。学员们普遍感到,虽然在民族系统工作,但并不是很了解我国的民族工作现状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通过学习,对我国民族问题的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新形势下民族工作所面临的问题和任务有了较为全面的理解和正确把握。高校教师们思考着如何在今后每一次的教学中,把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问题的紧迫性传递给学生们,由此深感肩负的责任更加沉重了。

  二是学员们对自身研究领域有了新定位。通过培训,学员们深刻理解了新时期党和国家关于民族工作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的精髓,进而认识到中青年专业技术骨干应该积极投身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宏伟事业中去,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才智。在讨论中学员们感到,民族研究的根本目的是“强国富民”,青年人要勇于克服各种困难,深入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了解基层实情,倾听各族群众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愿望,最终以他们的需求作为研究的课题,只有这样的民族研究项目,才符合民族地区发展的需要,才能对党和国家的民族工作决策起到咨询和参谋作用。

  三是学员们观察问题有了新视角。授课老师紧密结合自身的专业背景从不同角度剖析了国家层面对民族工作在若干具体领域的顶层设计,使学员们学会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来研究和思考民族工作,使学员们观察问题的视角有了全新的变化,强化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大局意识和全局意识。大家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使自己做到站得高,望得远,围绕国家发展战略、民族工作与民委工作大局和本单位中心任务做好个人工作。

  四是学员们的思想境界得到了新升华。本次研修将民族地区各族人民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作为丰富的“红色资源”,使之成为培育中青年专业技术骨干人才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教材和加强能力建设的有力助推器。有学员在学习心得中写到:“当听到边境地区一个村庄在对越反击战结束后,剩下的87个村民只有78条腿的时候,带给我的是巨大的震撼。我们的少数民族兄弟,不仅生活在环境恶劣的边境,同时还肩负着保卫边疆的神圣使命。”民族报社学员1979出生的田建明在学员论坛上讲述7.5之后他采访新疆“大爱无疆爱心妈妈阿尼帕”的经历,让听者热泪盈眶。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使学员们的思想灵魂受到了洗礼,激发了立足本职,服务人民、献身祖国的热情。

  五是学员们的管理能力得到了新提高。同时担任行政职务的“双肩挑”学员们对提高执行力的课程感受颇多。通过听课和交流,形成共识,即处级干部是一个基层的岗位但又是一个很重要的位置,起着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作用,在过去的工作中或多或少存在着对上级决策精神和领导安排部署政令不畅,执行不力,效率不高,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问题。通过对存在问题的深层次原因的剖析,学到了提升执行力的方法和途径,为今后切实提高管理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指导。

  六是学员们的学习收获辐射了新群体。7天的学习培训结束后,学员们满载而归,大家表示一定要做到“三个带回去”,即:把国家民委党组对广大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的真情关怀带回去;把授课老师们留给学员的关于未来研究方向的深入思考带回去;把立志在民族地区建功立业的强大动力带回去。这“三个带回去”必将产生积极的辐射带动作用,使研修班的成果产生更加广泛的影响。

  三、有关建议

  学员们在培训过程中,结合国家民委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国家民委中长期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广泛交流、深入研讨,对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许多建议,归纳为两类十五条,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一是鼓励广大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到民族地区调查研究,凝炼出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科研方向。在人才培养和遴选中,要充分考虑其研究领域对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切实引导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在科研工作中真正“接地气”,不能一味攀比“洋气”。

  二是在实施国家民委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中的重点人才工程项目时,要通过积极开展面向中青年学者的学术交流、项目实施、科研任务委托等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和竞争氛围,加速推进中青年人才队伍迅速成长壮大,不断完善“科学遴选”的措施,使真正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中青年专业人才尽快脱颖而出。

  三是要把少数民族中青年专业技术骨干的培训工作制度化、经常化,有力、有序、有效地扎实推进。

  四是加强少数民族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的实践锻炼,有计划地选派优秀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员到民族地区挂职,进行科技扶贫。

 

  学员满意度

评价内容

非常满意

满意

比较满意

一般

不满意

满意度































1. 培训需求调研情况

15

38.5

10

21

54

3

0

0.0

7

3

7.7

1

0

0

1

36

92.3

3

2. 培训课程的设置

16

41

9

18

46

5

4

10.3

3

1

2.6

2

0

0

1

38

97.4

2

3. 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7

43.6

8

16

41

7

5

12.8

2

1

2.6

2

0

0

1

38

97.4

2

4. 培训模式和计划安排

18

46.2

7

15

38

8

6

15.4

1

0

0.0

3

0

0

1

39

100

1

5. 培训的质量

22

56.4

4

12

31

10

5

12.8

2

0

0.0

3

0

0

1

39

100

1

6. 教师授课的效果

24

61.5

3

10

26

12

5

12.8

2

0

0.0

3

0

0

1

39

100

1

7. 所配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的质量

13

33.3

11

22

56

2

4

10.3

3

0

0.0

3

0

0

1

39

100

1

8. 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配备的符合度

10

25.6

12

24

62

1

4

10.3

3

1

2.6

2

0

0

1

38

97.4

2

9.教学管理和运行情况

24

61.5

3

14

36

9

1

2.6

6

0

0.0

3

0

0

1

39

100

1

10.学员管理满意度

25

64.1

2

11

28

11

3

7.7

4

0

0.0

3

0

0

1

39

100

1

11.对客房服务评价

21

53.8

5

14

36

9

4

10.3

3

0

0.0

3

0

0

1

39

100

1

12. 对餐饮服务评价

21

53.8

5

16

41

7

2

5.1

5

0

0.0

3

0

0

1

39

100

1

13. 对会议服务评价

26

66.7

1

12

31

10

1

2.6

6

0

0.0

3

0

0

1

39

100

1

14. 对总服务台服务评价

20

51.3

6

17

44

6

2

5.1

5

0

0.0

3

0

0

1

39

100

1

15. 对后勤保障工作的总体评价

18

46.2

7

20

51

4

1

2.6

6

0

0.0

3

0

0

1

39

100

1

16.对培训班的总体满意度

24

61.5

3

14

36

9

1

2.6

6

0

0.0

3

0

0

1

39

100

1

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学员对培训班的总体满意度为99.1%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