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隆县文复苗族土家族乡

2012-07-05 16:26  

  

千亩良田

  【概况】

  文复苗族土家族乡位于武隆县东部边陲,距县城36公里,素有武隆“东大门”之称,与彭水县高谷镇、靛水乡、润溪乡以及本县的江口镇接壤。幅员面积109.9平方公里,辖兴隆、楠木、高隆、西山、漆树、铜锣等6个行政村42个村民小组,2505户, 9387人,其中农业户数2449户,农业人口9133人。全乡少数民族人口3698人,占总人口的39%,含苗族、土家族、布衣族、蒙古族、黎族、仡佬族、仫佬族、维吾尔族和汉族9个民族。2011年,工农业生产总值790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207元。

  文复乡原属彭水县第三区,1953年10月划属中共武隆县第七区委员会,1957年8月成立中共文复乡总支部委员会,1959年4月成立中共文复人民委员会,驻地机关萝卜垭。2003年10月乡镇建制调整,将天星乡整体合并到文复乡,机关驻地兴隆村。

  【经济发展】

  文复苗族土家族乡是个传统的农业乡,有耕地面积36866.46亩。原319国道横贯境内,村村通公路,通电话,交通便利,通讯便捷,海拔在600米至1300米之间,属中山河谷地形,立体气候明显,适宜各种动植物生长,甜柿、山羊、生猪、花生、土鸡、洋芋等是主要的农副产品资源,烤烟是我乡的支柱产业,常年种植面积7000亩左右,同时燕子背林场和方解石资源具有开发潜力。

大棚鲜花

烤烟分级扎把

  文复苗族土家族乡依托旅游、319国道、渝怀铁路、渝湘高速、以及村村贯通的交通运输服务功能,全力打造一带二线三区经济示范带,着力打造三大优势产业。一是2012年全乡种植烤烟7500亩,实现产值2000万元;二是发展旅游商品经济,充分利用“一圈两翼”科技互动平台,大力发展甜柿产业,发展旅游产品,规划用两年时间新栽甜柿2000亩,实现在地面积10000亩,产量2000万斤,实现产值4000万元,辐射该乡的兴隆村、楠木村、西山村、漆树村等四个行政村,带动农户1200余户,3500余人,全方位打造“文复甜柿生态园”;三是充分利用文复的土地林地资源,大力发展以生猪、山羊、肉牛畜牧业。

万亩甜柿田间技术管理

蜜蜂养殖

  【民族文化】

苗族舞蹈

  嫁娶 解放前,年轻人婚姻都由父母包办,听信媒妁之言,早婚普遍,十二三岁结婚,十四五岁生子,近亲婚配视为理所当然,同姓开亲则是大逆不道,男女抗婚往往酿成悲剧,寡妇再婚倍遭歧视。

  旧式一场婚姻,名目繁多,媒人三回九转撮合,一经双方同意,男方则备大礼“烧香”(订婚),此为赤绳系足,一二年后择日结婚。婚时男方由两小青年送梳妆用品至女方“关寄”(即报信打前站)。随后由媒人带路,“押礼先生”(男方的领队)带队,一行三五十人携彩礼、抬花轿、吹唢呐、敲锣打鼓迎娶(新郎不去)。女方在婚日头晚,新嫁娘“哭嫁”,诉说父母养育之恩及离别情意。出嫁日,押礼先生交礼后,嫁娘头顶红盖帕(盖头),身着红装,由长者搀扶跪拜祖宗、父母之后上轿。轿至男方,有“回车马”、“拜堂”、“交杯坐床”、“叩拜族戚长辈”、“回门”等礼仪。完婚后,男方以“媒腿”(猪脚腿肉)、烧酒、食糖等重礼酬谢媒人。

  解放后,男女平等,婚姻自主,实行一夫一妻,禁止重婚纳妾童养媳,禁止干涉婚姻自由,婚姻建立在相互了解与互相爱慕的基础上,结婚不送彩礼,不坐花轿,不办酒席。70年代,旧规矩在农村变相出现,“烧香”改为送小礼,叩拜祖宗、父母改为行鞠躬礼。到80年代,随温饱解放又刮起攀比风,普通农户嫁女陪奁,动辄是大橱碗橱中橱,大柜小柜,大桌小凳和十床八床被子;男方花三两千元的彩礼,办三五十桌筵席已不是少数。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逐渐喜事新办,近些年,迎娶多用彩车,请乐队(也称号队),一行几十人,一路高歌,逢场过往人多的地方,迎亲者要强迫新郎或背或抱搂着新娘、伴着各种丑态过,场面好不壮观,以吸引更多人看热闹,带给大家欢乐,共同分享其新婚喜悦。

牛市一角

  丧葬 人死后,邻里族戚闻讯赶赴丧家吊丧,协助料理丧事。入棺之时,丧家对其子孙及其他晚辈施以1、5、7、9尺不等白布作“孝帕”。殡葬时敲锣打鼓、鸣放鞭炮,入墓穴后盖棺定位,垒石砌坟。民国时期稍宽裕的丧家要给死者做三五天道场,超度亡魂。解放后丧事从简,不做道场,不烧纸。“文化大革命”后,道士先生以政策放宽为护身符,以受人之请为遁辞,重操旧业,从悄悄小干到放肆大干,丧家不惜钱财邀道士对死者超度,几天几夜法事,闹得左临右舍不得安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逐渐兴起丧事新办,移风易俗,近些年,丧事也请乐队(也称号队),扎花车,唱歌跳舞,以寄哀思。

  喜庆
  1、 祝寿 
     人进入中年后,逢“满十”生日,远亲近戚、左临右舍携礼前往祝贺,至亲好友常以寿彩、衣、鞋相赠,燃放鞭炮,晚辈向寿者作揖拜寿,主人设宴招待,俗称“生期酒”。解放后,50、60年代,此俗一度收敛,主要既不声张,他人也无趣凑兴。70年代以后复兴此俗。
  2 、建屋
旧时,建房开工、上梁、竣工几个日子,亲朋要送礼相帮。上梁时,掌墨师丢抛梁粑给人们,主人向掌墨师封“利市钱”,以讨掌墨师说几句吉言。有时人们还送以“乔迁大红喜对”,主人客人在兴旺发达的氛围中接待、道贺。解放后,建房中的那几个工日仍比较庄重,但一般不搞外排场。
  3、  分娩
      妇女生孩子,叫“坐月”,左临右舍称其为“月母子”,孩子出生后,丈夫根据孩子性别,分别以公、母鸡去丈母娘家报喜。岳母带准备好的婴儿衣服、帽子、襁褓和鸡蛋、挂面、大米等来到女儿家“送饭”,侍候产妇。期间,左临右舍、亲朋好友也有“送饭”的,以示祝贺。产后三日,叫“打三朝”,家中要找一些草药熬水给婴儿洗澡,剃去头上的胎发,并向来客或邻居分送红蛋。80年代,妇女坐月,亲朋都以礼品相送,满月时,主家设宴酬谢,人们称之为“满月酒”,现在也在兴起整“百日酒”,即当孩子出生满100天时,邀请亲朋好友前来祝贺,以求孩子长命百岁。

采摘甜柿

(图文资料来源:文复苗族土家族乡)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