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期全国民族工作能力建设培训班(2013.9.5—9.14)

2013-09-17 14:23  

第二十三期全国民族工作能力建设培训班
(2013.9.5—9.14)

培训对象

  河南、广西、云南红河州从事或分管民族工作的领导干部共94人。其中:彝族16人、壮族12人、回族7人、苗族6人、哈尼族5人、瑶族4人、侗族3人、满族1人、汉族40人,少数民族占57%。

班委构成

班        长 侯开华   云南红河州州民宗委副主任
副   班   长 刘朝东   河南省民委副处级干部
副   班   长 莫金梅   广西来宾市民委党组书记
第一组  组长 赵建武   河南郑州市新郑市副市长
第一组副组长 杨云波   云南红河州红河县妇联主席
第二组  组长 赵  铁   广西柳州市民委纪检组长
第二组副组长 李姗珊   云南红河州红河县宣传部部长
第三组  组长 李  伟   云南红河州弥勒市宣传部副部长、文产办主任
第三组副组长 岑永梅   广西贵港市港南区民委主任
第四组  组长 毕贵宏   云南红河州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
第四组副组长 谢燕霞   广西贵港市民委综合科科长
第五组  组长 王洪潮   河南南阳市新野县委副书记、统战部长
第五组副组长 张振平   广西来宾市武宣县民族局局长

专题讲座

十八大报告辅导:党的群众工作和党群关系研究
十八大精神辅导:全面正确贯彻落实民族政策
中国现阶段的社会矛盾与社会管理
全球背景下的宗教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国际视野中的民族冲突与管理
中国的民族和民族工作
突发事件与应急管理
研讨式教学——民族因素诱发的突发事件应对与处置
关于调查研究的几个问题
领导者的语言表达艺术

实践教学

  9月10日下午, 第二十三期全国民族工作能力建设培训班前往北京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示范点——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考察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工作。

  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位于北京市丰台区东南部,是全国最大的农产品交易集散地。在这里居住着3万多流动人口,其中维吾尔族群众近百人。

  近年来,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努力践行“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做好新疆少数民族群众在京务工经商服务管理工作的意见》,重点探索集中经商的新疆籍少数民族群众服务管理问题,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彰显人文关怀,切实做到真诚尊重、真正优惠、真情关怀,为他们在京经商、学习和生活创造条件,架起首都与新疆少数民族群众的团结桥梁,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温家宝总理两次到新发地市场视察调研,对市场的各项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学员们在新发地市场听取了市场管理人员和丰台区民宗侨办的同志介绍“四个纳入”的目标管理经验,即,将社区民族工作管理纳入社区管理体系、社区民族服务工作纳入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社区民族组织纳入社会组织管理体系、社区民族工作纳入社会工作运行体系。

  学员们还参观考察了果蔬交易市场、农产品电子交易大厅、新产品推广发布大厅、全国名特优农产品展销中心和商户住宅小区。

  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学员们主动提问、踊跃发言、深入交谈,在与市场管理人员和丰台区民宗侨办同志的互动中,既学习了经验,又交流了工作方法。大家一致表示要进一步研究新时期城市民族工作和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不断探索新途径、新方法,进一步服务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做好城市民族工作。

  9月13日上午,第二十三期全国民族工作能力建设培训班学员在西山八大处进行宗教场所规范化管理实践教学,考察了宗教场所规范化管理示范点——灵光寺。

交流研讨

  根据教学计划安排,培训班进行了2次分组讨论。

  9月7日下午,围绕“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的主题,学员们展开讨论。

  讨论中,学员们根据所在地区民族工作的特点,紧密结合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新特点、新变化和新情况,提出应在城市及乡镇民族工作和社区民族工作中建立“四个机制”,切实为少数民族群众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预防涉及民族因素矛盾的纠纷,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

  一是建立信息联络机制。在乡镇配备民族专兼职工作人员,在相邻乡镇互设民族工作信息交流点,指派专人担任民族信息联络员,联合印制电话联络卡,保障信息畅通,发现苗头性问题及时沟通。

  二是建立预防机制。采取宣传单、标语等多种形式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进行普法宣传,增强广大群众守法意识和明辨是非能力,同时加强对寺庙教堂管理,帮助信教群众和少数民族群众进一步树立法律意识,自觉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开展相关活动。

  三是建立定期回访机制。对于已调处的重大矛盾隐患,进行定期回访,跟踪指导,确保矛盾真正化解,防止纠纷出现反复,做到纠纷底数清楚、产生原因清楚、调处结果清楚、群众反映清楚。

  四是建立严格调处机制。一方面举办民族干部培训班,加大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干部队伍培训力度,另一方面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实行分级调处,确保将矛盾纠纷消灭在基层、消化在萌芽状态,杜绝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存在。

  9月12日下午,围绕“影响民族团结的因素及对策”的主题,学员们展开讨论。

  学员们在讨论中一致认为,长期以来,我国各族人民休戚相关、生死与共,民族间的联系和交往不断加强,形成了共同发展态势。我国现在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完善和改革逐步深化中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但是,也要认识到,在民族关系问题上,仍存在一些隐患。只有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这些隐患才能继续巩固和发展新型民族关系,才能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影响民族团结的因素主要分国际因素和国内因素。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又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的深入,国际上影响我国民族关系的因素日益显现。但对我国民族关系产生影响,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内因——国内因素。

  一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滞后和不平衡。“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是民族利益、民族权利和民族发展问题。”我国的民族问题虽然表现复杂多样,但是从根本上说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文化发展与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的矛盾,这是我国民族问题的主题。少数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生态环境恶劣,植物生态恶化,气候多变,自然灾害严重,交通闭塞问题,基础设施落后,经济环境差阻碍了民族经济发展;民族地区语言差异很大,影响了民族间横向经济联系,并削弱各少数民族获取信息能力,造成对市场反应迟钝,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阻碍了民族地区经济交往,再加上大量科技力量雄厚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以及科技人才与搞尖端技术的人才都远离民族地区,人才大量外流。历史与现实的原因使民族地区、民族地区内部的经济社会差距不断扩大,社会结构逐渐固定化和封闭化,这就容易产生民族隔阂、歧视、不平等、不公平和相对剥夺感,不利于民族平等团结。

  二是民族文化差异的影响。在各民族交往中,个别汉族同胞不尊重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宗教和风俗习惯可能会伤害民族感情,引起隔阂、冲突甚至造成严重的群体事件。因此,应正确看待和尊重这些差异。正如胡锦涛同志所强调的:“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相互帮助、共同因素会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和民族差异,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将长期存在。对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传统、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心理认同等方面的差异,我们要充分尊重和理解,不能忽视他们的存在,也不能用压制的方式加以改变。”

  三是民族偏见及“两种主义”错误倾向的非均衡发展。首先,“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样的民族偏见很容易导致民族之间误解、歧视、不平等、不团结甚至仇恨心理的萌生,使民族关系处于紧张状态,从而产生民族问题和民族冲突。其次,以往曾出现过的“大汉族主义”与“地方民族主义”两种主义至今仍然在某些人的心目中根深蒂固地存在着。“在诸多影响民族关系的倾向性问题中,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始终是党创设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新型民族关系的两大障碍。”如果任其发展下去,不仅不利于我们民族间的团结,而且会造成我们各民族间的对立、甚至于分裂。”

  针对提出的问题学员们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是加强基层干部对民族团结工作的重视。民族方面能否维护安定团结的局面,关键在于对民族问题的重视程度,为此建议党政领导班子中应有一名主要领导分管民族、宗教工作,各级政府应建立健全民族、宗教工作机构,乡(镇)和街道应有专人负责民族、宗教工作,及时了解情况,协调关系,解决问题,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发展,为各民族团结进步做出新贡献。 

  二是加强民族政策宣传力度。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团结的生命线。为使广大干部和群众深刻理解和掌握党的民族政策,建议各级党委和政府,根据当前民族关系中出现的问题,特别是那些易于引发矛盾的热点问题,研究开展民族政策宣传教育的新方法与新内容,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特别是网络、影视,广泛深入地开展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宣传的对象应包括汉族在内的各族干部和群众,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知识分子和大、中专学生、各级各类新闻出版和文艺、广播影视、互联网管理部门的从业人员等。宣传的形式要多样化,力求生动活泼,并建议将民族团结教育列为各级党校、干校必修课程,列为国民教育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三是加强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我们不仅在物质上相互帮助、相互融合,也要在精神、文化上相互学习共生。建议在基础教育阶段有针对性地开设民族团结教育教材,让孩子们从小加强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教育,增强民族团结力度和民族认同感,有针对性地给孩子们讲解中华民族共同奋斗、共同御敌的光辉历史,重点指出汉族与少数民族相互依赖、相互融合的优越性和历史、现实意义。

  四是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和风俗习惯,坚持文化的多样性。对于民族地区的宗教和风俗习惯如衣着、服饰、婚丧嫁娶、居住、饮食、节庆、娱乐、礼仪、禁忌都应予以尊重。在文化与语言文字使用和保护上,一方面要坚决反对民族间的强制同化和摒弃劣等民族、劣等文化等错误看法,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另一方面,也应反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上的复古主义和保守主义。反对不切实际的“文化危机论”。继续开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局面,使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优化而保持生命力和先进性,使思想交流进一步深化,实现民族文化的共生繁荣。另外,加大对文化教育的投入,促进少数民族成员的文化素质提高,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以此来宣传和扩大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并带动经济发展。

  五是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大政策扶贫力度,促进民族经济快速发展。对关系民族地区发展的重大产业、重要项目,优先给予安排。也要督促少数民族群众要立足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认真用好扶持政策,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以深化改革、创新管理为动力,进一步完善经营制度。加大资金投入,国家的扶贫资金应重点向少数民族地区倾斜。

学员满意度

  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学员对培训班的总体满意度为98.29%。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