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评论员:领导干部“激发新状态,展现新作为”系列评论

2015-08-05 09:32  

变中求进,保持那么一股子劲
                    ——"激发新状态,展现新作为"之一

  新华网北京8月1日电 “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从制度上破解干部能上不能下问题。《规定》明确下的标准,规范下的方式,疏通下的渠道,以倒逼压力激发干部活力,发出了“不在状态者不就其位”的鲜明信号,着力营造干事创业、勇于担当的氛围。这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又一重大举措。对广大干部来说,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应该保持怎样的状态、展现怎样的作为,确实是需要回答好的现实课题。

  “打仗打将”,政策路线、工作目标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干部状态影响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发展态势。当前,干部队伍整体是好的,干部状态的主流是积极向上、奋发有为,不少干部干事有劲头、工作出彩头,赢得了百姓的信任和赞誉。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在一些地方和一些部门,有的干部为官不正、为官不为、为官乱为,一些人观望迷茫、消极无为、不敢担当。这些“不在状态”的问题,虽然是苗头性、局部性的,但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防止其传导、遏制其蔓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才能为整个干部队伍注入正能量。

  实事求是地分析,一些干部不在状态、无所作为,其原因是复杂的。有的“总开关”拧不紧,担当精神缺乏;有的存在本领恐慌,能力素质跟不上;有的庸懒散拖等顽疾难治,进行消极抵触;还有的自身“有病”,内心不安、无心做事。当然,也有政策不配套、考核机制不健全、权责边界不明晰等客观因素。有问题并不可怕,关键要有破解问题的决心和办法,找到症结所在,进行靶向治疗。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属于思想缺钙的,就要坚定信念、端正导向,让不作为者混不下去,把担当精神树起来;属于能力不足的,就要加强学习培训、实践锻炼,不断补足短板,让干部能力强起来;属于现实掣肘的,就要深化改革、完善制度,给改革者撑腰打气,为实干者提供舞台,让干事创业更有信心与底气。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从更大的层面来看,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必然影响到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必然对社会运行和权力运行的状态进行重塑与规范。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时代大势。

  比如,过去有的地方谋发展,“捡到篮子里都是菜”,现在则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过去有些干部抓工作,“遇到黄灯赶快走、遇到红灯绕道走、遇到没灯直接走”,现在则要依法办事、依规做事;过去干部管理失之于宽、失之于软较普遍,现在从严从实日益成为常态。“世易时移,变法宜矣。”新形势下,各级干部面临着新挑战、新考验、新课题。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旧有发展方式难以为继,绿色化成为新的追求;全面依法治国迈向新阶段,“踩线”发展、打擦边球行不通了,厉行法治成为社会共识;全面从严治党提出新要求,守纪律、讲规矩成为鲜明底线,“三严三实”成为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

  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前提。面对时代的大变局、发展的新要求,如果因循守旧、故步自封,思想上抱着老黄历,工作上还是老一套,难免“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产生种种“不适应症”、畏难情绪,干事就会缺乏动力和后劲;如果等待观望、庸碌无为,舒舒服服当太平官,就会失去激情和活力,必然错失良机。从这样的角度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既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原则方法,又是对干部状态的期许与要求。新常态就得有新状态,新形势呼唤新作为,既要勇于“破”,又要善于“立”。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保持那么一股子干劲、闯劲、拼劲,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以“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自觉,探索符合“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的新理念、新途径、新办法,才能在变中适应和引领,在变中前进和突破,奋力开创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干部状态是发展的晴雨表。”从深圳前海到浦江之滨,从繁华城市到偏远农村,从工厂工地到寻常巷陌,不久前,在20个省份、63个地市的专项调研过程中,新华社记者们纷纷得出这样的强烈感受。在今天的中国大地上,许多干部奔忙的脚步、奋斗的身影、蛮拼的状态,为改革发展、人民幸福写下了新的时代注解。激发新状态,展现新作为,扎扎实实把事情办好,我们就能为发展航船注入强劲动力,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挥写崭新篇章。

补足短板,让干部能力强起来
                           --“激发新状态,展现新作为”之二

  新华网北京8月2日电  解题要有思路,攻坚需有利器。面对“三期叠加”新情况、结构调整新任务、转型发展新考题,广大党员干部的状态怎样、能力如何至关重要。既有坚定信心、奋发有为的“精气神”,也有能力增强、素质提升的“硬实力”,才能做到心中有底气、手里有办法、脚下有路子,挑起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的担子,完成好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当前,无论在改革开放前沿的自贸区,还是在老少边穷地区,很多干部不约而同或拿起书本、或深入调研,针对工作中的难点困惑学知识、补短板、寻对策,体现了主动应对现实挑战、努力破解“本领恐慌”的自觉。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从历史维度和时代高度审视,我们已经步入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发展新阶段,面临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历史新跨越。正因此,出现能力不足的状况在所难免,补上能力欠缺的短板就愈发迫在眉睫。

  事物发展总是与各种矛盾相伴相生。有矛盾有风险本身并不可怕,关键要有化解矛盾和排除风险的决心和办法,不能在困难和挑战面前束手无策、无所作为。决心要靠管用的办法来体现。愿不愿找办法、会不会想办法、有没有好办法,是对干部状态、思想方法、工作能力的全方位检验。一事当前,是盲目自信、不懂装懂,还是直面问题、破解难题;是一筹莫展、等待观望,还是勇于实践、积极探索,怎样选择,既是一种主观态度,更展现实际工作能力。能力不会与生俱来、从天而降,只能在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过程中得到历练、不断提升。

  从总体上看,与今天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要求相比,我们的本领有适应的一面,也有不适应的一面。随着形势和任务不断发展,干部在思想认识、工作方式、行为模式上也面临深刻转变,能力不足、本领恐慌的问题越来越凸显。从现实来看,有四种能力最需要提高、最需要补课--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抓发展的能力,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简政放权之后加强服务与监管的能力,全面深化改革的落实与创新能力。只有针对这四个方面的能力不足加强专门培训、进行顶层设计和路径安排,立足当前实际,着眼长远发展,打造一支发展有本事、担当有激情、依法善作为的干部队伍,才能让难题有效破解,工作充满活力,确保事业发展势头不减、冲劲不弱。

  克服本领恐慌、提升“四种能力”,是客观紧迫要求,更需要转化为主观强烈意愿。存在本领恐慌,表明干部能力不能很好适应实际工作的要求。正所谓“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只要把这种危机意识、忧患意识与责任意识、担当精神结合起来,就能充分调动化危为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以贯彻落实《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为契机,有效引导和激励广大干部保持“有为上进”的状态,针对工作问题、发展难题学以致用、干以促学,使干部在学习实践中提高履职尽责的实际能力。

  问题是改革的导向,难题是能力的砺石。当前,结构调整转型的“两难”选择,经济提质增效的更高要求,以及民生改善的更多诉求,经济发展同保护生态的协调统一等问题亟待破解。广大干部就是要有不服输的精神、善钻研的劲头、勇担当的意识,敢于在困难面前逞英雄、显身手,带领群众闯出发展新路子。实践是工作的源头活水,群众是推动发展的力量之源。越是困难叠加、阻力重重的时候,越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身处生产生活一线,改革部署贯彻实施难点是什么、阻力在哪里,群众的体会最准确;转型发展的对策是什么,出路在哪里,群众的探索最鲜活。只有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按“三严三实”要求砥砺工作作风、校正工作导向,才能把群众中蕴藏的无穷智慧和力量集中起来、激发出来,实现中央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探索紧密结合、有效对接,打通改革“中梗阻”,增加群众获得感,凝聚起攻坚克难、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

  千难万难,只要重视就不难;大路小路,只有行动才有出路。扎扎实实强本领,兢兢业业干实事,在攻坚克难中提升自我,在善作善成中开拓进取,广大干部必将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舞台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镌刻无愧于时代的实干印记。

转变作风,贯彻“三严三实”新要求
                          ——“增强发展信心、做好经济工作”之三

  新华网北京8月4日电  事以做成,业靠人兴。不管什么工作,都要靠人的主观努力来完成。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面对“三期叠加”、“两难”增多的挑战,是一筹莫展、消极无为还是迎难而上、主动作为,很大程度上决定经济工作的成效甚至成败。

  日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必须加快转变作风,更加注重按“三严三实”要求做好经济工作,精准分析和深入判断经济发展趋向、基本特征和各方面影响,提高政策质量和可操作性,扎扎实实把事情办好。这为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工作作风破解难题、应对挑战,做好当前经济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指明了努力方向。贯彻“三严三实”要求,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激发求真务实的劲头、拓展实在管用的思路,就能巩固我国经济“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实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更高目标。

  经济发展是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工作是执政兴国的中心工作。发展经济是实打实的任务,来不得半点虚功。没有“严”的要求、缺乏“实”的劲头,想干好经济工作是不可能的。新常态下,新旧动力正处在转换的关键时刻,旧动力日趋减弱,新动力尚未完全形成,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稳增长任务更加艰巨,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任务更加紧迫。只有认清发展大势、把握规律走势、振奋工作状态、拿出有效对策,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在实干中破解前进中的诸多难题,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所在,推动经济发展关键在全面深化改革。改革经过30多年已进入深水区,“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啃硬骨头、涉险滩,一靠信心二靠能力,归结起来就是要紧紧围绕“三严三实”这个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来转作风、强本领,解开发展难题、攻克发展难关,用又“严”又“实”的作风保障改革力度不减、进度不慢、措施落地。

  作风是一种工作状态,体现了形象,也代表着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领导干部是否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重要检验。”没有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精神,谋划不实、做事漂浮,干工作大而化之、浮皮潦草,抓落实雷声大、雨点小,见难题绕道走、有矛盾躲着行,或为官不为、或为官乱为,搞“合意则取、不合意则舍”的选择性落实,只会贻误改革时机、迟滞改革进展,导致改革决策部署遭遇“中梗阻”、难以落地。坚决纠正工作中不“严”不“实”的突出问题,始终坚持“三严三实”的选人用人导向,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干,就能激活一池春水,打开工作局面。

  当前,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既面临真抓实干、积极作为的新要求,也面临怎么干、如何为的新考验。从以审批权为核心的事前管理旧模式,到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以事中事后监管服务为重点的新模式;从简单依靠增加投资、扩大规模拉动经济增长到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释放扩大内需来激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从一味地追求高速增长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绿色发展等诸多方面,经济工作的内涵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宏观调控方式和微观监管服务模式也有很多创新,对转变工作方式、工作作风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总体看,过去抓经济工作的老思路、老模式、老办法越来越行不通了,越需要以“严”的要求校正干部为人做事的基准,以“实”的标准打牢干事创业的根基,在实践中闯出改革发展的新路。广大党员干部只有在实实在在抓改革、抓落实、谋发展、谋创新中体现勇担当、善作为的良好状态,才能当好改革促进派,成为改革实干家。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成就伟大事业,离不开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和实干。我们已经步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处在现代化进程的关键历史阶段。把“三严三实”要求贯穿改革全过程,不折不扣让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地生根,提高改革含金量、增加人民获得感,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合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发展转型升级的局面,就一定能继续书写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新传奇。

(文章来源:新华网)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