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时报》:“课程群” 新型课程建设模式

2015-09-22 08:54作者:作者:刘绍辉  

  加强课程建设是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的必然要求。作为一种新型的课程建设模式,课程群是指,基于同一受众对象,遵循干部教育培训规律,通过对同学科或跨学科的相关课程进行设计和整合,以课程间的知识、方法、问题等逻辑联系为结合点,使它们相互照应,渗透互补,体现群内一门课程对另一门课程的意义,形成相对独立的课程系统,通常包括3-5门课程。加强课程群建设是探索党校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课程质量在教学质量中处于核心地位。与强调单门课程质量不同,课程群建设立足“大课程”的布局,突破按学科组织课程的传统方式,整合主题相通、内容相近的相关课程,突出内在的逻辑统一,由追求单门课程内容的严密、完整转为课程群内部的衔接、完善,使课程之间由原来的相互隔离转变为相互贯通,相互重叠转变为相互补充,站在更高的起点上进行课程建设。这种做法能有效地防止具有并列、交叉或递进关系的多门课程在同一学科内“打转转”,理顺了课程内容的关系,促进了课程结构的优化,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探索建立课程群的准入与退出制、首席主讲教师机制、评估评价机制等,加大跨学科、跨专业的方法型课程群、问题型课程群的建设力度,努力实现课程群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多元化,不断适应干部教育培训的新形势新要求。

  有利于促进教师成长。名师的背后是名课。这种制度设计打破了学科之间、教研部之间以及它们内部的壁垒,有助于相关课程教师集中起来,围绕共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组成团队,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科研交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不同专业、学科背景的教师各自发挥优势,合作研究教学问题,实现资源共享,创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不断推进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同时,也将增强教师的科研创新意识,在教学与科研之间建立一种有效的链接,提高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在这方面,应注意做好课程群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即形成年龄结构、职称结构等合理搭配的传帮带梯队,老中青相结合,发挥资深教授的示范引领作用,师傅带徒弟,使素质高、潜力大的年轻教师在参与课程群建设过程中,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得到不断提升,一批“种子”教师脱颖而出,逐渐扛起教学工作的“大梁”。

  有利于培育精品课程。实践证明,精品课既是授课老师打磨出来的,也是团队合作出来的。课程群建设有利于整合各种教学资源,避免课程之间的重复建设,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实现1+1> 2的效果,使课程质量不断迈向新台阶,促进更多的精品课程涌现出来。此外,课程群建设跳出单一课程所属学科的框框,植根于课程群整体所属学科开展研究,有助于将学科建设中最新的科研成果内化到课程群中,夯实课程的理论基础,为打造精品课提供了坚实的科研支撑。

  在课程群建设过程中,应注意营造一种“传承精品、打造精品”的浓厚氛围,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把长期积累下来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与成果巩固、发展下去,传承一批精品课的同时,努力打造一批新的精品课,实现优质课程教学的承接和再造。

  (作者单位:北京市委党校)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2015年09月21日 第A10版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