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校姓党,党校办学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校要贯彻中央关于党校姓党原则的要求,必须遵循党性教育规律,创新党性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使党性教育“活”起来,努力增强党性教育针对性和有效性。
通过现场教学深化党性教育。近年来,湖南省娄底市委党校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地方党性教育资源,按照“一个现场教学点就是一部党性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为主题,在毛泽东故居、刘少奇故居、彭德怀故居、蔡和森纪念馆、胡耀邦故居等地建立理想信念教育基地。以“坚守政治本色,保持清正廉洁”为主题,在监狱、博物馆、纪委办案中心等场所建立警示教育基地。以“坚持群众路线,保持务实作风”为主题,在偏远山区、贫困农村等现场建立作风教育基地,组织学员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开展“知民意、察民情、暖民心、解民忧”为主要内容的进村入户党性体验活动;组织学员深入信访工作第一线,开展“信访零距离”党性实践活动;深入街头巷尾,开展“我与特警同巡逻”活动。通过各类党性教育基地和党性教育平台的搭建,遵循认知—认可—认同—热爱—践行的知行统一规律,融老师讲授、学员参观、学员讨论、学员体验等各个环节于一体,增强党性教育的现场感、体验度、鲜活性,不断激发学员的爱国情怀、爱党感情、使命担当。
通过党史教育强化责任意识。如果学员不了解党的历史,就不可能对党性有深刻的认识。在当前现实的政治生活当中,有些党员尤其是中青年党员缺乏对革命传统深层次的体验,对许多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背景、过程、影响没有深刻的了解;少数党员干部甚至步入了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沼。因此开展党性教育必须做好党史教育,要让学员学习党的历史,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研究党史,从而更加忠诚于党,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意识。近年来,娄底党校组织学员开展了以“读党史、唱党史、看党史、论党史”为主要内容的党史教育,具体体现为“读一本红色经典、唱一首红色歌曲、看一部红色电影、论一个红色主题”的“四个一”党史教育活动。通过丰富的多样化的形式,让真实的历史来印证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不断提升党员领导干部的归属感、荣誉感、使命感。
创新教学形式提升教育效果。在党性教育过程中,情感是实现从认知、认同到坚持的动力。“感人心者,莫过于情。”党性教育要改变传统说教方式,创新教学形式,通过在教学中设置人性化的课堂场景,增加情感互动,拨动学员心弦。近年来,娄底党校通过邀请革命后代、先进典型作为兼职教师,让他们用最朴素、最鲜活的语言,最真实、最感人的事迹,讲授最简单而又最深刻的道理,让学员真实感受身边的正能量,受到深刻的启迪,树立并坚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练就“教”的魅力发挥引领作用。作为党校的教师要赢得学员的尊重,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首先要有个人的教学魅力。基于这一理念,娄底党校教师开展了“循规律、扬个性、树品牌”的教师形象塑造活动。要求每个老师找到自己最适合的讲台形象和语言风格,并去粗存精、去劣存优,通过勤奋的台下练兵,实现台上的厚积薄发。老师们在阐述自己观点时,有的有条不紊、思维敏捷,论证严密,展示庄重严谨的逻辑美和气势美;有的娓娓道来、有的激情飞扬,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女教员则通过自信的表情,知性温婉的形象,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展示内外皆修的气质美、情理交融的气韵美。学员在美的熏陶下,感受到美的魅力,从而实现从外在到内在、从言行到心灵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净化,自觉成为行为美、思想美的追求者和实践者,党性教育通过这样的形式得以有效的传播。
导之以“用”促进能力提升。成功的教育不仅要让其“明白”,更多的是使其“践行”;成功的培训不只是“灌输”,更多的是“启迪”。成人学习的实践性特点,决定着党性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既解决思想问题、又解决实际问题。近年来,娄底党校在党性教学设计中始终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以干部的党性修养提高为目标,以解剖式、研讨式、互动式、养成式教育为主要形式。学校重在营造师生互动环境,营造行为规范环境,营造习惯养成环境;教师重在提供理论支持、提供心理辅导、提供思想引导,学员重在细嚼理论、打开思想,探讨问题、养成习惯,让整个党性教育贯穿学校建设、干部培训和管理全过程。为此,我校实施了学校党性教育“五步教育法”,即学习—反思—讨论—规范—践行;实施了学员党性评估以“党性理论知识考试评分—党性分析材料撰写评优—党性分析论文答辩评级—党性实践活动评先—党性养成习惯评定”为主要内容的“五评法”。通过全过程、广覆盖、宽领域的党性教育,全体教职员工和学员都能把自己摆进去,增强问题意识,明白坚持什么、反对什么、规范什么、改进什么、养成什么,真正提升党性教育的针对性、持久性、实效性。
(作者单位:湖南省娄底市委党校)
本文选自《学习时报》2015年10月26日 第A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