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时报》:阅读经典终生受益

2015-11-17 08:05作者:作者:朱永刚  

  作为一名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博士研究生,入学以来,中央党校给我最大的体会,就是十分重视经典著作的学习。从开学典礼到开学引言,从入学教育到与导师见面会,再到每次课堂讲授,每一位师长无一不谆谆教诲、殷殷嘱托。如果说读书学习有什么捷径可走的话,那么阅读经典就是最好的捷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书籍作为古今中外文化精华的传世之作,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这一重要论述,精准地回答了什么是经典的问题。历史经典、文学经典、哲学经典、伦理经典等都是思想精华的传世之作。

  鲜活精深的思想、观点

  经典能够穿透历史而光芒闪耀,能够跨越时空而价值永恒,就在于其有思想、有观点,善于用极朴实的语言表达最深刻的道理。比方,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诠释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环境的改变与人的活动是辩证统一的,而这个统一的基础就是变革的实践。“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这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基本观点和社会生活本质的科学命题,是历史观的首要的与最基本的观点。这些观点不仅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更是研究和探索社会实践和人的本质的根本方法。因而,当《提纲》公诸于世时,恩格斯评价说:“它是非常宝贵的,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哲学经典犹如富矿,文学经典的思想与精神好比魔力之光,同样令人神往。鲁迅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在《故乡》中讲:“希望是本无所谓有的,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些充满思辨色彩的观点,用最朴实最简洁精炼的语言道出了人们人人知之,人人又浑然不明的心声,多少年来,它们一直镌刻在人们的心灵,给人启迪和智慧。

  历史选择后的馈赠

  古往今来,人类思想和精神的成果博大精深,各类作品浩如烟海,但是大浪淘沙,真正能够成为“金子”的作品,才算是真正的经典,或者说经典中的经典。如《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其阶级斗争理论、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两个必然”的科学结论都对人类思想和发展作出了崭新贡献。正像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所说:“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恩格斯在《宣言》1890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它无疑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有国际性的著作。”列宁在谈及《宣言》时指出:“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叙述了新的世界观,即把社会生活领域也包括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作为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的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关于共产主义新社会的创造者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性的革命使命的理论。”2000年,当马克思被西方媒体评为千年思想家时,路透社曾评价说:“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对过去一个多世纪全球的政治和经济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宣言》发表160多年后的今天,尽管世界形势风云变幻,许多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仍然可以说,《宣言》中的一般思想和观点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在历经历史和实践的检验之后愈加放射出真理的光芒。历史证明,只有经受住了历史大浪的“冲刷”和“淘洗”过的作品,才能成就永恒的品质而百千年来经久不衰,历久弥新。

  打基础作底子的主料

  经典的魅力还在于,它为人们的人生奠基。站在经典的台阶上,可以看得更高更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汲取最坚实的力量,可以“寥廓江天”。通常,人们自呀呀学语时便开始了蒙学教育,那时会以《三字经》《弟子规》《幼学琼林》《龙文鞭影》、唐诗等国学经典作为启蒙之基。尔后,中小学时代,《三国演义》等四大名著,《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等西方经典便成为必读的经典名著。像《红楼梦》,它就有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之美誉。试想,不读这些经典,何以能够打下语言和文字的坚实根底呢?而如果没有这些作品作底子,未来又如何能广泛涉猎古今中外的其他著述呢?恐怕只会落下“根基不牢,地动山摇”的病根了。其实,从《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的香菱学诗一节,也能探寻到经典打基础作底子的重要作用。书中讲香菱开始只爱陆放翁的诗,不懂诗,不知诗,见了浅近的就爱,始终难入格局。期间向宝钗请教又遭戏谑,后来经黛玉点拨,“你如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诗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这里的王摩诘就是“诗佛”王维,老杜就是“诗圣”杜甫,李青莲就是“诗仙”李白,他们都是唐代顶尖的大诗人,奠定了唐诗在中国文学史上无可比拟的地位,塑造了唐诗无与伦比的灿烂辉煌。有他们三人的诗作打基础,作底子,是再厚重不过的了。也许“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正源于此吧。另外,古语也讲,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敢问,什么书值得读上百遍,自然就是经典了。而把经典反复地读,其中奥秘也自然水落石出了。

  阅读经典,终身受益

  通过阅读经典,把经典了然于胸,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就有了清晰的方向,人生与事业就有了更多坚定的抉择。而这些得益于阅读经典的抉择,进而影响着人们的前途命运。毛泽东说:“《共产党宣言》,我看了不下100遍,一遇到问题,我就会翻阅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有时只阅读一两段,有时全篇都读,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启发。我写《新民主主义论》时,《共产党宣言》就翻阅过多次。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于应用,要应用就要经常读,重点读。”而毛泽东正是阅读了《共产党宣言》、考茨基的《阶级斗争》、柯卡普的《社会主义史》这三本经典,一经发现马克思主义是救国救民的科学真理后,所产生的信仰就从没有动摇过。邓小平说:“我读的书并不多,但就相信一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ABC》。”事实上,不论是毛泽东,还是邓小平,都通过阅读《共产党宣言》确立了自己的人生信仰,并为之奋斗终身,说明阅读经典不仅仅是积累知识,使人咀嚼、沉淀、厚重,更重要的是它使人更加聪明、理性、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正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实践表明,阅读经典所获得的力量是一种以一当十、含金量很高的能量,所获得的做人做事、读书学习的大道理是实打实的硬通货。钱学森同志就曾这样描述阅读哲学经典的体会:“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法宝,你不要这个东西是要吃亏的。毛主席的《矛盾论》《实践论》,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光辉篇章,我回国后曾反复学习,深受教育。三十年来我一直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总是运用它指导我的工作,它是智慧的源泉。”所以,阅读经典,终身受益。
  拿破仑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强大的力量,即刀枪和思想。从长远看,刀枪总是被思想战胜的。”的确,经典的魅力,就是思想的魅力。经典流芳,恰如思想与智慧的光芒璀璨。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研究生院)

本文选自《学习时报》2015年11月16日 第A12版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