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兴边富民行动成果丰硕(一)

2015-12-17 10:00  

  “十二五”期间,国家不断加大对兴边富民行动的资金投入力度,2011年至2014年间,共安排中央财政兴边富民补助资金61亿元,比“十一五”总投入还多43亿元。同时新增设立兴边富民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累计投入40亿元。国家民委副主任罗黎明在谈及今后发展时表示,“十三五”期间,兴边富民行动的重点将放在解决边境地区“最后一公里”上,畅通“大通道”与“毛细血管”的联系;放在大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上,进一步拓宽边境各族群众增收致富的渠道;放在提升沿边开放水平上,推动边境地区积极参与区域、次区域合作,在互通有无中加快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让当地群众更多分享发展成果。

  1999年,国家民委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号召,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门倡议发起了“兴边富民行动”。我国9个边疆省、自治区的136个陆地边境县(旗、市、市辖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58个边境团场、海南省6个民族自治县,均被纳入兴边富民行动范围。中央财政在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中专门设立了兴边富民补助资金,从2000年的每年1500万元,增至2014年的18.8亿元,并在2009年覆盖所有边境县(旗、市、市辖区)和兵团边境团场。“十二五”期间,国家发改委又新增设立了兴边富民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为确保“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实现,国家民委不断强化对边境地区贯彻落实规划的指导力度,同时加大了资金投入。这两笔专项资金的投入也吸引和带动大量其他各类资金投向边境地区,有力保障了规划的实施,使边境地区经济社会面貌焕然一新。

  正如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民委主任王正伟在评价兴边富民行动时所说的,“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兴边富民行动从无到有,从点到面,迅速铺开、成效显著,受到边疆各族人民的极大欢迎。兴边富民行动自世纪之交启动实施以来,成为推动边境地区发展的一面旗帜,成为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一个有力抓手。可以说,兴边富民行动有效解决了边境地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解民难、顺民意,遂民愿、得民心,赢得了边境地区各族干部群众的衷心拥护,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利民工程、德政工程”。

西藏:利民 乐民 富民 安民

  “十二五”期间,西藏兴边富民行动项目资金投入,主要用于边境地区、贫困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的农田水利、种养殖产业、技术培训、特色产业发展扶持等,实施项目2457个。

  坚持因地制宜,做到科学立项。各地民宗委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通过个别走访、实地考察等方式,切实了解实际情况,摸清群众的真实需求,优先考虑其他重点项目幅射不到、群众需求又极为迫切的项目,重点考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见效快的项目,突出特色,打响“民”字牌、“民生”牌。

  坚持严格管理,把项目落到实处。自治区严格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和验收办法,定质量、定标准、定责任;严格监督项目建设的全过程,按照“谁建设谁负责、谁受益谁负责”的监管机制,严把质量关,抓好安全生产、安全施工,保证项目建设的顺利完成;严把验收关,组成区、地、县三级检查组,做好初检、复检工作,确保工程质量;建立资金管理制度,按照“财政统一管理、民宗协调使用”的方式,规范操作程序,严肃财经纪律,建立管理档案,加强监督检查,实现“专款专人、专款专户、封闭运行”管理,确保资金使用安全。

  坚持舆论引导,切实加强宣传教育。西藏各地大力宣传兴边富民行动和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的重大意义、工作中的先进典型、取得的成就,引导广大边民深刻感受到兴边富民行动确实是一项利民、乐民、富民、安民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广泛宣传党的富民惠民政策,在边境地区唱响共产党好、伟大祖国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的主旋律;引导农牧民群众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严格制度,强化资金管理。在资金管理上,自治区对各项资金和项目建设建立责任制,落实责任人,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和发挥实效。

  兴边富民行动投入资金按每年20%递增。这些资金和项目,极大改善了边境地区和区内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的交通、水利、能源、卫生、教育、住房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日喀则市定结县确布乡、扎西岗乡,自特色优势产业开发项目建设以来,带动954户、4428人经济收入稳步增长。米林县才召村利用兴边富民项目资金整合各种资源,启动整村推进工程发展生产,实现人均纯收入超4000元的目标,群众精神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成为有名的“小康示范村”。

  通过兴边富民行动,西藏农牧民群众的市场经济意识、竞争意识逐步形成,健康、文明、卫生的生活习惯逐渐养成,以往“等、靠、要”的思想正逐步改变,生产积极性大幅度提升,自力更生、自我发展的意识明显增强。洛扎县积极组织群众参与工程建设,扩大劳务输出,不仅有效地增加了农牧民的现金收入,而且通过聘用外地技术人员,经过“传、帮、带”,群众学到了技术,学会了管理,增强了自信,进一步增强了发展意识。

  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日喀则市岗巴县实施岗巴羊开发项目以来,通过对草场围栏、育肥及示范推广,增加良种的比例、改善牲畜结构,发展壮大绵羊产业,增强农牧民科技意识,大幅度提高了畜牧业生产水平,该县3043户、1.06万人直接受益。

新疆:政策福利造福边疆

  新疆周边与8个国家接壤,边境线长5600多公里,有10个边境地(州)、32个边境县(市)。2011年至2015年,新疆累计投入兴边富民行动专项资金250亿元,实施项目2000多个,有力改善了边境地区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2014年,32个边境县(市)在职职工年均工资4.6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8437元。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新疆投入边境地区富民安居工程资金646.15亿元,建成安居房77.04万套。299万边境地区农牧民喜迁新居,8.97万户牧民实现定居。防病改水工程投入资金20.03亿元,基本解决边境地区214.54万农村人口、33.99万农村在校学生饮水安全问题。757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规划,累计投入资金103.08亿元,稳定解决33.4万边境贫困人口温饱问题。2011年至2014年,新疆累计投资142亿元,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3287公里,改善边境地区127个乡镇、2074个建制村的通行条件,受益农牧民达365万人。

  “十二五”期间,236家扶贫龙头企业以边境贫困地区资源为依托,创建了涵盖林果种植、民族手工、牲畜养殖等多项优势特色的产品品牌,拉动21万人(次)边境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实际收入增加14.4亿元。

  各项社会事业较快发展。“十二五”期间,国家和新疆共投入201.4亿元教育专项资金,在边境地区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农村双语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等重点教育民生工程,边境县(市)全部实现“两免一补”政策,“普九”覆盖率达99.14%,南疆四地州边境地区普通高中实现全免费;建设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项目1160个,总投资7.79亿元;99%的边境农户参加新型合作医疗,边境农村22类54种特殊重大疾病医疗保障试点工作全面推开;全面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22.7万边境地区低保对象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32个边境县(市)新建乡镇文化站120个,新建和扩大科技文化室1323个;投入兴边富民专项资金5765万元,实施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2014年,边境地区贸易进出口总额172.06亿美元,占新疆外贸进出口总额的62.63%。2011年至2014年,边境地区新签合同317个,新签合同金额47.61亿美元,实际营业额53.69亿美元。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已封关运营,中哈两国及第三国公民可以在跨国“大市场”内,自由进行商贸洽谈和商品交易;精伊霍铁路与哈萨克斯坦铁路接轨,霍尔果斯成为第二条亚欧大陆桥上新的支撑点,成为中国重要的能源进口大通道和物流大通道;设立了喀什、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并赋予十大特殊优惠政策,成为新疆沿边开发开放的重要示范区;设立阿拉山口综合保税区,建立集运输仓储、内外贸易、采购配送、展示展销、加工制造、信息服务、海关监管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兴产业园区。今年8月26日,阿拉山口口岸成为西北五省中第一个通过国家正式验收的整车进口口岸。

  在兴边富民行动实施过程中,新疆坚持“环保优先、生态立县”。2014年,边境地区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147.2亿元,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边境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28%,边境地区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内蒙古:大投入带来大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边境线长4263公里,共有19个边境旗市列入国家兴边富民行动范围,总人口176.01万,占全区总人口的7.14%。

  “十二五”期间,19个边境旗市生产总值从2010年的1112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1846.1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额从969亿元,增加到1625.06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从62.26亿元,增加到120.49亿元。201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56万和1.01万元。

  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十二五”以来,边境旗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497亿元。新增公路里程3540公里,11个旗市已通高速或一级公路。138个苏木乡镇中,有135个已通沥青水泥路,1179个嘎查村中,有652个已通沥青水泥路,完成了367个嘎查村的街巷硬化。规划建设的6条口岸铁路,3条已建设完成,其余3条已开工建设或正在开展前期工作。所辖苏木乡镇全部通电,982个嘎查村通电。投资4.32亿元,建成各类饮水安全工程500处,解决了406个嘎查村、32.8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边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实行区级领导干部联系贫困旗县责任制,推行“三到村三到户”精准扶贫和金融扶贫政策。分农区和牧区制定扶贫标准,农区2600元、牧区3100元。为城乡低保家庭每月减免用电15度,为农村牧区困难户每年免费发放1吨“暖心煤”。全面实施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2014年,边境旗市共完成投资32.68亿元,完成了329个嘎查村的“十个全覆盖”。加大社会保障和救助工作力度,投资42亿元,完成了6.86万户农村牧区危房改造任务,游牧民全部实现定居。

  社会事业发展长足进步。累计投入3.398亿元,加强边境旗市中小学的校舍建设,边境旗市义务教育全部纳入农村牧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范围;建成了覆盖边境旗市、苏木乡镇、嘎查村的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累计投入2.079亿元,在边境旗市实施了506个卫生建设项目,在偏远的农村牧区建立流动医疗卫生服务站138个,发放家庭健康保障小药箱4.9万个,建立了边境旗市和牧区120急救指挥系统;85%的边境旗市完成了文化馆和图书馆建设,投入资金3.62亿元,新建了二连浩特综合博物馆等县级文化设施,实施苏木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苏木乡镇文化站实现全覆盖。

  沿边开发开放水平显著提升。现有边境铁路口岸2个,边境公路口岸11个。其中,对俄边境口岸4个,对蒙边境口岸9个,分别承担着中俄陆路运输货物总量的65%和中蒙货运总量的95%,满洲里和二连浩特分别成为我国对俄和对蒙的最大口岸。2014年,两个口岸实现进出口总额5.76亿美元。正在抓紧筹建额尔古纳自治区级边境经济合作区。

  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得到加强。加大支持“三牧”力度,今年底前,基本完成草原确权承包和基本草原划定工作任务。边境旗市除兴安盟阿尔山市外,均被纳入国家草原生态补奖政策范围,落实草原补奖任务6.5亿亩。为每户牧民每年发放生产资料补贴800元,做到边境牧区旗县牧民应补尽补。

广西:“大会战”绘就致富梦

  广西拥有长达1020公里的陆地边境线,东兴、防城、宁明、凭祥、龙州、大新、靖西、那坡8个边境县(市、区)与越南毗邻。8个边境县(市、区)中,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3个,自治区扶贫开发重点县2个,全国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县5个,属“老、少、边、山、穷”地区。

  兴边富民行动实施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累计实施了3次“边境基础设施大会战”。“十二五”期间的新一轮大会战,以陆地边境线0至20公里范围内的村屯为主体,总投资52.3亿元,全面解决边境地区主要困难和问题。

  通过大会战,0至20公里边境乡村基本实现“八通”,即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通广播电视、通网络、通客运班车、通边贸点;边境群众基本得到“八有”,即有基本保障农田、有安居住房、有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有乡村卫生院室、有清洁能源、有农贸市场和边贸设施体系、有稳定增收产业、有基本社会保障。

  边境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得到加强。“十二五”以来,广西已建成防城至东兴、钦州至崇左、百色至靖西、靖西至那坡等高速公路,实现8个边境县县城驻地通二级以上公路、乡乡通沥青(水泥)路、村村通公路。为改善边民的居住环境,广西投入32亿元资金,完成7.26万户危房改造,解决了30多万贫困群众住房不安全问题;投入2亿元建设边境干部、教师、医生公共租赁住房3056套;投入23亿元开工建设一批涉及交通、农田、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惠及264万边民。

  为加快边境地区脱贫致富,拓宽边民增收渠道,广西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大力发展有色金属加工业、建材业等,大力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扶持发展民贸民品企业。2014年,崇左市铜、铝、稀土等新兴产业取得新突破,锰业及关联产业产值达300亿元。目前,仅防城区就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48家,家庭农场59家,“桂人堂”金花茶等21家龙头企业年产值超67亿元。

  边境县(市、区)依托面向东盟的区位优势,进一步提升口岸功能。中越凭祥—同登跨境经济合作区、中越东兴—芒街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积极推进,凭祥综合保税区、东兴开发开放实验区取得实质性进展。2011年至2014年,边境小额贸易累计进出口总值2551.1亿元,年均增长30.7%。

  边境地区的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方面取得很大发展。2011以来,8个边境县和6个享受边境待遇县获得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薄弱学校改造经费、边远乡村教师生活补助65.02亿元,资助学生资金10.5亿元,资助学生92.25万人(次);边境地区建成280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惠及40多万群众;投入2.1亿元资金,扶持89个乡镇卫生院项目建设;投入8016万元,支持边境地区1002个行政村每村建设1个标准村卫生室。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12月15日第2版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