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同时又是通晓古今、知识渊博的学者。他一生酷爱读书,读书方法很多,而“不动笔墨不读书”是他最崇尚的读书方法之一,并且这种读书方法贯穿他一生,也正是这种读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他从事的伟大事业。
“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读书方法,源于他老师徐特立老先生的教诲。徐特立强调“好脑筋不如烂笔头”,青年学生要在读书中学会思考,并善于将思考所得及时记录下来作成笔记,以求阅读时对作品的理解。毛泽东对这个读书方法非常赞赏,他青年时代自修时写读书笔记,称为“读书录”。在秉承徐特立老师这个读书方法的同时,又有个人独特的做法。其一,他边抄边研究,把读书、抄录和探讨结合起来。例如在延安,毛泽东对哲学家艾思奇的《哲学与生活》摘录了3000多字进行研究和探讨。他特地给艾思奇写信说:“你的《哲学与生活》是你的著作中更深刻的书,我读了得益很多,抄录了一些,送请一看,是否有抄错,其中有一些疑点(不是基本的不同),请你再考虑一下。”其二,他注重把读书、思考、批注结合起来。他记笔记的方法很特别,很少用笔记本,而是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读到的精言妙句批注在书本的眉批和字里行间。例如在湖南一师,他读《伦理学原理》一书,该书有几十万字,而他的批注就有一万多字,还在空白处用小楷毛笔写满了批语,在同意的观点中写上“切论”“此话甚精”“此言与吾大合”等,在怀疑或否定的地方则写下“诚不然”“此节不甚当”等。
毛泽东“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读书方法,继承了中国古代先哲们创造的圈点勾画研究性阅读的基本方法,但他又把读、思、写有机结合起来,融为一体,使之内化于心,成为自己的东西,给人以启迪和指导。毛泽东读书的内容非常宽泛,而且都有批注和批画。从上古史《尚书》《春秋》到《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纲鉴易知录》《历朝纪事本末》《读史方舆纪要》《清史稿》,从明朝近代史学家李贽、赵翼、魏源、康有为、章太炎等人的史著、史论、考订到现代史学家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吕振羽等人的历史著作和各种通史、断代史,各种历史演绎小说《三国演义》《西游记》《聊斋志异》等,毛泽东在阅读中都有批注和批画;毛泽东读书时的批注和批画密密麻麻。有的在书页上下两端、边白中缝。有的在书页密集圈点,杠道不断,圈内有圈,杠外划杠,圈点、勾划、直线、曲线、双直线、三直丝、双圈、三角、叉等比比皆是。年轻时、在延安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大多用毛笔,后来逐步改用铅笔,包括黑铅笔、红铅笔、蓝铅笔、粗黑铅笔、粗红铅笔等。他读书的批注,有的是对内容的提要,有的是对人物的评论,有的是联想有关事情的发挥,有的是思想的阐发。例如,他在《毛泽东哲学批注集》中,批注就达27640多字,这些批注,是他读书心得的真实写照,更是他思想的阐发。再如,后人把他读《二十四史》的点评和发挥整理为线装本《毛泽东点评二十四史》。
毛泽东“不动笔墨不读书”,更重要的是他能把前人的学说加以综合、概括、比较,然后提出自己的见解,用以指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他读哲学书籍的批注以及以这些批注为基础而写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展现的非常清楚。苏联哲学教科书《辩证法唯物论教程》讲矛盾问题,只使用了“矛盾的特殊性”概念,没有提出“矛盾的普遍性”概念。在讲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导方面时只论述了它们的决定作用,没有讲矛盾的转化问题。毛泽东在该书上写了1200多字的批注,并进行了阐发,提出了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转化的重要思想。他写道:“矛盾之中,究竟哪一方是主导的呢?主要看过程发展之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来规定。资本主义社会在长时期中,资产阶级是主导方面”,“在中日对抗的局面中,中国的因素正在由次要地位向主要地位转变中”。矛盾的主导方面,“凭过程发展至一定阶段中,斗争双方的力量如何而定。主导与非主导是相互转变的”。这在理论上发展了辩证法原理,对指导中国革命具有巨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电子阅读为主要代表的现代读书方式日益走进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它给人们读书带来快捷化和便利化。但是否真正消化了这些内容呢?毛泽东“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读书方法,可以对书中的内容进行再总结、再分析、再提炼、再深入,能更好地感受作者、理解内容、掌握思路、阐发观点、升华思想。这正是现代读书方式难以做到并需要借鉴的。
(作者单位:山东省茌平县委党校)
本文选自《学习时报》2015年11月30日 第A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