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时报》:消除“制度休眠”现象

2016-01-21 16:39作者:作者:李志昌  

  制定制度的根本目的在于执行制度,解决实际问题,取得实际效果。制度的基本作用是规范、约束、激励人的社会行为,这种作用的发挥取决于切实执行制度。制度再好,不认真切实执行,对人们的行为不产生影响,也不会有什么实际效果。在制度建设中存在“重制定、轻执行”现象,就是对制定制度这个环节是重视的,但是制度制定出来之后,发了文件、开了动员会,过后就不认真执行实施,使得不少制度没有得到切实执行,一些制度成为“写在文件上、贴在墙上、挂在嘴上”的东西,没有体现在人们的实际行动上,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在工作中没有产生实际效果。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造成问题积压、后果严重。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一种矛盾的现象,一方面为了解决突出问题,制定出台了不少制度,而另一方面问题却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这是为什么?根本原因就是“重制定、轻执行”,虽然制定了不少制度,但不切实执行。制定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但制度制定出来后,问题不会自然解决,关键是要切实执行制度。“制定制度”和“执行制度”是相互联系的,但不是一回事。在制度建设中,制定制度是基础,执行制度是关键。人们常说“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制度再多、再好,不严格执行,不会有什么效果。“有制度不执行”这种现象也可以叫做“制度休眠”。不断制定制度,又不认真严格执行制度,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解决不了,只会导致问题积压、后果严重。
  严重削弱人们的制度意识。培养制度意识,首先要加强制度宣传教育,更要在执行制度、遵循制度的实践中来培养,养成自觉的制度行为模式。在社会实践中,人们的制度意识来源于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而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来自于严格执行制度,使制度真正发挥作用。制定了制度,但不严格执行,对违反制度的行为不纠正,这种现象经常化、普遍化,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就会在人们的心目中动摇甚至丧失,严重削弱人们的制度意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制度规定变成了纸老虎、稻草人,原因就是不严格执行制度、不严肃查处违反制度的行为。一些制度、纪律出台的时候,人们在认识上是重视的、心理上是尊重的,也是愿意遵守的,但过一段时间,看到制度并没有真正执行,违反制度的行为没有严肃查处,就不把制度当回事了,不尊重制度的心理就会产生,不遵守制度的行为就会增多,制度就成了纸老虎、稻草人。
  浪费大量社会资源。有人说“制定制度大张旗鼓,执行制度偃旗息鼓,白费功夫,浪费时间和精力”,这种现象具有一定普遍性。在制定制度的过程中,调查研究、征求意见、设计论证等等,需要投入大量社会资源,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制定了制度不执行,没有什么实际效果,这些资源就白白浪费了。

  制度不会自动实施
  片面理解“制度建设”。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片面理解制度建设的现象,把制度建设仅仅理解为制定制度,似乎制度出台之后事情就完了,不重视制度的执行。制定制度是制度建设的重要基础,但不是制度建设的全部。制度建设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包括制定制度、学习制度、执行制度、监督检查、考核实效、修改完善等环节。制度制定出台之后,要严格认真执行,才能解决问题,取得实际成效。
  制度意识不牢固。牢固的制度意识是知和行的有机统一,表现为认识上重视制度,心理上尊重制度,行为上遵守制度。一些人的制度意识不牢固,表现为知行分离、言行不一致,对于制度的重要性在认识上是清楚的,体会写得很好,开会发言也讲得很好,但实际上并不遵守制度,并不想真正按制度办事。在一些部门、地区,表面上重视制度建设,实际上制定制度只是为了做样子、应付了事,一些制度平时不认真执行,只是在检查考核时才拿出来给人家看,这样制度那样制度都有了,好象制度体系健全完善了,制度建设就加强了。
  存在“制度自动实施”的观念。一些人认为,制度制定出来,发出文件、开会布置之后,制度就会在实际工作中自动发挥作用。制度学理论认为,制度不会自动实施,制度是由人制定出来的,也是由人来执行实施的。执行制度要有一套实施机制,包括操作规则和程序、监督措施、考核办法等,这套机制不会自动运转,要明确执行主体和监督主体,由一定的部门和人员操作执行,实施机制才会运转起来,才能取得实际效果。制度制定出来之后,摆在那里,没有相关部门和人员来操作执行,是不会发挥实际作用的。
  制度执行力不强。制度执行力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执行制度的责任心和意志力。制定制度难,执行制度更难。在制定制度过程中会有阻力,但在执行制度过程中阻力更大。执行制度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特别是当涉及一些人的利益问题时,就会产生执行阻力。当阻力较大时,如果制度执行者缺乏高度的责任心和坚定的意志力,就会放弃执行制度,使得执行制度半途而废。另一个方面是执行制度的能力。执行制度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需要执行者具备相应的素质能力。一个制度并不是一些规则的简单集合,它涉及很多方面的知识,有些制度还涉及相关的专业知识,执行时需要一定的专业能力。制定出一个好的制度,如果执行者不具备相关的知识,不具备相应的能力,这个制度也难以有效执行,甚至会出现执行偏差,产生不好的后果。

  制度建设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全面理解“制度建设”。不能把制度建设仅仅理解为制定出台制度。重视制定制度是对的,但更要重视制度的执行实施。制度制定出来后,要认真学习、严格执行、自觉维护,才能使制度发挥作用。
  树立牢固的制度意识。牢固的制度意识包括认识上重视制度、态度上尊重制度、行为上遵守制度,要做到知行统一、言行一致,既重视制定制度,也要重视执行制度。特别要克服对待制度的虚伪态度,制定制度不是为了做摆设、应付检查考核,而是为了贯彻执行、解决实际问题。
  克服“制度自动实施”观念。要强化制度执行实施,制度制定出来之后,要明确制度执行主体和监督主体,启动制度实施程序,加强监督检查,对不执行制度的行为要追究责任,对违反制度的行为要坚决纠正,要考核制度执行效果,才能使制度得到贯彻落实,取得实际成效。
  提高制度执行力。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坚定的意志力克服制度执行中的阻力。客观地说,制度执行中的阻力是不可避免的,面对阻力,要坚定意志,理性分析,提出有效措施,化解阻力。克服制度执行中的阻力,最根本的是要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制度的权威性,是克服制度执行阻力的强大力量。制度是通过合法的途径制定出来的,遵守制度的行为是合理的,要鼓励、要保护,而不遵守制度的行为、反对制度的行为,可以用强制手段来来禁止。要加强对制度的学习教育,全面深刻把握制度要求、牢记制度规则程序,还要学习掌握执行制度的相关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提高执行制度规则、实施制度程序的操作能力。

  (作者系云南省楚雄州委党校副校长)

本文选自《学习时报》2016年1月18日 第A11版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