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区内涵的研究及其意义

2016-02-29 10:26作者:作者:蒋连华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城市民族工作要把着力点放在社区,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党中央提出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旨在坚持“三个离不开”的基础上,通过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维护民族团结,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关系和谐,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为多民族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随后,我国学术界围绕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区的内涵开展了一系列研究。笔者试图总结这些研究的特点及其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两种代表性观点

  总体而言,当前围绕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区内涵的研究,主要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

  一是从“社区”和“社区环境”的构成要素,来分析探讨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区的概念、类型。例如,云南大学副教授张会龙认为,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历史上出现的或现实中存在的社区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以区位为标准,可分为城市社区和乡村社区;以民族或种族为标准,可以分为单一社区和复合社区。而民族互嵌式社区就是一种典型的复合民族社区。在他看来,目前的研究者多数是从民族混居与融合的角度,从“三个离不开”的理念出发来界定民族互嵌式社区的概念。这样的思考无疑是符合我国的民族社区发展现实的,但可能忽视了维系社区的多维要素。于是,他从社区要素的构成出发,阐述了民族互嵌式社区的概念,认为民族互嵌式社区就是指建立在一定的地域基础之上,由不同民族成员组成的,多元文化之间平等相处、彼此尊重的社会利益共同体。国家行政学院教授龚维斌则强调人口结构和共同的生产生活在维护民族团结进步中的重要作用,认为“相互嵌入式”指的是各民族通过交往交流交融,社会生活、社会参与等各方面都融合在一起,每个民族都离不开彼此。这是中华民族内部的再融合,各民族保持民族传统和民族个性的同时,融入中华民族的共性中。

  二是借鉴经济学的“嵌入”理论,来分析探讨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区的建设路径。“嵌入”原本是指一个系统有机结合进另一个系统之中或者一事物内生于其他事物之中的客观现象。上世纪著名的政治经济学家卡尔·波兰尼开创性地将“嵌入”概念导入经济学理论,提出了“经济的社会嵌入”观点,强调经济活动是一个制度化的社会过程。在此基础上,美国经济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又提出“经济行为嵌入于社会结构”这一新经济社会学嵌入理论的核心命题。后来,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又从不同视角扩展了“嵌入”的分析范式和内涵,试图以此来对一切社会现象进行合理解释。我国的一些学者借鉴了经济学对“嵌入”研究的理论成果,并将其引入对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区的探讨。例如,中南民族大学副教授裴圣愚就借鉴了经济学“嵌入”的理论成果,从结构互嵌、经济互嵌、关系互嵌和文化互嵌四个维度来考察民族社区建设,并以主导型和混合型民族社区“两分法”来探讨民族互嵌型社区环境的不同建设路径。而兰州大学教授闫丽娟等人则认为,在具体分析民族互嵌型社区时不能照搬经济学的分类,而是要围绕民族关系,从社区内部寻找“嵌入性”,并认为民族互嵌社区的“互嵌性”可以通过居住空间的互嵌、组织网络的互嵌、介入互嵌、认同互嵌四个方面表现出来,进而影响社区中的民族关系。

  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综观现有的相关研究,虽然对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区的内涵尚无统一定论,但这些理论建构丰富了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区研究的理论和实践内涵:

  从理论价值看,有利于促进人们对社会和社区发展规律的把握。我国当下正处于社会深刻转型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由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区建设研究引发的对“社会嵌入”理论的反思和研究,有利于理顺经济行为与社会关系之间的关系,启发人们思考在社会、政治、制度、文化等诸多环境变量影响下的社区建设与构建和谐民族关系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开拓了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区建设研究的视野和空间。

  从实践价值看,丰富了我国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路径和方式。一般而言,分析一个社会中民族交往的状况和影响因素是研究民族关系的一个重要切入点,而民族分布格局与民族交往状况紧密相关。就我国现实的民族分布情况来看,在民族分布总体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下,居住在同一个地区或城市的不同族群,依据其人口规模和来到这个地区的历史情况,其各自的地理分布格局可能是不相同的,有的分散居住,有的聚集居住。而居住在不同地区的同一个族群,可能其居住的地理分布模式也各不相同。因而,一个能综合以上两方面情况的区域性空间——社区,就成为考察我国民族关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视点。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民族交往的空间布局上,而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区研究不仅从空间布局,而且还从组织制度、社会文化、心理认同等方面进行探索,从而丰富了我国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路径和方式。

  从历史趋势看,我国以城市街居或乡村村居地域为基础的社区建设的探索实践,为构建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区奠定了基础。例如,我国城市中的多民族社区就呈现出由最初的传统多民族社区发展到传统多民族社区与“单位制”形成的多民族社区、“转制”多民族社区、住房改革产生的多民族社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聚集的多民族社区五种并存的状态。我国城市多民族社区发展的这种动态性和多样性,也说明了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区的被建构性和可能性。

  【本文为2015-2016年度全国社会主义学院系统科研立项课题(课题编号:XT201539)阶段性成果】

本文选自《中国民族报》2016年2月26日 第05版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