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时报》:地市党校智库建设如何推进

2016-06-08 10:26作者:作者:施惠  

  近年来,安徽省铜陵市委党校紧紧抓住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机遇,大力加强学科、队伍、平台和机制建设,努力提升咨政水平,初步探索出一条符合党校实际、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智库建设之路。
  加强学科建设,夯实学理基础。注重优化学科布局。从铜陵实际出发,选择党史党建、区域经济学等为重点学科,制定出台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每年资助重点学科10万元。注重资源统筹整合。深化党校科研体制改革,大力实施科研精品战略,推动人才、信息、后勤保障等向重点学科倾斜,切实提升研前、研中、研后的管理服务水平。注重决策理论研究。聘请中央党校和国家行政学院的专家学者为学术顾问,指导重点学科建设和研究方法创新,组织、调集各层次教研人员集中攻关,推动教学培训、科学研究与决策咨询相互促进、协同发展。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咨政能力。以培养“四铁”干部为目标,按照“以我为主、兼蓄各方”的原则,组建由政府领导、部门负责人、校外专家学者为成员的“柔性”人才库,不断增强咨政研究的主动性和契合度。同时,坚持内外并举、外引内培,壮大咨政人才队伍。对内注重培养,激活“存量”。通过学科带头人承担委托项目、到高校访学、参与学术交流等形式,安排教研骨干访学深造、进修培训、挂职锻炼,不断提高教研人员的科研咨政水平。对外注重引才,做强“增量”。对引进的青年人才,坚持早定方向、多压担子,早结对子、多增信心,早给舞台、多经历练,重点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不断增强他们的综合研判和战略谋划能力。2015年全校获批示的咨政成果三分之一来自青年教研人员。
  加强平台建设,打造咨政品牌。构建多层次学术交流平台。积极与上级党校、行政学院等高端智库对接,建立“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主体班教学基地”和“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学研究基地”,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深入开展“教研咨”合作;成立市情研究所,鼓励科研人员与社会智库、市直部门开展合作研究,先后与《江淮论坛》《学术界》签署学术合作协议,与市直相关部门联建“反腐倡廉理论研究中心”和“文化发展理论研究中心”。构建多元化成果推介平台。探索“教学专题、科研课题和咨政选题”一体化运作模式,创设面向教员学员的校刊《皖江论坛》,面向市委市政府的内参《市情增页》,面向全市读者的《铜陵日报市情理论研究专版》,面向“两会”代表委员的《铜陵经济社会发展蓝皮书》,形成了具有铜陵党校特色的咨政成果推介品牌。
  加强机制建设,强化制度保障。在选题生成机制上,我们围绕中央和省、市委重要会议、文件精神,紧盯要事、关注新事、剖析难事,在改革发展大局中找题目、在重大决策部署中悟题目、在基层创新实践中抓题目。近两年党校拟定的20多项重点咨政选题,均得到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在日常协作机制上,重点建立两大机制,一个是以校学术委员会领衔、教研骨干带头、相关学科交叉、团队合作攻关的内部协作机制,一个是以市委市政府决策研究部门为主、高校科研骨干参与、党校教员学员组织的外部协作机制,及时了解全市咨政动态,适时开展咨政合作交流,全力服务党委政府决策。比如围绕铜陵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党校及时形成《区划调整后铜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新挑战》的咨政报告,被市委、市政府决策采用。在考核激励机制上,将咨政成果作为职称评聘、岗位聘任、评先选优的重要依据,鼓励咨政成果进课堂、进教材、进学员大脑、进领导视野,不断健全多出成果的评价激励机制。近两年有10多项咨政课题转化为教学专题。


  (作者单位:安徽省铜陵市委党校)

本文选自《学习时报》2016年6月6日 第A11版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