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时报》:整体发力增强党性教育实效

2016-07-11 14:42作者:作者:郑爱花  

  提高党性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需要各级党校在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管理水平等方面整体发力。整体发力才能确保党性教育的深刻性,使学员在党校接受的党性教育不仅只是浮于表面,而是真正能够铭记一辈子、影响一辈子。
  树立“三个结合”的教育理念。党性教育理念应体现时代性、人本性、务实性、创新性。紧紧围绕当前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把党性教育与国情、市情、民情相结合,与当地党员干部队伍的党性实际状况相结合,与当地党员干部在不同阶段所担负的历史重任相结合,更好地为党在各个阶段的中心工作服务,逐渐形成一条具有本地特色品牌的党性教育之路。
  设置“四有组合”的教育课程。一要“有思想”。要紧紧围绕党的重大思想教育活动,以思想教育为基础,实现思想教育与专题教育相结合,突出党性教育的主题性。二要“有深度”。要按照一定的层级关系,从经典理论学习到国家的大政方针,从现场教学到基层实践锻炼,层层推进,步步深入,逐步增强教育性。三要“有比例”。专题教学与现场教学、实践锻炼之间要有一定的比例,让学员有充分的反思空间。四要“有体系”。要围绕培训主题,按照知、情、意、行的教育规律,设置课程。只有注重“四有组合”,才能使党性教育变理论化、抽象化为实践化、形象化,更接“地气”,更富“生气”。
  构建“静思动悟”的教育模式。教学模式决定着党性教育效果。党性教育以专题研究为“主轴”,以理论学习为基础,以现场教学、研讨交流为载体,以党性分析为主线。既需要学习理论的“静”,也需要现场教学、研讨交流的“动”,更需要党性分析的“思悟”。只有实现彼此的有机结合,构建起理论学习、现场教学、研讨交流、党性分析“四位一体”的党性教育模式,才能让党性教育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采用“多元互动”的教育方式。不同的教育方式,能激发不同的学习效果。党校的党性教育要综合考虑教学对象的年龄结构、工作经历、文化层次等因素,按照干部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创新教育方式。既注重教学方式的灵活运用,如启发式、情景式、案例式、体验式、交流式等,又注重学员之间、学员与教师之间的互动研讨,通过思想交流、碰撞激荡,达到深入思考,相互启发的目的。同时,还要注重情感体验,通过情景交融,深度体验的方式打动学员,实现自我教育。进而增强教育培训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持久力,使之入情入理、入脑入心。
  组建“专兼结合”的教育团队。教学团队是党校的血液。“专兼结合”可以有效弥补党校师资队伍中普遍存在“先天不足”和“倒挂”问题。对专职教师,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要求,实施“党性教育名师”工程,深化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培养培训,并选派优秀年轻教师到党性教育基地进行锻炼。对兼职教师,选聘一批优秀党政军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先进典型人物、知名专家学者纳入兼职师资库,对其实行动态管理。通过多举措、多角度、多层次地发挥专兼教师积极性,形成强有力的党性教育综合功能。
  突出“体验特色”的教育基地。党性教育的关键是触动灵魂。在党性教育中,为了激发学员的内生动力,实现理论提升和实践感悟的无缝对接,要把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留下的大量红色历史遗迹开发成为党性教育基地,把丰富的实物史料转化为党性教育的鲜活教材,让党员干部在“看、听、思、悟”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党性教育的体验度、鲜活性,在“身临其境”中真正触及思想、震撼心灵。
  建立“务实管用”的教育制度。要制定从教师到学员、从教学管理到教学流程、从班级管理到日常管理等一系列务实管用的党性教育制度,努力使党性教育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增强党性教育的实效性。在教学管理上,要制定需求调研、课程招标、集体备课、教学工作考评、教学档案管理等教学管理制度;在班级管理上,要借鉴企业管理,综合运用教学项目组负责制、责任处室负责制、班主任负责制等管理模式,确保收到实效;在教师管理上,要探索建立师资准入和退出机制、师资考核评价体系、职称评定和岗位聘任办法,推行教师竞争竞聘上岗,探索建立岗位等级、工作业绩与薪酬福利挂钩机制;在学员管理方面,严格执行学籍、学习、考勤等制度,督促学员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严格遵守学习培训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做到按制度办事、按规矩管人。
  营造“潜移默化”教育氛围。“潜移默化”是党性教育发挥有效作用的方式。党性教育不仅靠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而且也要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流露出来的真挚情感和积极乐观向上的价值观影响力。党校要积极打造红色书香校园、营造奋发向上的课堂氛围、开展积极健康的课余活动,建立富有人文情怀、创新活力与团队精神的文化体系,培育良好的氛围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引导学员,发挥党性教育的作用。


  (作者单位:重庆市万州区委党校)

本文选自《学习时报》2016年7月11日 第A10版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