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时报》:更加重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

2016-09-14 09:56作者:徐春林  

  由于党校的特殊性质、特殊地位和特殊使命,党校在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中应具有自身的特点。这个特点,简要地说,就是更加重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这是党校的特点,也是党校的优势。要发挥这个特点和优势,就要做好三个“结合”。

  

  把对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探求和中国学者的价值情怀相结合

  价值情怀是一切学术研究的出发点。价值情怀能够体现学术研究的根本目的和内在动机。古人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来表达知识分子的价值情怀,境界高远,视野宽阔,这也应该成为我们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价值情怀。如果说高校、科研机构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更注重“真理性探求”,那么党校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则应在重视真理性探求的基础上,更关注价值情怀的倾注,因为它更能体现中国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和宗旨。

  中国为什么要研究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是因为中国需要先进的思想武器指导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富强。这就是我们的价值情怀。在学术研究中,价值情怀形成了学术研究的“问题意识”。从根本上讲,这个“问题意识”源于对人民、对社会的深厚情感,源于对国家、对民族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能够为学者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问题意识是推动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出发点。强调马克思主义中的价值情怀是以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探索为前提的。二者的有机结合,才会形成科学的研究方法。强调价值情怀,还因为真理性的探求并不必然地揭示出实践运用的道路,从理论到实践是一个创造性的转化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更为重要,甚至更为艰辛。另外,还因为,价值情怀的缺失是当前比较突出的问题。如果淡化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价值情怀,忽略了研究中的民族诉求,失去了问题意识,就会无的放矢。只有把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探求和对中国问题关心的价值情怀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产生真正的问题意识和根本动力。

  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探求和中国学者的价值情怀的有机结合,有助于解决党校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精神动力不足的问题。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各地的具体情况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和理论教育,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中国的事情是我们的看家本领。

  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但是,因其“普遍”,所以只能提供根本性的方法和一般性原则。要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实践,还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和各地的具体情况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马克思曾经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充分强调了理论和地方情况具体相结合的重要性。

  由于党校的学员是各级地方的领导干部,他们的工作都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因此,都面临着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地方特点相结合的问题。党校的马克思主义教学研究要为各级领导干部解决这一结合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法,并通过它将马克思主义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达到理论为实践服务的目的。当然,这是一个不容易的事情。每一个地方都有每一个地方的特色,而且它不仅有地域差异,还有层次之分。放眼全球,我们要找到中国特点,使马克思主义能够结合中国的特点。着眼全省、全市,就要找到全省、全市的特点,以使马克思主义能够和这一特点相结合。中国革命道路的成功取得,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都是马克思主义和各地具体情况相结合的成果。今天我们面临的时代课题,同样需要我们以这种态度开展马克思主义的研究。

  强调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各地的地方特色的有机结合,有助于解决党校马克思主义教研中视角不准的问题。

  

  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其中要求的“放到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就是要求我们把研究视野放置于中国文明的历史长河之中。中华文明历史悠久,经历了数个学术思想繁荣时期,涌现了一大批思想大家,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其中蕴含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治国理政智慧,为中华文明提供了重要内容,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今天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文化资源。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来外文化,需要和中国本土文化碰撞、对话、融合,从而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文化中对人类社会问题的种种思考,可以为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中国问题的解决提供视角和启迪;中国文化中多姿多彩的表达形式也可以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表述和传播的载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诸多领域,都蕴藏着极其宝贵的思想财富,如果能科学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加以分析、整理,不仅能使其中优秀的文化传统焕发出新的活力,更能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找到丰富的思想和文化资源。可以说,只有得到中国肥沃的文化土壤的滋养,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才能获得中国形式、中国气派、中国风格。

  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的有机结合,有助于解决党校马克思主义教学中文化底蕴不足的问题。

  (作者单位:江西省委党校)

  本文选自《学习时报》2016年9月12日 第A10版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