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时报》:利用“互联网+”丰富结构化研讨

2016-09-02 14:46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思维、新技术发展为党校培训工作带来了新机遇和挑战。为了顺应新趋势需求,辽宁省本溪市委党校在2016年春季优秀中青年培训二班中利用“互联网+”创新结构化研讨教学方式,受到了学员好评。

  利用“互联网+”延伸课堂时空
  在“互联网+”的帮助下,教学的“三维空间”被移动互联技术再造,传道授业打破了空间、时间、主体限制。重新设计教育模式、内容、方法、体系后,传统课堂教学变成随时、随地、自主学习的大课堂。
  项目教学组围绕“如何把本溪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这一主题开展结构化研讨。教师在设计“提出问题—分析原因—找出对策—成果分享”四个环节时,利用“互联网+”将提出问题、成果分享环节设计为线上教学,分析原因、找出对策环节设计为课堂环节。
  在提出问题环节,教师首先利用学员微信群征集、讨论问题。第一轮提出问题,教师在群内与学员互动,引导学员思考,就偏离主题问题、思维散乱问题加以规范,雷同问题加以合并。中青班两个支部八个组96位学员,共提交涉及有机农业、旅游开发、健康养生产业、资源保护等内容的二十多个有效选题。第二轮聚焦问题,学员通过网上民主投票的方式,在各自支部微信群内选择课上讨论的感兴趣的选题。一支部选择“如何整合资源打造本溪城市品牌”,二支部选择“如何整合本溪旅游资源”。
  就学员选题备课的过程中,教师会陆续将查到的有价值资料在学员群内分享,学员就一个感兴趣的点展开争论。讨论热烈时,群内留言能达到上千条,足见学员对“互联网+”培训形式的高度的认同感和参与度。
  成果分享环节,利用学员群、有道云笔记和党校网站共享各组形成的决策咨询文章。教师和学员可以通过移动设备和电脑看到几个小组通过讨论完成的研究报告。

  利用“互联网+”提高教学效率
  “互联网+”融入培训的关键环节,是用供给侧改革思维通过互联网促进干部培训供需对接,提高党校教学的实际效果。
  结构化研讨属于教学创新,许多学员没有接触过这种教学模式以及“团队列名法”“鱼骨图法”等思维工具。从前做结构化研讨,教师需要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铺垫选题背景,讲解思维工具用法。利用“互联网+”,教师可以提前布置选题方向,在群中上传结构化研讨思维工具使用说明,学员根据自身情况课前查阅资料、学习思维工具,大大节省了课上时间。
  项目组提前布置《如何把本溪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这个选题方向,提示学员在去辽阳农业园、丹东大梨树参观时注意学习经验,去本溪县桓仁县“重走抗联路”时思考本溪有什么可以开发的资源。研讨中,一位学员说:在密营地分享感悟时,九十余位学员没有留下一个水瓶一张纸,大家潜意识里认同本溪的绿水青山需要保护性开发,用行动践行生态文明。
  结构化研讨的一个教学目的是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凝聚共识。“互联网+”有效帮助教师调动学员的能动性,以研讨的教学方式去主动聚焦问题、深度思考、研究对策。在此过程中,九十余位学员都在思考如何利用本溪生态资源优势保护环境的同时发展经济,最后得出结论的落脚点与本溪新近提出的发展“大生态、大健康、大旅游、大智慧、大材料”产业十分契合。中青班学员率先成为五大产业的研究者和支持者。

  “互联网+”是手段也是理念
  重视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手段,提高党校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如果说网上收集资料是“互联网+教学”的1.0版,网上授课是“互联网+教学”的2.0版,那么用互联网理念设计课程则是“互联网+教学”的3.0版。
  在教学环节中,运用互联网的用户思维、大数据思维、个性化思维、平台思维、跨界思维、社会化思维,学员需求就及时给以供给,不能解答就搭建研讨平台,引入学员作为相关领域专家。“互联网+教学”方便了教师与学员之间的融合、沟通和交流,更加有效发挥党校教育的思想理论引领阵地作用,同时也引导学员掌握新型媒体特别是网络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学会在自己的工作中应用新型媒体、用好网络。


  (作者单位:辽宁省本溪市委党校)

本文选自《学习时报》2016年8月29日 第A10版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