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时报》:如何与境外媒体打交道

2016-11-25 09:59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王彩平  

  从全球视野的宏观层面来看,话语权等软实力是与国际政治、经济权力的分布密切相关的。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与国家影响力日益增强的硬实力相比,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阐释能力还处于与之不相匹配的境地。那么,在当今西强我弱的传播格局下,我们应该如何实现与境外媒体的有效沟通呢?

  (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的国际政治、经济地位迅速提升,中国正在成为一座吸引全球媒体目光的“新闻富矿”。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几乎每一起重大、突发事件都会引起全球媒体的广泛关注,在这种情况下,这些重大、突发事件往往不再是某个地域性的事件,而是上升为国家层面的事件,在这些事件中如何与境外媒体打交道,关乎的是中国的国家形象问题。因此,面对前来采访的境外记者,要充分尊重境外记者正当的采访权利。当然,对于那些从事非正当采访活动的境外记者,中国政府有完善的管理制度。

  (二)

  善于为境外记者提供信息服务。比如,在某个突发事件发生后,可以为境外记者提供以下新闻服务。

  一是在事件发生后,迅速建立新闻中心(或接待中心),安排专门的新闻信息联络员,接待来访的境外记者。同时,在整个突发事件处置的过程中,新闻中心的电话一定要保持畅通,随时回应境外记者提出的采访需求以及其他可能遇到的问题。

  二要利用记者“抢新闻”的特性,主动发声,及时、滚动把最新与事件相关的官方已授权发布的信息通过邮件方式,点对点发送给境外记者,特别是要配备专门的翻译小组,为境外记者提供电子版的英文版本,包括不同的图片、视频等,有利于境外记者抢发新闻。事实上,虽然各个境外新闻机构都有自己不同的新闻模板,但是因为“抢新闻”的时间窗口很短暂,在来不及深入采访考证的情况下,境外记者也会采用你提供的核心内容,先把新闻抢发出去。可见,给外媒提供良好的新闻服务,不仅是善待媒体的具体表现,更能够实现在第一时间“定义新闻”,可谓是一举两得。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认为已经通过微博发布了信息,就可以不再提供信息,如今,中西方媒体记者在采用政务微博的信息前,一般都会向官方核实求证微博的真实性,所以,即使政务微博已经发布的信息,也需要再给记者邮箱发一份。

  三要设立非正式的新闻发言人。设立非正式新闻发言人的目的,主要是通过接受采访,为境外记者提供直接引语,让他们在新闻材料“直接引用”非正式新闻发言人的话语,从而进一步定义事件。这一非正式新闻发言人的具体名称可以商定,如事件特别协调人、特别观察员等,但要确保其既避免受行政职务影响,又能保持权威性。

  (三)

  善于回应和处理境外记者提出的采访需求。比如,对于境外记者提出的要去突发事件现场采访的诉求,一方面,我们有义务为境外记者提供采访便利,另一方面,我们也有责任保护境外记者的安全。因此,当境外记者提出要去现场采访的要求时,如果现场条件允许,要尽量满足记者的采访意愿,如“东方之星”客轮翻沉事件中,指挥部新闻中心就安排境外记者专门乘坐一条小船到沉船现场采访。但是,如果突发事件现场的不安全因素比较多,不能确保境外记者的人身安全,或者正在进行的紧张的抢险救援不便于被外界干扰等,在这些情况下,就不能轻率答应记者赴现场的采访要求,但并不是说就此拒绝记者的采访,而是要请他们提供采访提纲,并请签字确认(西方重视签字),然后,由新闻中心组织专门的材料提供给境外记者,以满足他们的报道需要。

  总之,我们要对境外媒体涉华报道的特点有清醒而理性的认知,同时,要学会及时和清楚地向世界阐明自己的想法和意图,努力打破由西方主流媒体“他塑”中国国家形象的被动局面,对此,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传播、文化交流、文化贸易方式,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这一点,在国际话语权争夺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具有特别重大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国家行政学院)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