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时报》:党性教育须关注学员的获得感

2016-11-23 14:46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邓洁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指出,党校要把党性教育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提高党性教育实效。那么,党性教育的实效性如何检验呢?笔者认为,学员的获得感是检验党性教育实效性的一个重要标准。

  所谓学员的获得感,就是指学员在培训全过程中所体验到的一种收获感和满足感,它既是学员作为培训客体对培训价值的主观认可,又是学员作为培训主体对培训效果的真实显现。学员的获得感直接反映了党性教育的含金量。获得感的强弱是由学员对于培训的事前期望A与实际培训感受B的相对关系决定的,当A与B越接近时,或者说,当培训满足学员需求的程度越高时,学员的获得感就会越强。

  那么如何满足学员需求呢?满足学员需求有赖于准确把握需求,这是获得感产生的前提。但是,要筑牢这一前提并不容易。《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明确要求:要准确把握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和干部需求,以此为依据设计培训项目。在实际工作中不难发现,组织需求和岗位需求客观上容易把握,而干部需求难以把握,这是为什么呢?一是因干部需求具有复杂性,不同层级、不同岗位类别、不同阅历、不同形势任务下,干部需求肯定不同。二是因学员的深层需求客观上难以捕捉。党性教育关注的是学员的理想信念、宗旨意识、道德品行、法纪观念、工作作风等主观世界层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都受制于人的潜意识主导,而潜意识是人类心理活动中,不能认知或没有认知到的部分,是被压抑或者隐藏起来的那部分意识,只有在某些条件触发下才会被发掘并产生变化,所以,我们通常所能获取到的,如通过调研问卷、座谈交流、上门走访等方式开展的需求调研,都是学员“意识”到的或是“说出来”的需求,而学员“潜意识”里的深层需求或是“未说出”的需求却很少被挖掘并捕捉到。

  笔者认为,学员的获得感,它作为一种心理状态,同任何一种心理状态一样,是有其基本实现形式的。

  共鸣是学员产生获得感的情感实现形式,它是党性教育实效性的逻辑起点和必要条件。教育学规律揭示,在思想理念被接受和转化的过程中,情感发挥着重要作用,这里所说的情感,是教育对象对思想理念是否满足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党员领导干部来党校,期盼接受的不是信仰与价值取向的强行灌输,而是要在得到学员情感认同的基础上引导其自行构建。

  情感共鸣首先是需要教学安排具有新鲜度和差异化,避免学员每次来党校接受的情感体验都类似,以致情感上出现应激疲劳,使“深层期待”与“实际收获”产生过远距离。为此,一是党性教育教学内容要突出时代性,紧密围绕干部当下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当前正在进行的改革事业来展开,重在揭示干部党性锻炼的当代价值和现实要求。二是党性教育方案要突出差异化,分析不同群体干部对于同一项教学安排感知的差异性,找出导致差异性的关键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设计多样化的党性教育方案,以实现对不同领导干部群体内心世界和情感差异的“点对点”触动。

  其次是需要党性教育组织者,从使命和责任的高度来看待学员“情感共鸣”问题;从职业素养的高度,努力养成深度觉察的本领,以期准确判断和把握学员的实际心理体验,并知道下一步如何可以做得更好。授课教师尤其需要关注自身的情绪和语言。在党校课堂上,教师与学员互为情绪源,教师应当既有理性思考,又能在必要情况下带着某种程度的激情和高涨的情绪表现来感染学员,使学员的情绪也兴奋起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恰当运用语气、语调、语意这些“教育语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震撼学员心灵,唤起学员共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解疑释惑是学员产生获得感的认知实现形式,它是实现党性教育实效性的关键环节。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多元,一些领域出现的矛盾问题前所未有。到党校培训的学员,既是党员领导干部,同时也是社会人,不可避免地会受各种现实问题困扰,有的甚至出现“思想疙瘩”。如果经过党校培训之后,学员们依然对问题眉头紧锁,心中无解,那自然不会有获得感。

  党性教育要能解惑,就一定要把党员领导干部在理想信念方面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置于当今时代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做全方位、多角度的深层透视和分析;一定要全面客观地看待改革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和矛盾,要在把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辉煌成就讲深、讲透、讲到位的同时,又能把当今中国存在问题的原因讲深、讲透、讲到位。

  当前来看,尤其要注重围绕意识形态领域集中讨论的热点,围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面临的难点,围绕部分人对共产主义美好前景抱以怀疑的疑点等问题进行辨析和引导。目的就是为学员廓清迷雾,打开心结,自觉接受党的思想引领和话语主导;目的就是引导学员用全局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去审视当前中国存在的问题,从而在重大政治原则和大是大非问题上“抚平皱眉”,自觉看齐;目的就是引导学员念好马克思主义这一共产党人的“真经”,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

  升华是学员获得感在意志与行为层面的最高实现形式,它是党性教育的终极目标。党性教育过程是一个外在灌输和内在消化吸收的过程,如何让党性要求在领导干部的头脑中生根发芽以实现升华是党性教育的核心目的。升华就是要内化为干部的思想,外化为干部的自觉行动,“升华”的实质就是要实现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干部需求三者高度统一。升华既是党组织对干部的期望所在,也是岗位对干部的素质要求,同时也是干部个人的成长需要。

  现实表明,对于行为跑偏,党员干部往往容易认知到,但问题是,如何从“心”抓起,从源头纠正行为走偏且不再重犯,干部往往难以找到方法,也就无法实现升华。如果党校能够通过党性教育帮助学员从内心到行为感受到升华带来的力量,找到实现升华的路径,那么领导干部就一定会拥有满意的获得感。

  至此,从共鸣到解惑,从解惑到升华,这一过程既是党性教育给予学员获得感的实现过程,也是党校学员锤炼党性的全过程,也是党性教育的实效性得以彰显的全过程。

  明代圣哲王阳明有言:“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知得深刻,才能行得自觉。党性教育取得实效需要以深刻的“知”为基础。知不光是知“理”,更重要的是知“己”。所以,党性教育这条红线在培训全过程无论以何种方式来贯通,其精髓都必须要关注到“人”,必须回归到“人”。只有关注到“人本身”,只有让人本身自己主动关注到“内心的自己”,“人”才能去直面问题并且愿意改变。为此,党校党性教育的模式既要传承优良传统和做法,又不能就此止步,需要根据新时期领导干部的特点来更新观念、创新方法,不排除将现代管理学、组织学、心理学等现代科学方法融汇其中,来解决我们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作者单位:上海市委党校)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