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时报》:中央党校青年科研工作者座谈会发言摘要(一)

2016-11-03 11:42来源:学习时报    

  编者按:为贯彻落实全国党校工作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交流研讨“青年学者如何坚持党校姓党,不负时代要求,积极述学立论”,明确新形势下中央党校青年研究者的职责任务与使命担当,中央党校科研部近日召开了中央党校青年科研工作者座谈会。现将知名专家和青年代表发言摘编如下,以飨读者。

  抓住大好机遇 搭好成长平台

  韩庆祥

  经校领导同意,科研部召开这次青年教师科研工作座谈会。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党校历史上第一次召开的以青年教师科研工作为主题的座谈会。我结合校委要求、科研管理、个人体会和青年教师实际,谈几点想法。

  第一,中央党校各项事业的发展特别需要青年教师茁壮成长、人才辈出。习近平总书记“5·17”讲话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产生理论的时代,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也一定能产生思想的时代,不要辜负这个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关心下,在刘云山校长领导下,中央党校各项工作积极推进,取得新的提升。校委尤其重视青年教师的成长。这是一个有利于青年教师成长的极好时期。我理解,中央党校“干部培训、理论建设、思想引领、决策咨询”的职能定位,第一句讲的是教学,这是中心,后三句话总体上讲的是科研(当然也含教学),这是基础。青年教师应具有忧患意识,紧紧抓住这一战略机遇期,聚精会神搞教学、一心一意谋科研,使自己茁壮成长。

  第二,科研在中央党校工作体系中具有基础地位和作用。中央党校一直强调“教学为中心,科研为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意味着科研是基石,是支点。科研基础不牢,会影响教学效果。没有科研基础,难以扩大自己的学术影响、确立自己的学术地位。缺乏科研基础,一定意义上也会影响行政管理方面的发展及行政管理水平。中央党校要发出强有力的声音,既要在课堂上叫得响,也要在学术界立得住。青年教师需要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找好二者的结合点。

  第三,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科研。中央党校的科研有其特点,这就是要把“职称科研、学术科研、智库科研”三者有机统一起来,这是中央党校科研的总基调。“职称科研”是基本层次,主要目的是为了评职称。这是必要的。但只注重职称科研,易丧失科研动力。比职称科研高一个层次的,是“学术科研”。“学术科研”的目标,是扩大自己在学术界的影响,确立自己在学术界的地位,在学术界拥有一定的话语权。比学术科研再高一个层次的,是“智库科研”。“智库科研”的本质,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为党、国家、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

  第四,在中央党校怎样搞科研。第一,要有方向和目标。青年教师一定要在教学与科研的结合点上找准自己的研究方向和追求目标,且一以贯之。第二,要具有钢铁般的意志。这是抵住各种诱惑的不二砝码。只有具有钢铁般的意志,具有学术精神和学术追求,才能真正抵御各种诱惑。第三,坚守“为学之道”。首先要坚持“党校姓党”,“党校姓党”高于天。其次要发挥优势、补齐短板、打牢支点。青年教师刚到党校来工作,首先要注重发挥自己的优势、补齐发展短板,同时要逐渐打牢在党校发展的支点。再次要把经典文本与现实逻辑有机结合起来,这是实现理论创新的根本所在。最后要把职业当作事业。

  第五,搞什么样的科研。我的体会是:“中国议题,分析框架,原创理论,三种论证,两套话语,三支笔”。一是注重研究“中国议题”。我们有责任把1978年以来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理清,进而从中提升出值得研究的“中国议题”。二是具有“分析框架”。唯物史观是一种分析框架,“动力——平衡——治理”又是一种分析框架,结构分析、过程分析也是分析框架。有了“分析框架”,就会打开研究思路,会使我们的研究茅塞顿开。三是提出“原创理论”。这是学术研究的生命,也是学者的“学术符号”“学术形象”。四是进行“三种论证”,即“史的论证、实践论证、理论论证”。五是会讲“两套话语”,即党校话语、学术话语。学术话语千万不可废。最后是拥有“三支笔”,即会写学术论著的笔、会写政论文章的笔、会写研究报告、咨询报告的笔。

  第六,科研部的重点工作。根据校委要求,科研部注重抓好六项重点工作:以“中特中心”名义发文,组织系列重要文章,进一步扩大中央党校的政治影响;积极选送高质量智库成果,建言献策,进一步扩大中央党校的智库影响;学习研究好中央精神,在重大节点上有声音,重大问题上亮观点,重大时段搭平台;支持培育学术团队和领军人物,进一步扩大中央党校的学术影响;积极推介发布优秀科研成果,进一步扩大中央党校的社会影响;积极扶植青年教师,为青年教师茁壮成长搭好平台。

  (作者系中央党校副教育长兼科研部主任)

 

  重视历史责任感与专业能力的双重提升

  吴忠民

  作为以学术研究为职业的人来说,我们碰到了学术活动的最好时机,学者要想抓住机遇,最重要的是“重视历史责任感与专业能力的双重提升”。历史责任感与专业能力两者相辅相成,历史责任感对学者的积极作用表现在:一是不竭的动力,历史责任感表现为学者对学术的一种敬畏感和“正心诚意”的心境,也表现为学者对社会的一种使命感和献身精神。二是抗干扰的定力,这个社会诱惑太多,学者具备了社会责任感,才可以最大限度地抵抗诱惑。为了履行好历史责任,学者应该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这些专业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想象力、创造与创新。不少学者长期专门从事某项研究领域,长此以往,学者往往对自身的研究风格习以为惯,学者的观念、研究视角及研究方法就相对容易陷入某种路径依赖的状况,形成思维定势。“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种思维定势必然会严重妨碍思想的活力,进而妨碍学术的进步。从一定意义上讲,创造创新就是要突破自身已有的思维定势,突破观念上的条条框框,而对思维定势的突破,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身的想象力。

  第二,坐标定位。学者应当具有一种历史坐标感和现实方位感,并且这种坐标定位的意识应当达到一种本能化的地步。在研究问题时,学者应当具有一种历史意识,应该弄清楚问题的来龙去脉,问题处在历史演进过程中的哪个坐标点上,弄清这一问题有什么价值,问题的下一步趋势是什么。坐标定位能力,对于学者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是它可以使研究者做到心中有数,从而能够“居高临下”地把控问题的研究;二是有助于使研究者对于问题的解释更具有说服力。

  第三,找到一个有价值且稳定的研究方向。学者不能四面出击,兴奋点过多,读书要广博,研究方向则要集中。如果是长时期围绕着同一个大方向去进行研究,那么随着相关成果的不断积累,就越可能获得这个方向的制高点,越容易取得话语权。相反,一个学者的研究方向如果比较分散,那么其结果肯定是每一项研究都是浅尝辙止,研究总投入和总产出之间的“性价比”必然低下。

  第四,逐渐形成一个自己擅长的中层理论。当研究方向选定后,进一步的问题就是选好一种合适的理论。理论过大或过小都有局限。理论过大,同研究对象很难形成贴切有效的对接,容易造成解释过于模糊、过于笼统的情形,缺少科学性,有时甚至会形成一些似是而非、大而无当的牵强解释;理论过小,则难免出现视野过于狭窄、解释力不强的现象。选择某种中层理论,是一种合理的选择。它最大益处在于,不仅能够使自己的研究方向有依据和归属,而且能够使自己的研究成果得以可持续的积累。中层理论的重要作用在于能够“上挂下连”,即:既能够同宏观理论实现有效的结合,同时也能够相对精当地解释特定研究方向所关住的具体问题。

  第五,反思能力。研究议题的多样化,使得人们容易形成自我欣赏情结,严重者会在客观上过度看重自己的研究,而轻视别的领域或别人研究的成果。这样最终结果是,故步自封,孤芳自赏,延误了自己的发展。因此,学者要具备反思能力,要时刻思考自身的长处与不足,通过不断学习别人,最终不断进步。

  (作者系中央党校科社部副主任)

 

  不负时代期许 积极述学立论

  黄相怀

  中央党校青年学者如何不负时代期许,积极述学立论?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特别是一名科研管理工作者,就此问题讲几点看法。

  一是中央党校青年学者应当像重视自然长相和心灵长相一样重视自己的学术长相。相貌特征构成了我们的自然长相,价值观念和道德修养构成了我们的心灵长相,而学术功底、学术志向和学术成就则构成了我们的学术长相。对于自然长相和心灵长相,我们通常是比较重视的,那么,对于学术长相,我们就应当像重视自然长相和心灵长相一样予以重视,甚至要更加重视。唯有如此,才能做到不负时代期许。二是中央党校青年学者应当明确自己是党的人、党校人和读书人的身份定位。作为党的人,我们要在党言党、忧党、为党、兴党,作为党校人,我们要在党的思想建设、舆论引领、决策咨询方面积极有为地作出贡献,作为读书人,我们要把自己的知识、智慧与见识奉献给党的事业,积极述学立论,从而向社会呈现一个姓党姓马姓共的学术面貌。三是中央党校青年学者应当协调处理好职称科研、学术科研和智库科研之间的关系。为了评职称而搞科研谓之职称科研,为了学术地位和影响力而搞科研谓之学术科研,为了经世致用、于世有补而搞科研谓之智库科研。青年学者在兼顾三者的同时,应当更加注重学术科研和智库科研特别是智库科研。马克思主义向来认为,重要的不是解释世界而是改造世界,我们的学问应当也必须是改造世界的学问。因此要大力提倡经世致用的风气,反对坐而论道的“空头学问”。四是中央党校青年学者应当善于通过聚变共变实现自身的蜕变。独自在读书、教书、写书中实现学术的精进,可称之为渐变,这是一项基本功。然而,“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要想加速前进、行稳致远,善于结成学术共同体,通过合力攻关,研讨式研究,在聚变共变中实现快速蜕变,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合乎时代要求的方法。总之,从国家大环境看,对思想理论极度渴求,从中央党校小环境看,年轻人越来越多,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如何述学立论,述什么学立什么论?叩问着每一位中央党校青年科研工作者。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科研部)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