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民族工作

2016-11-04 15:11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李贽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这个宏伟目标,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又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居于引领地位。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了总体部署,发出了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冲刺的新的动员令。做好新时期的民族工作,要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为引领,团结和带领各族群众,凝聚各方力量,群策群力,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发展繁荣,确保民族地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保各族群众共享小康社会全面建设成果。

  一、全面建成小康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

  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复兴史上,还是在世界发展史上、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都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回顾几千年的中华历史,丰衣足食、安享太平一直是中华各族儿女最朴素的共同追求和愿望。鸦片战争以来,各族人民从救亡图存到推翻三座大山,从改变一穷二白面貌到实现四个现代化、推进国家改革开放,一直在为早日过上美好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小康社会”,这个千年以来在中国文化中用以表达国富民强、社会和谐发展的中国梦想,已经成为我们当代中国即将实现和达到的建设成就。这个目标实现之时,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比2010年翻一番,产业结构向中高端水平调整,城市化发展进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将进展明显,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将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将总体改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更加完善,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民族地区在国家和发达地区帮助下,将会走出一条具有自己特点的小康建设道路,城乡各族群众也将普遍过上比较殷实富足的生活,各族人民间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守望相助的民族关系也将得到巩固和完善,这些都将为中华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先进性和优越性提供充分的证明。这将是中华民族复兴史上的伟大跨越,也是中国对社会主义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伟大贡献。

  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是从21世纪初期到中叶,用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一个必经阶段。标志着我们向着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两个相互联系、相互交融的阶段。没有全面小康的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就无从谈起。我们用前20年时间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目标,也就在为后30年的长期发展强筋健骨、夯实基础。这个社会发展目标成就的取得,标志着我们完成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目标,也为后一个百年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标志着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打下扎实的历史根基。全面小康社会是社会的整体进步,除了经济的发展外,强调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这20年,前接新旧世纪之交总体小康的里程碑,后承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目标,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起点上,再经过30年的不懈奋斗,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各族儿女众心期盼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必将会全面实现,中华民族必将以更加自信自强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为世界各国人民共享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强调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如果到2020年我们在总量和速度上完成了目标,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更加严重,短板更加突出,就算不上真正实现了目标。即使最后宣布实现了,也无法得到人民群众和国际社会的认可。少数民族群众和民族地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和短板。如果民族地区发展差距持续拉大趋势,长期得不到根本扭转,就会造成心理失衡乃至民族关系、地区关系失衡,就会形成民族问题的风险源并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2015年1月,在云南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怒江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干部群众代表时明确指出,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这个认识,是把小康目标的全面性与现阶段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实际相结合的正确结论,是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小康社会建设重要性的深刻把握,是对民族平等纲领的贯彻和落实,更是对新时期加快推进民族地区全面发展繁荣的工作要求。

  (一)是小康目标主体统一性的体现

  全面小康,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阶段性内容的小康目标,其梦想的实现和共享主体,是在中国境内的包含56个构成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整体统一性要求全国各族人民要共同努力奋斗,共同奔向全面小康,不能让一个民族掉队。只有中华民族的所有构成民族都实现了小康目标,才能在主体上称为全面实现。否则,就没有资格以中华民族的名义来考量小康目标的实现。

  (二)是民族问题对全面建成小康的重要性的体现

  首先,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和生命线。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能在国家分裂、民族纷争的基础上实现国强民富、民族振兴的目标。其次,民族自身发展是处理好民族关系及民族与阶级、国家间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民族及地区间发展差距悬殊,就会造成心理失衡,导致民族矛盾和地区矛盾突出,就会影响各族群众对党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同。再次,民族地区潜在发展优势与贫困现状并存。民族地区是我国的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文化特色区,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增长空间和应对风险的回旋余地,是全国实现平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这些潜在的发展优势与其兼具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并与发达地区发展差距加大的特色形成鲜明对比。

  (三)是贯彻落实民族平等纲领的体现

  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中国共产党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总政策。民族平等按照实现程度不同,可以分为形式平等和事实上平等两个层次。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国家关心和支持下,各民族无高低优劣之分,都平等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政治和社会生活各领域的广泛权利。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我国各民族发展水平的巨大差距,导致了他们在平等享受和实现自己在各方面的权利的能力上也存在很大差异,此即通常所说的各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全面实现小康,必将为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各领域得到充分体现,提供全面的保障。

  三、全面实现小康要求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一些民族地区群众困难和困难群众都很多,与全国共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难度较大,必须加快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这是对新时期民族地区如何全面实现小康目标途径和方式难题的科学破解。

  (一)民族地区是全面实现小康的短板和重难点

  以经济方面为例,据测算,2012年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为66.17%,比全国落后3年,比东部地区落后6年,比西部地区落后1年。目前,民族8省区的GDP总和才与广东省大体相当。更何况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历史发展基础薄弱及地处边疆、民族宗教问题复杂等社会因素,导致民族地区还面临一系列特殊困难和问题,这些都加大了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度。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加大不能减少。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关键是帮助自治地方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要发挥好中央、发达地区、民族地区的积极性,对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生态保护区实行差别化的区域政策,优化转移支付和对口支援体制机制,把政策动力和内生潜力有机结合起来。中东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要在全国民族地区中,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民族地区要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科学发展新路

  首先,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具有地区差异性。没有也不可能为全国不同的地区和民族设定一个相同的一刀切的小康指标体系。要鼓励和支持民族地区结合自身实际,实事求是地制定自己的小康目标。既要着眼2020年人均GDP总值翻一番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实现,又要立足于自己的区域主体功能,着力于打好基础,谋求长远,力争实效。

  其次,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民族地区发展全局。要敢于和善于借鉴和应用先进经验和技术,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带动和引领民族地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要突出民生为本,集中力量打好扶贫攻坚战,保证民生底线不破,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解决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各族群众牵肠挂肚的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各族群众,实现包容性发展;要坚持绿色发展,加强自然生态保护和修复,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再次,要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机遇,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在民族地区打造对内对外开放的新热土;要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为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创造更好的条件。

  (三)民族文化发展是全面实现小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文化发展是小康社会建设领域全面性的体现。只有各族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水平都得到改善和提高的小康,才是全面建成的小康。其次,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有机构成部分。中华文化灿烂丰富的多样性,正是建立和体现在各民族绚丽多姿、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基础之上的。再次,以“五个认同”(即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为核心构建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五个认同”是各民族全面实现小康的文化目标中政治文化的主要内容,代表了当代中国各族人民发展成熟的民族政治意识的先进性要求,也是各民族精神家园的要义所在。

浏览次数: